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珀金斯开创的“导师”项目造就了曾在珠尔公司工作的第二代创业者,很多来自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在这里都成为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零售业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珀金斯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帮了斯坦伯格,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哈特。
决定离开思达超市时,斯坦伯格在珠尔公司已经是一个传奇人物。很多员工,无论是珠尔公司的员工,还是思达超市的员工,都认为他很有才华,虽然他们觉得他十分严厉,有些令人生畏。作为斯坦伯格的重点培养对象,哈特在思达超市也很受尊敬,她很快开始涉足特许经营、广告拍摄等业务,而且还招募了一批新人。她工作起来非常有干劲,而且很出色。但一些特殊情况不时地打断哈特的工作计划,首先是思达超市的业务被另外一家公司不怀好意地接管了,这很有可能妨碍她以后的升迁和发展。其次,她听说斯坦伯格正在筹划一家新的公司,一开始,她觉得这不过是传闻罢了,没有十分在意。但终于有一天,猎头公司找到了她,根据对方的描述,斯坦伯格应该就是幕后主持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的猜测的确没有错。
但是,哈特还需要再考虑一下。尽管她知道电话那头是斯坦伯格和他那个神秘的公司,这激起了她很大的兴趣,然而这个机遇也有可能无法改变她现在的生活。最后,她还是决定见一见这个猎头公司的代表,看看斯坦伯格究竟在想些什么。接下来,她看到了斯坦伯格那份令人惊奇的商业计划书。“我看着它,心里想:太不可思议了,这个计划不可能不成功。”在确认了这就是斯坦伯格的创业计划之后,她开始打电话给他,说自己非常欣赏他的计划,“但是,我做的是营销,对商业计划不太专业,能不能让我再仔细研究一下”。斯坦伯格同意了。哈特把这份商业计划书秘密地拿给自己一个做风险投资的朋友,希望她给自己提供一些建议。几天后,这位朋友告诉哈特:“坦率地讲,我们一般不投资零售业。但是,这个项目我们绝对愿意投资。”朋友的话让哈特十分兴奋,原来斯坦伯格的商业计划书比她想象的要好得多,这也使她由好奇变成了着迷。
可是,哈特的生活不同以往了,她现在是单亲妈妈,要独立抚养3个孩子,其中两个都在读大学,非常需要钱。她不敢为了斯坦伯格的商业计划书而冒险放弃自己稳定而且很有保障的工作。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困境,哈特找到了斯坦伯格。“我确实很感兴趣,”她说,“但是,我要还房贷,还要供孩子读书,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如果我们失败了,我该怎么办?”“好吧!那你跟我说实话,”斯坦伯格慢条斯理地说,“如果我们失败了,你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找到新工作?”哈特想了一下自己在珠尔公司的业绩,还有那些猎头公司的电话。“3个月。如果想确认的确是个好工作的话,可能要6个月。”哈特回答。“6个月,”斯坦伯格说,“就耽误6个月。这就是你的赌注,再没有别的了。这个赌注你应该下得起吧?”斯坦伯格说服了哈特。1985年年底,哈特正式离开思达超市,加盟斯坦伯格的公司。
3.新的商业神话:史泰博办公用品超市的崛起
当猎头公司给哈特打电话的时候,斯坦伯格和卡恩正在对办公用品专营店进行最后的研究,他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是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尽管斯坦伯格和卡恩在零售业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说服投资人方面,他们还是遇到了不少麻烦。这一次,斯坦伯格发现,又是哈佛商学院帮了他的大忙,虽然并不是直接的。就在不久前,他见到了哈佛商学院的院长约翰·麦克阿瑟。斯坦伯格直接问麦克阿瑟:“两个星期之内,我需要筹到5000万美元的投资。你觉得我应该去找谁?”麦克阿瑟是个金融专家,在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方面很有威望,他把斯坦伯格推荐给了哈佛商学院的副院长查克·塞思尼斯。塞思尼斯是哈佛商学院1966届的MBA,以前曾在投资银行工作过,还做过财政部的官员,跟金融界的关系一直很密切。而更巧的是,他和哈特是高中时候的同学。看到斯坦伯格的商业计划之后,塞思尼斯把他介绍给了一家投资银行的老板鲍勃·赖利。虽然赖利的公司没有提供资金,但他主动提出帮斯坦伯格实施这份商业计划,而他知道该怎样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和哈佛商学院有关的人也在帮斯坦伯格筹措资金,其中有两位校友最先考虑了他的商业计划,并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调查。其中一位校友叫费尔德·哈迪蒙,他是哈佛商学院1979届的MBA,当时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重要成员;另一位校友叫米特·罗姆尼,他是哈佛商学院1974届的MBA,同样在投资公司任职,后来还做了马萨诸塞州的州长。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他们认为,斯坦伯格的商业计划可行性很强。斯坦伯格的另一位投资人是来自纽约的律师弗雷德·阿德勒。尽管他对办公用品专营店没有任何研究,但他愿意迎接挑战,并为此做好了一切准备。最后,他成为第一个承诺向斯坦伯格投资的人。
1986年的春季即将结束时,斯坦伯格和赖利一起,为公司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史泰博”(Staples)。5月1日,史泰博的第一家连锁超市在马萨诸塞州的布赖特正式开业,史泰博的员工和管理者几乎邀请了他们认识的每一个人参加盛大的开业庆典。“开业第一天确实很成功,”斯坦伯格后来回忆说,“但是,第二天只有16位顾客,第三天也差不多。”史泰博负责营销的主管预感到灾难正在降临:如果人们都不进来光顾的话,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再优秀,也永远得不到认可。这样看来,营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迈进超市的大门。这位主管立即打电话咨询了当时哈佛商学院的营销学副教授罗兰·莫里亚蒂。后者给他出了很多主意,包括分发优惠券、使用积分卡、邮局直销、建立销售数据库等等。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史泰博逐渐积累了很多顾客的资料,业务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但是,史泰博并未完全走出困境,在第二轮的资金筹措中,估值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拒绝给史泰博较高的估值,这样一来,斯坦伯格就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他再次返回哈佛商学院,找到风险投资研究专家比尔·萨尔曼教授,直接请教说:“这一关我应该怎么过?”萨尔曼建议道:“直接找投资机构,这些机构也许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有限合伙人,但通常情况下,如果能直接把投资收益全部据为己有,他们就不乐意间接投资……你一定要考虑新的资金来源。”斯坦伯格听从了萨尔曼的建议,他发现自己多了很多选择,包括直接吸引那些比较有钱的个人。结果,斯坦伯格在哈佛商学院的很多朋友都打算直接入股。
