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6600000018

第18章 作家论(4)

四、个人的与人类的、诗人的和学者的、风格与个性

在当今,一个作家的著述20年之后甚至是在10年之后,不被人们看成是陈腐得可笑的、散发着时代异味的,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作品面市一年两年之后就淹没于汪洋般的出版大潮而不见。这是否是作家这个职业的宿命?从事文学创作在当代是否注定要领受被遗忘、被漠视的命运?难道作家这个职业的特征不正是以永远价值、不朽业绩为特征的吗?作家们曾经沉醉于其中的那些作品,那些散发着激情的文字是否就注定会被当成信口开河?也许我们也可以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如曹雪芹、施乃庵、鲁迅等等,然而他们的命运又能好多少呢?纸面文学作品的读者正被电影、电视掠夺而去,文学家及其作品正被主流媒体逐渐淡化,这难道不是不争的事实吗?

这实在值得我们就作家这个职业思索一番。作家何以写作?他的创作在什么意义上有价值?他为谁写作?进而作家在何处得以安身立命?过去我们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

作家一方面应该是一个诗人,另一方面他还应该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深邃学者,他应同时具备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深邃,他应是诗的想象与哲学的思辨的混合。从本质上说他应该是社会上最具有历史感的那一种人,他们不仅为现实写作还为未来写作,不仅为民族、国家写作,还为人类写作,然而为什么事情恰恰相反?他们的著作成了这个时代最没有历史承受力的?

作家自然首先是那些孜孜不倦,埋头捕捉各种生活细节,沉湎于生活表象的那种人,他在昔日的世界中品味历史风云际变,在现实的人生声故事中感受世态的变幻无常。但是,很显然仅有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历史等外部客观的兴趣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不够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与观察者主观没有关系的客观生活现象,作家所要揭示的并不是生活表象真实,读者对这样的真实并无多少真正的兴趣。作家,只有从他的对人类、对历史的整体性柔情和关怀出发,让自己博大的历史悲悯和人类情怀照亮眼前的事事物物,按照自己对于人类的整体性立场来关照生活表象,以一个爱者、思者、超越者的身份去展示过去、描写未来、揭开当下的时候,我们说他才真正地获得了写作的立场。

也只有在这样的立场上,他才获得了卓然独立的作家人格,他的写作风格才不会因为一个阶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盛衰而随波逐流地亦盛亦衰,他的风格才能在超越历史的意义上为更多时代接受,他的语言才能横跨有限的时空跟几乎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的文学艺术精神生活紧密关联。

当然,文学创作并不是一种可以一劳永逸的事业,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不同于前代也不同于后代的独特的时代命题,这些命题对于人类来说也许仅仅当下才是有意义的,超越了当下的语境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对于这样的当下性命题,作家们是否应当拒绝呢?难道它不应当放弃或者反对吗?不应当从历史的高度和人类的广度上来选择他的题材,而拒绝那些注定要被淹没的时效性材料吗?不是如此。比如鲁迅,如果他不是那么深切地对于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关心,就不会去写杂文,今天,尽管我们会说鲁迅在杂文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应当把精力集中于小说创作,鲁迅过度关心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天才作家的人类使命、超历史使命云云,但是,换角度而言如果鲁迅不是那么真切地观察了他的时代,他如何能在小说创作中捕获得对人类、对历史的种种超越性见解呢?他把中国封建史概括成“吃人”的历史、用“阿Q精神”来概括中国人的国民性等等,都是来自于他对其时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就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人类视角实际上都来自于个体视角、民族视角、国家视角。但是,反过来我们又要说,任何人类视角、历史视角都不仅仅只是个体视角、国家视角、民族视角、时代视角,而是对这些视角的超越。

但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都要为自己的时代作出牺牲,他不仅要为超越的世界写作,还要为现实的世界写作,就如同哈维尔、索尔仁尼琴、陀斯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一样,他们为未来而写作,同时也为现实而写作,并愿意为此而付出重要代价,有的时候甚至为此而流放、监禁和牺牲。就如同鲁迅一样,他们不仅是文学家,同时还是革命家、思想家,人民为此而永远牢记他们,他们不仅仅用语言在大地上竖立起了自己的丰碑,同时还是斗争的意志和反抗的呐喊为自己在人民的心中奠定了不朽地位。

换而言之,作家必须生活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他的历史感是以灼热的现实情情怀为基础的,也许对一个作家来说现实情怀还更重要一些,它决定了一个作家在多大的程度上能与现实进行对话,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纯粹的历史兴趣(对现实漠不关心的历史兴趣)对于作家来说是不必要的,也许那种口口声声声称自己为历史、为未来而写作的作家,其作品恰恰是最没有永恒价值的,古往今来的文学发展史已经说明那些在专制、暴力、压迫面前用沉默表示了认同的作家,那些“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作家,那些没有为人民鼓呼的作家,几乎都成不了什么大气,他们也许在那个时代可以生活得很好、很有地位,但是离开了那个时代,他们的作品便会像他们的生命一样被时光抛弃。

