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昌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学之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孔子作战的阵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生活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必须先保存自己,让自己的国家生存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卫灵公做的好像也没有错。卫国这样的小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不可能长期生存,单纯军事观点在现在人看来是不可行的,在孔子看来更是不可行的。
孔子说自己未尝学习军旅之事,是真的不懂打仗?那么就是说卫灵公问错人了。孔子说过自己的专长就是御,在当时战车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御车水平高的人是重要的军事人才,就像现在说坦克开的好的那一定是军队的精英人才。孔子的教学课程里面有一门“御”,虽说没有留下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既然是专门教学生驾车,那也应该有战争中怎么使用战车的内容。
孔子的治国思想是礼乐治国,非礼勿言,不符合礼仪的东西不说,不符合养生的东西不讲。打仗不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孔子离开卫国也是必然的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这么仓促的离开是不辞而别。孔子没有给卫灵公说出自己的强国强军策略,不是孔子没有办法,孔子的方法是施行仁政。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儒家思想,从谈话中看出来卫灵公不是他要找的人。孔子主张的是礼乐治国,让国内老百姓高兴,让国外的老百姓愿意来归附,而不是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让别人屈服。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殆不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宋国的阳门有个卫士死了,司空子罕进城为他哭悼得很悲哀。晋国派到宋国得侦探回去向晋侯报告说:“宋国阳门得一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却哭得很伤心,百姓因感动而兴奋,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国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个人真善于探察国情啊!《诗》中说:‘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然想攻打宋国得不止是晋国,但天下有哪个国家与宋国为敌呢?”
对老百姓实行仁政,老百姓就愿意为国家效力,愿意去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兵力的多少和武器的强弱,而在于是否施行仁政。国家虽大,如果内部混乱人心不齐,那也是一盘散沙,很容易打败仗;国家虽小,只要上下一心,仍然可以打败强大的对手。宋国是个小国,因为施行了仁政,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战胜他。
孔子不是生硬的告诉别人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人们该怎么做,不失时机的引导人们去达到仁。对于那些理念差距太大的人孔子选择的是放弃,不去做徒劳无功的劝说。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孔子的人都饿坏了,大家都饿的爬不起来了。子路带着怨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贫困的时候仍然坚守仁德,在贫穷中仍然能保持快乐,小人遇到贫困就胡作非为了。
固穷被解释为安于贫困,不能完整的表达孔子的意思。固有坚守的意思,为什么能坚守贫困?只有内心有远大的追求和信仰,才能坚守。谁都不喜欢贫穷,孔子认为贫穷和富有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快乐。
孔子称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犹,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大多数人吃的都很简单,颜回吃的和大家都差不多,却能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这是孔子称赞颜回的原因,孔子把快乐看的最重要。
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让自己快乐,这是孔子认为最重要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多方面学习并且把内容记下来的吗?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道的思想把他们贯穿起来的。
孔子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的总结。孔子不是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的,而是用一个思想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孔子用道把知识贯穿在一起,孔子认为的道是什么?是养生。养生是《论语》的一条线,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线,孔子的思想从养生的角度去解释才更合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么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则用《韶舞》。排斥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郑国的音乐淫,花言巧语的小人危险。
孔子治理国家注重的是历法、音乐、礼仪。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让老百姓都有饭吃,在孔子看来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内容。民以食为天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而已,任何一个政府都要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历法还可以指导人们养生,中医注重天人合一,历法是人们了解自然变化的重要途径,保持历法的准确性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对殷代的车没有详细的资料,后来在安阳的殷墟发现了许多殷代的车,殷墟博物馆展出了一部分。研究发现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适。用通俗的语言说:殷代的车就是车子里面的著名品牌。
