《论语》里面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言论,但是大家对这些内容不是很在意,认为这些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解释《论语》,这些内容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人的慢性病和亚健康,都和没有理解好、学习好孔子的养生思想有很大关系,最需要补上的就是养生这一课。这里专门把《论语》中关于饮食养生的内容拿出来解读。
讨论《论语》的饮食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孔子每天吃几顿饭;另一个是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做菜,用什么炊具加工饮食。
孔子那个时代人们每天吃两餐。历史记载:商代人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9点间,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15-17点间,称为‘小食’。直至明代一日两餐仍然是主流,现在部分地区还保留着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孔子时代没有炒菜锅,人们都是吃用鼎煮的和蒸的食物。《吕氏春秋.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翻译过来意思是:古代和现在是相通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的调味。这段文字证明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是用鼎煮肉吃。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三国·魏·嵇康《卜疑》:“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脔美色乎?证明在三国时期人们还是主要用鼎烹饪食物,孔子做饭用的炊具主要是鼎,而不是我们现在用的铁锅。铁锅的历史只有1000多年,人们用铁锅炒菜的历史也只有1000多年,以前的古人更多的是用鼎做饭,也就是说古人吃的大多是炖菜和蒸菜,而不是我们现在经常吃的炒菜。
现在的胖人特别多,超出正常体重的人更多。按照通行的计算方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例如,一个身高170厘米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170(厘米)-105=65(公斤)。凡是超过标准体重10%者为偏重,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按照这个标准,大多数人的体重是超重的,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相当的大,现代人常见的慢性病大多和肥胖有关系。
怎么解决肥胖的问题,《论语》能给我们提供了怎么样的解决方案?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
按照孔子的思想,吃饭不要吃饱才能算是好学生。按照孔子的这句话去做,就能解决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肥胖问题。孔子那个时代是每天吃两餐,吃两餐还不让吃饱,现在的人普遍吃三餐,有的可能更多,能做到每餐都不吃饱的人也不是很多。吃饱饭就对健康造成危害,很多人没有理解这个道理,没有老师会这样教育学生要少吃点,也少有家长教育孩子少吃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教育孩子养生知识,和孔子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鱼大肉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面的家常便饭。很多人因为吃肉过多造成了三高,残酷的教训让人们认识到少吃肉才能健康,大家都认可到吃肉要适量,具体多少才是适量,人们的认识不一样,专家的意见也不一样,肉吃多少才合适?各有各的说法。
《论语》有这样的论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的气字不好理解,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能量。一个人每天吃的肉的能量不要超过素菜的能量。能量简单的计算方法:用 80 卡为一个计算单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普通大小的碗装1/4 碗饭、半碗稀饭或半碗面条的热量就相当于80 卡。37 克瘦肉和20 克肥肉都是80 卡。125 克的奶类、两小茶匙或半汤匙的油脂都是80 卡。1 个煮鸡蛋的热量是80 卡,1 个煎荷包蛋的热量却是120卡。600 克的蔬菜大致等于80 卡。肉的热量是蔬菜的十几倍,那么吃肉的比例应该控制在食物总量的10%--20%之间,这样食物中肉的热量才会不超过素食的热量。
食品安全是现在社会的大问题,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大家都没有食品安全感。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不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论语》提供了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理念,可以让我们学习。
食饐而遏,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翻译过来就是:饭食变质馊臭,鱼烂肉腐败,不吃。饮食的颜色变了,不吃。饮食的味道变臭了,不吃。饮食的火候不当,不吃。
饮食变色、变味、腐败不吃,这些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火候不到的食品不吃这个标准,很多人没有做到。现在的饮食发展变化很快,很多的食物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吃的,有的食物是从西方人那里引进过来的,有的是古人已经抛弃的食物。现在人接受西方人的食物,有五成熟的牛排,三成熟的鸡蛋,大量的烧烤食物都是属于《论语》里面讲的火候不当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让人暂时满足了口腹之欲,但是对健康造成的伤害却是严重的。很多癌症、传染病都是由于吃了这些火候不当的食物造成的,我们在其他章节讨论过烧烤和不熟的食物对人的危害,这里不再重述。
现在人的食物很丰富,去饭店打开菜单都不知道点什么菜,人们到饭店都为该吃什么发愁。很多人喜欢吃稀罕,什么东西没有吃过就要吃一次尝尝,在中国没有什么是吃不到的,只要你能想到就能吃到,想不到的也能吃到。有的人有钱任性,今天吃孔雀,明天吃穿山甲,各种各样的野味都要品尝,还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什么肉都敢吃的人会得奇怪的病,最后只能是后悔。什么样的肉不能吃?《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割不正,不食。切的不正确的肉不吃。这是多么严格的饮食标准,对比一下,现代人吃的太随意。那么多新奇的食物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没有人能说清楚。不吃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人就会少得很多疾病。
走进超市,各种食品应有尽有,山南海北的食品都可以买到,进超市买东西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不知道买什么好了。面对那么丰富的食物,我们该怎么选择,《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沽酒市脯,不食。在市场上买的酒和肉脯,不吃。孔子的食品安全要求很高,不吃市场上买的别人加工的肉脯和酒,这个现在的人可能做不到,但是尽量少买那些质量不可靠的食物。很多人喜欢尝鲜,只要有卖的就要买来尝尝,没有考虑这些食物能吃不能,吃了会有什么风险。有人会说现在的食品生产标准都很高,市场上买的肉和酒还是安全的。现在的食品安全也不是很让人放心,特别是那些食品添加剂,最好还是多吃天然的食品,少吃加工的食品。
现在的饮食习惯向西方人靠拢,烧烤类的食物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上面来了。什么食物都拿来烧烤了吃,烤全羊等粗放的烹饪方式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成了生活的常态,这些生活方式也造成许多的慢性疾病和亚健康。我们能从《论语》中寻找什么有益的帮助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追求吃的更加精细,吃肉追求更加细美。吃的食物不断追求精细,做菜的方式要不断追求细致,这样可以减少饮食中肉的比例。以前很多人把孔子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做是孔子追求剥削阶级腐朽生活的证据而加以批判,没有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孔子的这句话。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助祭与公家,所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分下去。祭肉存放不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孔子对饮食安全的认真感觉有点苛刻。祭祀杀的肉必须当天分完,不隔夜,放三天的肉就不吃了,这在没有冰箱的时代是最好的方法。现在家里都有冰箱,什么东西都喜欢冷藏保存,认为肉放在冰箱里就可以随便存放,有的存放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在对待食品的安全上要向孔子学习。
《论语》中有句话:食不语。这句话还要了解孔子吃饭的礼仪和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人吃饭实行的是分餐制,还要求在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看来吃饭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现在的人实行的是合餐制,几个人围着桌子吃饭,不说话好像也不行。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还是分餐制比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