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花看她妈藏钱去了,她带着给周爷爷周奶奶的大衣和钱去了隔壁。
周爷爷周奶奶早就知道当了军官的二孙女回来了,正在家等着呢。
两口子看到周小花带过来的大衣,高高兴兴地把衣服穿上了,连口称赞:“真暖和!这个天穿正合适!”
周小花又一人给了他们两百块钱让他们零花,并解释:“我这是头一年参加工作,工资不高,回来又一人买了一件大衣,钱花得不剩多少了。爷爷奶奶别嫌弃钱少。等以后孙女钱挣得多了,再多给点爷爷奶奶花。”
周爷爷高兴地点头:“好,好!咱家孙女就是孝顺,爷爷奶奶等着享孙女的福!”
这几年也许是年纪大些的缘故,这两口子早已经不象前几年那么能闹腾了。
他们想闹腾,几个儿女也不依不是?他们也闹腾不动了。
周英两口子不在家,把两个孩子也带到了城里。周英给他们家俩孩子都交了借读费,周小亚和周小东两姐弟都在城里就近借读。也就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那两姐弟才会回来住几天。
周爷爷周奶奶有时候想孙子想得很了,就作伴去城里看看。
周英家的地,平时则由周超照应着。农民现在种地都不象以前那么费劲儿了。下种的时候顺便打一遍除草剂,大家只要一早一晚地到了季节的时候该种的种,该收的收,忙活过了就好了。周英家也就是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才回来一段时间。这样他们一年的粮食就出来了,吃饭不用花钱,经济多了。
总而言之,这几年大家的生活都好过了不少,跟以往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区别只在于各家的存款数目不同罢了。
晚上大家吃的早就炸好的面鱼儿,菜则炒了一个白菜,一个大葱炒肉。
肉这两年大家也都不缺。不过周小花在外面,却始终念着他们家的面鱼儿。
东北其实也有卖油炸面食的。部队食堂也经常炸油条。但周小花还是喜欢家里自己炸的吃食,吃起来有家的味道。
家里的其他人都吃好了下了桌,周小花捏着半根面鱼儿慢慢地咬着,明明吃饱了,却不肯放下筷子。她一边吃一边跟她妈讲:“妈,还是家里的面鱼儿好吃!今年咱家炸得多不多?我走的时候给我带点。”
周小草在县里上高中了,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次,她也要:“妈,我开学的时候,也给我留点出来。”
家里几个闺女都大了,饭量可不小。杨大会算了算家里这一顿吃下的面鱼儿,觉得自己家炸得还是少了,乐呵呵地道:“那今天晚上就把面引子泡上,明天一早和面,下午多炸点出来。”
女儿走得再远,还是恋家,杨大会打心底里欣慰。她高兴替闺女忙活。
而且她还不只一个闺女,是四个闺女共同的妈,既然满足了老大,就还要顾念一下那三个,她问周小草几个:“你们还有什么想吃的没有?”
那三个打记事儿起,家里的日子就一直很好了,嘴里想吃点什么,平时也能满足到口腹之欲,不用非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吃得上。即使家里的日子过得磕磕绊绊的时候,杨大会也不会委屈了孩子的嘴,更何况他们家的日子早就过的今非昔比。
周小花不客气,问她妈:“今年咱家包了米饽饽没有?我想吃米饽饽。”
“行,今天晚上就把米泡上,面发上,明天上午就可以做出来了。下午,再炸面鱼儿。”
“我想吃油炸豆腐!”周小芃也开始点东西了。
“我要吃油条!”这是周小芸。她嫌面鱼一大根一大根的,吃起来咬着费劲儿。
周小草也有想吃的东西:“我要吃粽子!”
“好,好!都行!晚上米多泡点,把粽子叶也泡上,明天早上洗干净了好用。一会让你爸去周涛家订两板豆腐。”杨大会应承了,转身跟周超讲:“当家的,你闺女要吃豆腐,你跑一趟呗。”
家里四个闺女全部回来,周超也很高兴。他的话不多,很满足地笑眯眯看着四个闺女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天儿。这会儿被杨大会指派了,并不磕绊,应了一声,麻溜地下炕,出门去了。
鼠有鼠道儿,蛇有蛇道儿。
周超家承包梨园发了财,跟周超家出了五服的周涛家,则靠着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养活了一家的老小,据说还存下了不少钱。
还别说,都是做豆腐,很多人家也都会做,包括周超自己也做得来。但周超家的豆腐就是没有人家周涛家做出来的好吃。其他人家也都做不出来周涛家豆腐的味道。
前些年的时候,家家银根紧张,大家都是直接端着个葫芦瓢,拿豆子换他家的豆腐,一斤豆子换一斤豆腐。谁家要办事什么的需要多的豆腐了,就径直去他们家打声招呼,他们家就给按时准备出来。
这些年来,家家的日子好过了,很多人家都懒得费那个事儿了,很多时候都是拿钱过去买。
当然了,日子好过了,即使还是有人愿意称了豆子去周涛家换豆腐,也很少有人会在豆子里掺沙子什么的了。
前些年,周涛家的经常装了一簸箕混了很多石头沙子的豆子在大门口分拣。现在不用了。
他们家两个孩子,一个闺女一个儿子,不象周超家全是闺女,人家儿女双全。大闺女周小莹比周小花小一岁,小儿子周小红比周小花小三岁,跟周小草同年。
大家都差不多一般大,又都住在村西头,小的时候两家的孩子经常一起玩耍。象是跳绳儿啦,跳房子啦,捡石子儿啦,什么游戏,小家伙们都能玩得很起劲儿。包括开春的时候去撸榆钱儿,或者折榆树枝儿做榆树皮哨子,都能玩得津津有味。
当然这不包括周小花。
她的时间一向安排得满满的。她是不算在里边的。
在其他孩子眼里,周小花就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