车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是按照有多少辆战车来计算的,战车的建造是每一个国家首要的战备任务,建造最先进的战车不仅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可以有效的预防战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只注重仁德而忽视军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施行仁政的基础。
在孔子的教学中还有御和射这两门体育课,也可以理解为军事课,在当时的战争中,御车和射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孔子的射箭水平没有记载,但是孔子的御车水平是相当不错的,在《论语·子罕》有这样一段话。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认为自己的御车水平比射箭水平高一些,并且把御车当做能代表自己的专长。孔子会的特长很多,例如孔子抚琴就很突出,也很努力,曾经为了一首曲子《韶》而三个月不知肉味,孔子的抚琴水平已经是屈指可数的高手。但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御车更善长,说明孔子的御车水平更高。
战车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装备,相当于现代战争里面的坦克,学习御车主要还是为了备战。现在没有记载孔子是怎么教御这门课程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门课里面一定有关于战争的内容,战车怎么排列,在战争中怎么对付对方的战车,都应该包含在御的课程里面。
孔子没打过仗不等于说孔子不懂打仗,“毁三都”时指挥平定过小规模的叛乱。他的学生冉求、樊迟,指挥过战争并且是以少胜多。鲁哀公十一年春,齐鲁两军交战,齐军人多势众,没把鲁军放在眼里,冉求创造性地改革战法,用长矛替换传统车战兵器戈,指挥左军击溃齐军,反败为胜。战后,鲁国大臣季康子问冉求:“你是天生会打仗还是跟人学的?”冉求说:“跟孔子学的。
孔子有一套很好的战争理论,从他的学生取得的战果中可以得到证实,但是孔子追求的是仁,仁的光辉掩盖孔子的军事理论。
善良和仁都不是没有没有底线的,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的,对个人来讲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也是一样的,实行仁政不是放弃军事斗争的准备,军备一点也不能放弃,备战一天也不能放松。近代史里世界列强侵略、瓜分中国,有人认为是儒家思想造成国力的衰弱,以至于不能对抗西方的侵略,把这个锅让孔子背,从孔子的这段话来看,孔子是很重视军备,近代国家的失败是封建制度的落后造成的,是儒家思想违背孔子思想的结果。
周代的帽子代表周礼,在周礼中帽子很重要,不同的人戴不同的帽子,在不同的场合戴不同的帽子,用周礼来治理国家是孔子的追求。帽子也是重要的养生工具,古人把戴帽子和穿衣服看的同样重要,现在人戴帽子大多是为了装饰,忽视了帽子的养生作用。
研究数据显示:当外界温度15度时,头部流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流失量的30%,当外界温度达到4度时,头部流失的热量是人体总流失量的60%。
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首,头部受寒,会造成脑血管收缩,感到头昏、头痛,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戴帽子可以有效的防止头部热量的流失,孔子重视戴帽子更多是养生的需要。
用音乐来治理国家,并且点名要有《韶舞》,后面又提示不要用郑声,孔子对善和美的音乐十分重视。
有的音乐为了迎合部分人的感官刺激,让人听了以后会狂躁不安,这样的音乐就是淫乐。一些音乐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在私人空间欣赏可以,在公共场合播放就不合适了。这样的淫乐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你想不听都不行,实在是一种噪音污染。音乐也需要分级,特别是哪些音乐可以在公共场合播放,哪些音乐不可以,应该分类。
治理好国家,就是要让老百姓都养生。用养生思维来治理国家,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也就很难理解孔子的治国思想。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这句话里面出现一个的词:近忧,孔子认为:仁者无忧。有仁德的人应该是没有忧虑的,忧虑不利于养生,孔子把无忧看的非常重要。
人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长远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了干事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有种鸟叫寒号鸟,在寒冬夜里冻得哆嗦,就想第二天起来搭建个温软的窝,可是第二天太阳出来后,天气暖和了,寒号鸟觉得没有建窝的必要了,又偷懒去玩;但到了夜晚又是冷得无法忍受,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建窝,可是早晨起来,在阳光下又忘记了昨晚的寒冷,把建窝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到了晚上又是挨冻,寒号鸟在一个更寒冷的夜晚冻死了。动物要想在自然生存下来,都必须有长远的考虑,更何况是生活在复杂社会里面的人呢。
大家都很熟悉这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从一个皇帝变成阶下囚,以忧愁为题材写成了千古流传的词句,成了后人难以超越的标杆。
李煜作为一个皇帝,却对国家大事不关心,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煜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整天把心思放在风花雪月上面,对国家缺乏长远的打算,最后李煜被俘虏受尽屈辱,郁郁寡欢,被宋太宗毒死在异国他乡。
李煜对女子缠足的流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李煜喜欢弓足,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己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李煜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宫中其他的女子都学着她的样子,缠脚成为一种时尚,民间的女子也学着缠脚,逐渐形成了缠足这个残害妇女健康的风俗,流传了上千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往往被生活中琐碎的烦恼缠绕。有远大人生目标的人大多很开朗,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不在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人生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