作家是否应当抛弃自己的偏见?我们有一种观点认为要站在更为普遍的立场上,作家就要改造自己、抛弃自己,把自己改造得越是彻底就越好,真是这样吗?事实上那种纯粹的不受个人偏见左右对于生活和历史的观察是不存在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理解与认识的可能都要受到三个先决因素的制约。一是“先有”。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就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历史与文化在我们意识到它们之前就已经先占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去占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正是这种存在上的先有作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发生的先决条件,使我们有可能理解现实、历史、文化和传统。二是“先见”。它是我们在思考和理解时所借助的语言、观念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语言、观念和运用语言的方式自身会给我们带入先入的理解,这种先入的理解将参与我们所有的理解行为并影响其结果。三是“先知”。在我们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推知未来的起点和参照系,它是理解和认识得以发生的前提。[殷鼎:《理解的命运》,第26-27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海德格尔的这一论述也同样适用于作家,作家对世界的认识过程的主观性不仅表现在对已有对象的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两方面,而且甚至还表现在一个作家对生活素材的选择上,“每一个主体总是选择符合他的需要和兴趣的那些东西作为评价的对象。”按照现代解释学者加达默尔的看法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不受人的有限性与历史性的制约的所谓的自主的能够成功地使自己从历史的直接缠绕与伴随这种缠绕的偏见中解脱出来的主体,针对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某些说法他反问道:难道仅仅通过采取一种态度,认识者就真的能使自己离开他当下的情景吗?加达默尔认为历史性并非仅仅是认识主体的一种偶然的和主观的条件而是一种本体论的条件,在历史理解的一切过程中早已本质地包含了认识者自己的当前情境,事实上,现代解释学,把认识者束缚于自己当前视域的特点以及认识者同认识对象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一切创造性理解的基础而不是作为必须克服的消极因素和障碍来认识的。我们的偏见并非使我们与对象相隔,而是使对象向我们开放,它是社会认识得以进行的积极条件。正是这一意义上加达默尔说“偏见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开放性”[ 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第9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总而言之离开作家的当下的历史处境和偏见作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认识,因此这种当下性和偏见性并不是作家必须要克服的。[ [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第73页。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8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当然,对于作家来说解决了这一点,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了。我们曾经论证了,作家不可能超越自己的个人视域,因此作家只能从自身的视域出发来写作,但是作家又必须服从人类的义务,这两点如何统一呢?理由是这样的,黑格尔曾经很好地论证了类与个体的同一性,类的历史就是个体的历史,类的特征就是个体的特征,如果黑格尔在这个说法没有错误的话,我们从这个前提出发,就会发现作家深入自身作为个体的深处,也就深入到了类的深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挖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二元分裂也就历史性地道出了人类的二元困境的问题。就如同作家在解决历史关怀和现实关怀之间的困境时,必须把现实关怀作为历史关怀的必要步骤和方法来认识一样,在类与个体的夹缝中,作家也必须把个体当作通达类的方式和方法,类不在抛开了个体之后的彼岸,而就在个体之中。由此出发,他应当深信,他真诚地代表了他本人说话,说了真话,也就代表了类,每个个体真切地代表了自身,那么人类也就在这“个体”自然而然地见出了。从这个角度,法伊尔·阿本德的“所有的人都是个人[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第3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的说法显然是有道理的。

换一个思路,“客观的真实是否存在”、“作家是否可能超越个体立场”的问题也可以转换成“谁能代表客观的真实”、“谁能代表人类”的问题来讨论。我们承认那个客观的真实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对谁能代表那个绝对客观的真实说话却是有疑问的,也许在人的世界里,我们根本找不到这样的代言人,这是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人类说话,代表的方法是“不断地返回到他自身去”;在第二个问题上,我们进一步说,正是无数个“我”的众声喧哗,合成了“我们”(人类)。质而言之,作家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个人,他代表他自己,他说他自己,但是,同时他又是有诚实的自我质疑精神的人,他知道在自己说的同时还要让别人说,听别人说,这样就构成了平权的、民主的文学话语场。

