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暑假。
家,是一个温馨的词。
对于一个一学期回家一次的孩子,我对回家这件事一直充满着期待,家庭给予了我很多东西,像爱、羁绊、亲情、美食。
但是,我又害怕回家。家是懒惰的温床,我害怕我会继续沿着旧有的轨迹跌入杀死时间的罪恶场域而不自知。即使是最忙碌刻苦的高三最后冲刺阶段,我也保持着一周回家一次的频率,并且“赋闲在家”。这是多么罪恶!我深切体会到我对时光的蹉跎。
自古以来,我在家里就没有看课内书学习技能的习惯。而现在,我迫切需要在暑假为自己充电,学习各种技能,看专业书籍,学车,所以,我不能懒散怠慢,更不能没有生活目的,惶惶终日。
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人,对抗长久以来养成的陋习,往往是不战而败,鸣金收兵。但是,这次,在经历了一个大一的略显成熟的我身上,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孤僻、猥琐、懒惰、无所事事的人,这是对我成长的亵渎,我所希望看到的,是阳光、勇敢、勤奋、热切、帅气的不一样的我,好吧,是不一样的美男子,嘻嘻。
我觉得上大学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眼界变宽了,思考能力加强了,思路拓宽了。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高。
现阶段,我觉得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凡事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如果要说大学生与一般人的区别,我想大抵便是如此吧。
社会纷繁复杂,空气中充斥着各种虚假消息和不实传闻。也许,某些在你目前觉得完全正确的事情在日后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会被彻底推翻,甚至你的价值观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都是有可能的。而造成社会如此这般的原因,我觉得首先就是媒体人责任感的缺失。
记得看过一部大热韩剧《匹诺曹》,它讲的就是媒体人为吸引公众眼球捏造不实传闻造成一个美满家庭家破人亡的故事。由此可见媒体人的作用是多么强大,他可以很轻松地用一只笔杀死一个人,几个人,甚至是一群人。新闻工作者使用最能够蛊惑人心的句子和词眼,鼓动着不知所以的人民。这是不是就在告诉人们在媒体的报道之外,保持着一种理性,同时也有能够分辨事实与谬误的能力。这或许是我们应该做的。媒体的责任担当在如今浮躁跟风的中国社会尤为重要。
然而让我颇为痛心的是,打开手机的浏览器,迎面而来的很多新闻虽很吸引眼球,让人有想点下去的冲动,但大多是标题党,内容并无新奇,也许还是转载拼凑出来的假消息,甚至低俗猎艳,充斥着各种黄色段子。我曾经试过看新闻看了一个小时却看不出任何实质消息的经历,可以想象这些新闻着实有趣,能够激发人民的猎奇心理,但确实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如果我年龄再减少七八岁,看到一些黄色新闻估计会想入非非,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只有恳请这些编辑人多为祖国的花朵考虑,虽然这没什么用(然而我还是不希望社会出现更多的小****)。
其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监管的缺失,对于这一点,我不多赘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批判思辨能力不够。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新闻不一定是正确的,教科书不一定是正确的,权威不一定是正确的,某些你根深蒂固的认知也可能存在根本的虚伪。
看微信的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映入眼帘,我首先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思考一下可不可信,然后再点下去看。如果是那种看起来就十分虚假甚至要求我转载要求全中国人转载的消息我是看都不看的,甚至我连发这条消息的人都会屏蔽。
缺乏认知的人是可怕的。这些人可能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向罪恶和谬误的方向上去,他们会化身社交网络上各种类型的喷子,随便议论抨击别人的观点。对于这种人,我只有退避。
你永远敲不醒睡着却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