与此同时,由于斯坦伯格的积极争取,风险投资公司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其间,斯坦伯格在哈佛商学院时的一个朋友弗雷德·莱恩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他当时是纽约一家名叫“帝杰”的投资银行的总经理。在前一轮融资时,斯坦伯格曾到过这家投资银行,但毫无收获。这次莱恩全力支持斯坦伯格,甚至直接拿出自己的积蓄投资了史泰博,但莱恩的同事们还是无动于衷。他们认为,斯坦伯格的商业计划有些冒进,因此对史泰博的估值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第三次去的时候,莱恩向斯坦伯格推荐了“帝杰”的新芽基金。在此之前,莱恩首先获得了一位权威的风险分析家的认可,然后莱恩的同事们都纷纷表示同意。最后,新芽基金成为史泰博的投资人。而事实证明,这是他们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次冒险。
1986年11月,史泰博在正式营业半年后,开了第二家超市。1989年4月,斯坦伯格和他的团队已经将史泰博的规模扩大到了25家超市,并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然后,从1989年到1995年,平均每8天时间就会有一家史泰博连锁超市诞生。到1996年,史泰博已经拥有500家连锁超市,并且成为美国第6个成立10年之内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的公司。截至目前,史泰博已在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00多家办公用品超市和仓储中心,雇员近8万。通过门店零售、合约订购、目录直邮及网络销售等多种渠道,史泰博完全可以为各种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办公用品采购服务。2008年,史泰博斥资26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荷兰的另一家全球性办公用品公司“公司快递”(Corporate Express),使自己的全球销售规模达到了260亿美元,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全球办公用品行业中的霸主地位。
毫无疑问,斯坦伯格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神话。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精英的所有重要素质——丰富的行业知识、灵活的经营技巧、独到的眼光以及坚定的意志。但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不同寻常的人脉关系,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每当斯坦伯格遭遇挫折或者遇事不知所措时,他总是有意识地到哈佛商学院的校友或老师那里去寻求帮助和支持。这方面的努力,不仅让他获得了具体的经营建议,更让他获得了直接的资金支持。
大量的事实表明,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不同寻常的人脉关系对哈佛出身的创业家和企业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确,对像珀金斯、斯坦伯格、哈特这样的创业家和企业家来说,人脉关系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人脉关系早已在他们商业活动的起点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
托德·克拉斯诺是加入斯坦伯格团队的最初几个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之一,他曾对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人脉关系表达过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里,你建立了很好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着历史的支撑。和你有联系的人,工作在各个领域。如果你想找人帮忙融资,或者对某件事情搞不清楚,或者想了解一下保险业,你常常会发现,自己班里的同学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事实上,克拉斯诺像斯坦伯格一样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不同寻常的人脉关系的受益者。他拿到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之后,通过珀金斯的“导师”项目成为哈特的助手,然后又通过哈特的介绍进入了斯坦伯格创办的史泰博,但这并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结束。1998年,克拉斯诺离开史泰博,在斯坦伯格的直接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干洗连锁店,运营方式几乎与史泰博如出一辙,并且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没有哪个行业的成功人士不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事实上,无论是斯坦伯格、哈特还是克拉斯诺,他们都曾有过主动建立广泛人脉关系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每个从哈佛商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很多时候,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们会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对人脉关系进行有意识的管理。比如,上专业课时、聚会时、开大会时,他们会聚集到一起,人脉关系就自然建立了。
对哈佛商学院出身的商业人士来说,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商业人士,我们也要在充分认识到人脉关系对于自己事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地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