文学家在什么情况下是一个考据家,什么情况下是一个幻想家?他对事实取的抱考据的态度,不着一个没有来历的字,不写一句没有依据的话,他放弃一切想象、猜测、抒情、同情的权利,他小心翼翼地克制着他自己的情感,以防他的情感阻碍了他的严谨考究。这是否是一种文学的态度?显然这不是文学家对待事物的态度,但是在现实中,恰恰有许多人这样要求文学家,要求他们像历史学家一样记录人类历史,像社会学家一样考察社会变迁,我们说这种要求对作家来说是不合理的。一个文学家,他应当是什么样的呢?他应是一个对历史与现实都同样满怀深情,他关注的种种也就是他同情的种种,站在现时回望历史他毫不吝啬他的悲悯之情,他也毫不掩饰他对现实的关注、当下的关注超越了对历史总体的关注,他对个人的关注超越了对阶级、民族、国家的关注,他更愿意站在全民的立场上,站在先进文化的立场上,站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上来看问题。作家不仅不把自己从对对象的体认与同情中拉出来,相反他们是将自己放到与对象同样的立场与对象作同情式的心灵沟通,如果说他是在反映一个时代的话,那么他显然是通过主观心灵史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的。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描述单位应该是什么?独特的“这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这是他的观察基元,他是从“这一个个人”(典型)身上直接见出人类生活的历史继承性、人类精神的内在矛盾性,呼唤他所呼唤的、指斥他所指斥的。他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机械的演绎来研究生活的,而是通过“这一个”独特的典型来诗意地整合生活的,他凭借他的直觉一下子就在“这一个”的身上看到了一切,而不是相反。他用诗性思维认识他的对象,他用想象力、同情心来抒写他的对象,他让自己的灵魂越过历史时空在自己的文字里爆响,他和自己的主人公一起探入人生的深渊,从更深的生命底层来体验它、承受它(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他注定要经历和主人公一样的心理历程,他将和自己的主人公一道承受时代赐予的悠长无止的苦痛。也因此,他们——在精神上要活得比常人痛苦百倍,对于这样的灵魂,教条的说教,一个没有相应的对于生命的深渊般体验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加以认识的。

作家是那种具有对人的本体性关怀,以人的本体论为中心,揭示人的存在价值和本体意义,进而张扬人的生命意识的人,对于那个大写的“人”来说,他是解释学家,而不是批判家,只有在对那个“人”所生活的环境“社会”而言的时候他才是批评家、否定家。他只会永远地赞美那永恒的人性,批判那压抑它的一切,而不会对人性的光辉说半个“不”字。他应当具有博大的宗教情怀、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之道的苦苦追求,但同时他也是把这些奠基于对“人性”的解释学基础上的。

历史的深处就是现实,个人的深处就是人类。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必须具有博大的类意识,他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言说,还为整个人类言说,他的超越性追求、人类学情怀、彼岸精神、终极取向是他创作的动力,并且他把这种动力焊接在他对单个人的生命的同情式体验上,他不仅是一个热爱现实的人还是一个热爱未来的人,他不仅是一个热爱个体的人还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他追求个人性和共在性的统一,他视文学艺术是存在的敞亮,存在的去蔽,他将作家的使命理解为将这种去蔽与敞亮的真理昭示给人们。由此,他就获得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史的参照,他的创作也就得到了博大而恢宏的历史意识、人类意识的支持。他的创作目的由此而上升为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法则的苦苦追寻,他的工作是他向着人类的变动不拘的生活之中的永久性质素的一种询问,为“人”的整体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坦途,成为他的创作的所致力的最高方向。

同类推荐
  • 游思无轨

    游思无轨

    凸凹散文集,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作者将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用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 心路:老九诗歌集

    心路:老九诗歌集

    本书收录了作者万年创作的古体诗歌百篇,分“明志篇”“观感篇”“家教篇”“求凤篇”“游历篇”“闲适篇”“哀念篇”“拾遗篇”等以及作者创作的各类书法作品二十余幅。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 那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山场,随之而来的迅姑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枓,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冇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热门推荐
  • 甜妻好孕连连

    甜妻好孕连连

    (虐—宠—虐—宠)日更八千:父亲嗜酒如命,欠下100万元高利贷;哥哥失手杀人被判入狱,为了还赌债,救哥哥,她一介小女子无奈之中不得不选择和他在一起,谁知阴差阳错,步入豪门!片段一:她挺着个大肚子,艰难地行走,他看着竟然泛起一丝心疼,她不过是一个孕母,却在一次事故中,对着医生高声喊道,“保孩子!不要保大人!”他的眸子竟然有了一些湿润。片段二:她为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却不愿离去,宁愿守在孩子身边由孕母变成保姆,看着她默默地承受各种委屈,他的心竟然再也不能平静……。为了孩子,她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屈辱,痛苦,忍耐,打压,斗争,豪门的戏码不断上演,也让钱多多和南宫绝越来越近,原本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硬是牵扯到了一起……。且看《甜妻好孕连连》火热连载中!本文慢热,希望喜欢的朋友慢慢看哦!
  • 非常宠婚:首席的绯闻前妻