史来贺是河南新乡的一个普通村长,却有着超人的智慧,干出了超出常人的成绩,在上世纪与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是当时知名人物。史来贺曾经常说:“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这句话和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相似之处。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却不和别人争,和大家和谐团结却不结党营私。
君子能和别人争的东西只有在竞技场上,君子在名利面前不会争。君子不争名利是因为养生,争权夺利不利于养生,真正的君子不会争权夺利。
结党为了营私,为了少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利益。君子不会为了让少数人高兴而让大多数人都不愉快,君子追求的是让大家都愉快。君子会和大家和谐相处,让人感觉愉快,却让人感觉不到君子的存在。
钱钟书是当代的博学鸿儒,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热播后,人们追捧他的著作,形成了“钱学”热,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钱钟书拒绝了各种各样的名利邀请,把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国家,在自己的书房安静的做学问,活了88岁。他的爱人杨绛女士和他一样淡薄名利,把自己的稿费1000多万都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是一个百岁老人。
很多单位每到评职称的时候就乱了,大家为了几个职称晋升名额争吵不休,互相在背后搞小动作,各种手段都使用出来了。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拉帮结派,在单位里面搞派性斗争,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还要影响正常的工作,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可以终生遵照去做吗?孔子说:那就只有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段话对国人的影响很大,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仁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仁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宽容,国人不仅对朋友宽容,还能宽容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杀害几千万中国人,可以说是血海深仇,日本投降以后,中国人民不仅没有报复日本人,还收养了大量的日本战争孤儿,这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个别人的行为,是整体自觉,这只能用民族性格来解释。
宽容是养生的需要。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流传至今的文明,仁是很重要的因素。历史上多少文明和中华文明碰撞,都是中华文明胜出,没有一次例外,多少历史上有多少曾经辉煌的文明主动融入到中华文明中来。
中华文化比西方文明更加宽容,只要接受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不看外貌和血统,这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强大的文化原因。在甘肃的永昌县,有一个罗马军团的后裔聚居地,吸引着遥远的欧洲人来这里旅游、寻亲。虽然他们都说着流利的汉语,但是他们的DNA基因却显示他们是古罗马人的后裔,故事还要从2000多年前说起。
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带领七个军团的人马入侵安息(伊朗一带),在卡尔来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在现在的永昌县者来寨。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欧洲传统,他们使用汉语,认同中华文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中国人会把他们当做外国人。西方人讲究血统论,把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作为区分民族的依据。
宽容和大度是连在一起的,宽容别人是让自己少生气,让自己更加快乐;宽容别人是让别人少生怨气,让大家都快乐。每个人生活经历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想法、做法有差别是正常的,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快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效果不好,不如学习好。
都把这段话解释为孔子在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多学习。多思考也不能说没有好处,思考问题不能说无益,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多思无益解释不通。
按照养生思维来解释这段话就很合理: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对养生没有好处,不如学习有益于养生。思考问题就会伤神、忧虑,忧愁是养生的大敌。孔子说过仁者无忧,无忧也可以理解为少思考问题,学习比思考问题更利于养生。
在长寿的人群里,有一批学者格外醒目,他们家族没有长寿的基因,有的还不很喜欢锻炼身体,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却比人均寿命高出许多。例如赵朴初93岁,齐白石93岁,钱学森98岁,季羡林98岁,冰心99岁,巴金101岁,马寅初100岁......
有人问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长寿秘诀,他说: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科学也证实,多学习是延缓大脑衰老的有效途径。大师们没有退休的概念,甚至没有礼拜天的概念,每天忙于学习,从来也没有考虑过享清闲,一个字……忙,忙于学习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