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1000000024

第24章 第五讲 会意(1)

在赏析的众多因素中,会意可以说是最活跃的因素。识字、知人、论世、诗法,目的在于对诗歌的客观意义予以确解;而会意,则是运用读者自身经验,对诗意能动地加以阐发。前者可以使我们读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后者则可以成立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虽然莎翁笔下只有一个丹麦王子,却不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万变不离其宗,即不离莎翁笔下的那个哈姆雷特。张中行《红楼点滴三》一文提到一位北大教授林公铎,自视很高,喜欢立异。上课常常发牢骚,说题外话。譬如讲诗,一学期不见得能讲几首;就是几首,有时也喜欢随口乱说,以表示与众不同。他讲杜甫《赠卫八处士》,结论说,卫八处士不够朋友,用黄米饭招待朋友,杜公当然不满,所以诗中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意思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到胡适兼任系主任、动手整顿的时候,他就被解聘了。

讲诗者应引以为戒。

1.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常言道:“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其好坏程度,也有赖于此种体验的深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正由于诗人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故他虽不是鱼,却知鱼在水中之乐(《庄子·秋水》);虽不是鸭,却能发“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高论。

创作过程,简言之,是由生活到诗;而欣赏的过程恰好相反,读者须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而最终感受作者激情,看到一段生活。其所凭借的,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这种以读者的情志与经验,去追溯诗中表现和反映的情志与生活内容的心理活动,就是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简称会意。会意到佳处,每觉古人先获我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个“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情节,写的是黛玉在和宝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分手后,正欲回房,走到梨香院角,忽听见那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关于“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须作一点解释。林语堂说,艺术不表现人的欲望则成何意味!“良辰美景”若不加“奈何天”三字神化之,则缺乏诗味。“盖人不加以欷歔惋叹则辰不良而景不美也。世上岂有辰自良而景自美乎?”(《我的话》)然而全句到底作何解呢?按《诗经·唐风·绸缪》云:“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良辰美景”即相当于“今夕何夕”,“奈何天”则相当于“如此粲者何”,语译之即: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颇能传达出一种心动神驰的微妙情绪来。如果黛玉没有与杜丽娘类似的幽闺自怜的经历和潜伏的春心,特别是与宝玉谈论《西厢记》的情事,未必对那“偶然”听到的几句戏文“心动神驰”。如果她没有那份学养,又如何能连类而及地将许多诗词一并记起,伤痛得不可开交?这便是“会意”的作用了。唐代诗僧景云《画松》一诗便是对“会意”的形象描述: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诗中写到读“画”者是怎样由“画”见“真”,即联系个人生活经验去联想,玩味,把握画境,而终于与作者的意图猝然相逢,得到一种发现的乐趣。这一过程在赏析诗词,也是十分近似的。

文艺创作表现情态和反映生活,又绝不像镜子那样简单和确定,诗歌创作尤其如此。在实用文体中,作者总是将字词的意义在运用中尽量固定,即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原则;而诗人恰恰相反,他往往要利用结构的特质,赋予字词以更多的意义,使诗变成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结构,这就从客观上具备了一种可能,即读者反复阅读一部作品,总可温故而知新。这种知新,并不是指发现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东西。王昌龄《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沈德潜)。其所以如此,就在于高明的诗人没有简单地说“誓不还”,而运用了一个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体味,从而具有多义性的“终”字。同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施补华)。古代诗词杰作又往往具有哲理的深度,诗人往往通过审美的形式,把某种宁静淡远的情感、意绪、心境引向去融合、触及或领悟宇宙人生奥秘,从王维的五绝《鹿柴》到张若虚的长篇《春江花月夜》,不同的读者往往各各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见浅者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真趣,见深者谓其深契禅机。诗歌创作自身规律和诗词作品审美属性的复杂性,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欣赏的主观方面。欣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力的等差,而欣赏力的等差是由读者的性分、学养、经历和心境诸多因素决定的。人的性分取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的培养,性分不同,审美趣味大相径庭。古人所谓“观听殊好,爱憎难同”(葛洪《抱朴子》),拉丁谚语所谓“趣味无可争辩”。“譬如放浪于形骸之外,视世界如浮云的人,他视法国高蹈派诗人,和我国的竹林七贤,必远出于《神曲》的作者和屈原之上。性喜自然的人,他见了自然的作品就不忍释手。”(郁达夫《文艺鉴赏之偏爱价值》)在文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李杜优劣问题,大都与个人性分所近有关,只不过不是人人乐于承认。倒是《浮生六记》中那位聪敏过人的女性,对自己偏爱太白诗有明智的剖白: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闺房记乐》)

