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楚庄王自己所说的,不鸣则已鸣则惊人,所以当年就灭了一个国家庸国,而且是打的相当凶险。庸国位置在湖北竹山一带。这是个当时比较强的国家,公元前611年,也就是楚庄王开始鸣则惊人的时候,楚国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危难之中就会有人趁火打劫,庸人就是其中之一,决定攻打楚国,楚国都打算迁移躲避一下了,有人反对,你躲他也能追的,不如打他。你看这就是差距,如果北宋君臣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亡国了。开始是打不过庸人,所以楚国将计就计连续输了七次。能连赢七次难免洋洋得意,也就不把楚国放在眼里,这才是最可怕,所以打仗开始的胜利不代表是真的胜利,开始的输也不代表最后一定输,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趁庸人不防备的时候,楚国联合秦国巴人一起攻灭了庸国。没有了威胁就楚庄王开始为霸业准备北上中原了。秦楚结盟对楚国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看到晋国不合,开始北上中原。目的很简单争霸主。只要是大国都希望周围的小国做自己的小弟,听自己的吩咐,围绕在自己的周围,不服从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打到你听我的为止。所以晋楚之间的郑宋,陈都很倒霉,特别是郑和宋,几乎每次都从他们开始,没办法战略位置决定的。好比日本人在古代一直想占领朝鲜一样,只要占领朝鲜了才能进攻中国。
这些中间的国家呢,又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谁好不好谁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基本就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齐桓公死后,当时的楚共王是老大,中原的诸侯国都听楚国的,结果好几日没过几天,被晋文公在城濮打败了,结果这些原来的盟友一个个被晋国折腾的够呛,在威逼利诱之下纷纷尊晋国为老大。
外交政策最灵活的就郑国了,本身现在的国君郑穆公就是晋文公时期,晋国扶持的也就是晋国在郑国的代理人,后来因为宋国国君被杀,晋国带领小弟去质问宋国新的国君,结果晋国接受贿赂之后就撤军了,郑国发现晋国不行了,老大都开始收钱了做不长了,就投靠了楚国。宋国这个国家本来是能做霸主的,但是讲仁义的宋国被不讲仁义的楚国打败了,本来能做老大的就因为做不成了,所以宋国和楚国算是死敌,几乎始终都跟随晋国。城濮之战的时候就是因为救援宋国晋楚才有了第一次交锋,所以晋楚之间的战争基本都是围绕这郑国和宋国展开的,晋楚两国都不直接交战,都是通过攻打第三方,吸引对手前来救援的方法来对抗。整个春秋时期都是如此,导致这两个国家是痛苦不堪。没办法你谁让你夹在中间。所以楚国北上中原第一个打的就是宋国。自然是大胜而回,抢了宋国五百多辆战车,相当于现在的装甲车了。结果作为宋国的老大哥晋国都没为宋国出头。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
一碗羊汤导致的失败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7年,这次楚国都不自己出面了,遥控指挥让郑国出面攻打宋国,宋国这次的应战的是有名的华元,是宋国的宰相级别的人物,亲自带队迎战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下令杀羊犒劳三军,明天就要打仗了今天都吃好喝好,结果有个人没吃上,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华元的司机,可能是华元太忙了光顾着照顾其他人,把身边人给冷落了,别说肉了连汤都没喝上,司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打仗的时候,直接驾车带着华元重进了郑国的阵地,就这样宋国的三军司令直接被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