    非常宠婚:首席的绯闻前妻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她提出结婚。她目光清冷,淡淡回答:“不可以,我有男朋友。”第二次见面,她答应他的要求。却依旧冷漠,“我们结婚,你让我出名。”原本的利益婚姻,殊不知他运筹帷幄,她却浑然不知。当她以为自己已经离不开他时,却发现他的接近早有目的。内心接近崩溃的沈澜希,却依旧笑魇如花,“首席,我们离婚吧。”三年后,当他再次见到她,和她身旁的小奶包时,嚣张的吼道,“沈澜希,我不管你旁边这个野种是谁的,你都是我的顾太太......”
  • 无虐不欢:老板贴身男宠

    无虐不欢:老板贴身男宠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一处生意火爆的咖啡店,店里面摆放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最出名莫过于那一排古老的名剑,有人出千万欲购之,一一被咖啡店里的铸剑师拒绝。他说这些利刃只买给有缘人,这里每一把利刃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在这个夜晚,随着一位女子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终于等到你啊,还好没放弃!
  • 超能传奇之暗沙崛起

    超能传奇之暗沙崛起

    自吉林陨石雨以来,一场关于人类的生存之战悄然来临。地球在各种邪恶势力的威胁下危在旦夕,人们需要英雄!神钢侠、冰火女侠、风影侠、超级士兵、巨人、皓月队长以及夸父组织为了保卫地球和平,挺身而出,化身正义与智慧,打击罪犯,抵抗侵略。但邪恶的外星恐怖势力--暗沙组织,却在地球飘摇动荡的同时,暗地里谋划着惊天大阴谋,他们正在让地球慢性自杀,让地球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我们的英雄能否识破暗杀组织的阴谋,拯救地球于水火之中,尽在超能传奇之暗沙崛起这本书。本书QQ群:232503153
  • 九重天之轮回之战

    九重天之轮回之战

    一场秋雨一场梦,一场梦中一惊魂。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一个失去母亲的少年,一场绵延无止尽的梦境,一座望不到尽头的塔楼。塔楼里一座诡秘的医院,医院里一群行踪可疑的人群,人群里一个封锁千年的惊天阴谋。少年星魂被困梦中,坠入神秘叵测的锁魂塔,塔中万魂凝聚,各色鬼怪魂魄横行其中,而这其中就有少年未曾谋面的母亲。少年星魂在充满着无限恐怖却又匪夷所思的锁魂塔中进行着一场跌宕坎坷的寻爱之旅!而此之后,星魂踏上了通往至高天的坎坷之旅!
  • EXO女配逆袭:郑秀妍

    EXO女配逆袭:郑秀妍

    她,曾经是sm公司旗下的艺人以少女时代9个人的方式出道她,现在是娱乐圈的冰山女神郑秀妍!她,未来会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女王jessica!她,是EXO女配逆袭中的女配她会与EXO擦出怎样的火花敬请期待《exe女配逆袭:郑秀妍》
  • 男神独宠下堂妻

    男神独宠下堂妻

    在一栋楼里,住着这样五个性格迥然不同女人,她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远离豪门!但是人生真的会如她们所愿吗?
  • 99次偶然爱:手机里的希亚瑟

    99次偶然爱:手机里的希亚瑟

    一部莫名其妙的手机,竟然把我卷入了危机!史上最奇怪的宠物升级游戏开始了!谁来告诉我,手机里突然出现的萌宠,为什么会和学院男神希亚瑟长得那么像?天啊!就连那暴躁的脾气也一模一样!精灵般的双胞胎美少年夏裕树、夏裕天,奇怪的完美女生季培培……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的秘密。逃不开的神秘宿命,谜一般的记忆空洞!希亚瑟……我到底能不能让你打开心扉?安柠檬幻想志,欢迎你大驾光临!
  • 十月传说

    十月传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苏十月是男的,绝对是男的.....但.....苏十月真真是。。。太漂亮了!长的漂亮也就算了!偏偏名字还那么女性!不认识他的人与他斗法是总得因为这吃点亏!迷倒了不少江湖人士!但当知晓苏十月是个男孩是,一个个的那是。。。。哈哈哈不言而喻。且看苏十月一路风骚一路装逼走世界!
  • 太平洋皇帝

    太平洋皇帝

    公元1659年,永历帝“南狩”缅甸,名为天子,实为囚犯,放眼铁壁关外,汉家江山已无完壁...朱慈煊,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太子,在被一位后世人魂穿后,死境之中,他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复国大业。吾心不死,吾命长存!暹罗是我演武场,鹦哥地是我的粮仓,琉球是我的弹药库,东瀛是我的母港,婆罗洲是我的橡胶园,勃泥是我的船厂,大小吕宋是我的抛锚地,苏门答腊和爪哇是我的酿糖坊。而我,是太平洋皇帝!——誓以一力捍帝国,延良才,拓疆土,凡日月光华拂照之地,大明永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