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观音菩萨到东土来寻取经人的时候,如来佛就送了她几件宝贝,除了袈裟、锡杖外,还有另外几件,其中有一件就是大家人人熟悉的紧箍咒。
《西游记》第八回: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着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箍咒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上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一个徒弟。他若不服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以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原来,紧箍咒是一种邪恶的东西。只要戴上了它,要你向东你不敢向西,要你向南你不敢向北。
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放了,并不在乎唐僧是不是收自己为徒。所以,唐僧赶他走,他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观音菩萨不愿意了,她费了那么大的气力,岂能让孙悟空说走就走呀!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在她的点化下,诚实的唐僧也学会了撒谎,大家都在把孙悟空往套里引,孙悟空焉能不钻进套子里呀!
《西游记》: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帽儿戴上。
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逍遥公:“佛,觉醒者也。像观音菩萨这种大慈大悲的人,也学会了骗人。”
淮仙:“佛,行善也惩恶嘛!”
逍遥公:“孙悟空是坏人吗?”
淮仙:“行了,还没完没了了,像这样的话问了有意义吗!”
逍遥公:“那紧箍咒有没有影射事件?”
淮仙:“紧箍咒影射张太后。关于张太后,前面的章节已经作过介绍,这里不需要再赘述了吧!”
逍遥公:“龙婆像张太后,王母娘娘像张太后,这紧箍咒也是张太后呀?”淮仙正要说什么,逍遥公连忙拦住他,说:“行,我知道了。文学作品,有时要把几个人的事情合成一个人物原型,有时又要把一个人的事情分解到几个人的身上去表现。对吧?”
淮仙:“知道还故意问呀!”
逍遥公:“那淮仙就解释一下,紧箍咒为什么是张太后的原因吧。”
淮仙:“‘大礼议’之争,当站在前台的大臣们一个一个败在了嘉靖皇帝的皇权之下时,躲在后台的张太后急了,亲自冲上了金銮殿。”
淮仙用仙指一划,出现了一幕情景:
¥¥¥¥¥¥¥¥¥¥¥¥¥¥¥¥¥¥¥¥¥¥¥¥¥¥¥¥¥¥¥¥¥¥¥¥
金銮殿上,嘉靖皇帝正在与大臣们较劲。
嘉靖皇帝:“朕的家事,朕自己做主,不需要任何人管!”
大臣:“可皇上是一国之君,皇上的家事,就是国家大事。”
嘉靖皇帝:“这么说,你是铁定要跟朕过不去了?”
大臣固执而又坚决:“请皇上收回成命。”
嘉靖皇帝大怒:“放肆。来人,把这个狗东西拖下去,往死里打!”
几个大臣急忙出班:“皇上不可,皇上三思呀!”
嘉靖皇帝:“身为臣子,不思为朕分忧,还百般干涉朕的家事,让朕是可忍而孰不可忍。”
几个大臣:“皇上,臣等皆是忠心为国呀!”
嘉靖皇帝:“把国事和家事混为一谈的人,朕不知道他还有什么资格站在这大明的金銮殿上。来人,将他们统统轰出去!”
张太后冲了出来,大喊:“放肆!”
嘉靖皇帝愣了一下,随即冷冷地说:“太后,这是大明王朝的金銮殿,你出现在这里,不大合适吧!”
张太后抡起手杖就打:“朱厚熜小儿,哀家今天倒要看看,你敢把哀家怎么样!”
嘉靖皇帝躺闪:“来人,把她架出去!”
几个锦衣卫冲入,强行架住了张太后,往外走。
张太后一连被强行往外架,一边高喊:“这个没有人伦的畜生(叫了几年的母后,突然要改叫皇伯母,不认她这个娘了,当然是没有人伦了),既然六亲不认,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哀家今天就在这里诏告天下:朱厚熜小儿手段歹毒,随时随地都会加害哀家。若哀家发生不测,不管何种原因,都必是这个逆子所害无疑。”
大臣们目瞪口呆。
嘉靖皇帝目瞪口呆
¥¥¥¥¥¥¥¥¥¥¥¥¥¥¥¥¥¥¥¥¥¥¥¥¥¥¥¥¥¥¥¥¥¥¥¥
淮仙:“人们有个普遍的心理,那就是父母不管怎样打自己的子女,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养父养母打了养子养女,人们就会在心里忿忿然。子女不孝敬父母,大家最多感到齿冷。养子养女不孝敬养父养母,人们就要义愤填膺了,甚至该出手时就出手。张太后的这一撒手锏把嘉靖皇帝镇住了,从此以后的时间里,莫说他不敢有害张太后的思想,就是张太后真有个头疼脑热也会把他吓个不轻。因为他怕张太后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从而授天下人以把柄,造成国家大乱。”
逍遥公:“是呀,张太后不是嘉靖皇帝的母亲,她这么一张扬,换了在下,在下也不会往好处去想嘉靖皇帝。”
淮仙:“正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思想,才使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这上面做够了文章。”
逍遥公:“能举例说明吗!”
淮仙:“不用举例。皇帝是国君,太后是家长。嘉靖皇帝推行新法,首先触及的就是皇亲国戚的利益,他们别有用心地跑到张太后面前说理。张太后借题发挥,经常闹得鸡犬不宁,让嘉靖皇帝头疼不已,很多时候不得不作出重大让步。”
逍遥公:“这么说,张太后摇身一变,又成了皇亲国戚反对嘉靖皇帝的带头人?”
淮仙:“一点也不错。上面已经说过,因为她不是嘉靖皇帝的母亲,嘉靖皇帝怕完全不把她当回事,她闹出事来,自己说不清楚。所以,嘉靖皇帝虽然皇权在握,却投鼠忌器,很多时候,不得不向她妥协。”
逍遥公自言自语:“张太后,紧箍咒。有点意思。”
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八日,张太后病逝。太后的葬礼相当于国葬,但嘉靖皇帝恨透了张太后,把她的葬礼办得很简单,连各地藩王应该派人来参加悼念的帖子都没发,就将她草草与孝宗皇帝合葬了。按照皇室的规矩,张太后的牌位是应该进太庙享受祭祀的,但嘉靖皇帝觉得像张太后这样的人不配进朱氏太庙,把她的牌位放进太庙,是对列祖列宗的侮辱。所以,太庙里,帝王们的牌位都是成双成对,只有孝宗皇帝,没有妻子张太后的牌位相陪。
数百年来,研究嘉靖王朝的学人们前赴后继,却没有人注意到太庙里没有张太后牌位这一奇怪的现象。历史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女人,学人们也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