今日的文艺大赛往往多人裁判,且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目的正在于去掉偏见,取得折中公允的评分。年龄、身份与学养也很有关系。对于同一棵松树,在一个画家、一个樵夫、一个行人、一个木匠的眼中,观感必然不同;同一部《红楼梦》,十七八岁的青年和四十开外的成人看来,意味也大相径庭,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黄庭坚跋陶诗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同一个人,因年龄学养关系,对一部作品的观感尚不能始终如一,又怎么可能与另一个读者契合无间呢?

在欣赏中,读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相验证,而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验,读者各人的人生经验便不完全相同,赏析差异也就难免。如杜诗《羌村三首》中的两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读者在理解上就有争议,一说是“娇儿绕膝,以抛离之久,畏我复去耳”(吴见思《杜诗论文》),主此一说的还有金圣叹、杨伦及近人萧涤非;一说是“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主此一说的,有卢元昌、浦起龙等。诗人的用意当然不可得兼,只能是其中一种。但由于诗句本身导致歧义,而这两种解法,都包含着论者自身的生活体验,都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辨明作者用心已十分困难,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聪明的办法还是各随所解。所以: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鲁迅《致董永舒》)

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便难产生相同的感应。杜甫的诗在经过抗战期间的人们读来特别亲切有味,而在今天的青年男女,则很少十分喜欢的。唐人绝句有这样一首:

虫思莎庭白露天,微风吹竹晓凄然。

朝来始悟朝回客,暗写归心向石泉。(羊士谔《台中寓直览壁画山水》)

一向都没有看出的画意,如何“朝来始悟”?其原因也就在观画者已有了仕途厌倦的经验,产生了新的感应。生活之树常青,人生经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故优秀的诗作,能调动读者经验,提示新的意义,历久弥新。

2.功夫在诗外

写作需要相当的生活功力,乃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作诗也不例外。有一种说法,谓创作小说须有相当的人生阅历,而作诗则“不必多阅世”(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似是而非。阅世作为一种创作积累,对诗人和小说家一般莫二。唐诗最早的选家之一唐人殷璠就讲到崔颢作诗因此长进的逸事:“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与鲍照并驱也。”(《河岳英灵集》)陆游晚年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教导儿子有两首诗,尤是现身说法: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读诗稿有感》)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陆游这里所谓诗外的功夫,便指生活功力了。

既然读者应有与作者相应的生活体验,才谈得上透彻的理解,可见诗词欣赏,也有赖于人生的功力,否则如不能识货者,难免买椟还珠,如入宝山空手而还。南宋吕祖谦论读史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读诗也须如此。《读杜心解》作者浦起龙说:“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益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所谓“心解”,亦得力“会意”。须知读诗应具一种生活的想象还原能力,即在审美对象的世界中找回生活。好诗往往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善读者阅读时也须“心有灵犀一点通”,觉“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金圣叹解诗每有发明,如《北征》中几个很平常的句子: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他却读出了兴味:“前回首凤翔,是去君已远而忽然重顾;此坡陀远望,是到家将近而忽然先望,都是一样奇笔。‘岩谷互出没’五字,便是一幅平远画,写得鄜州远已不远,近还未近,已是目力所及,尚非一蹴所至,妙绝。我已水涯,仆犹木末者,我心急步急,仆心宽步宽。仆本不自知其迟,然不因仆迟,我亦不自知其急也。看他用‘已’字、‘犹’字,都是心急中写出。”余解类多如此。他的《唐诗解》与《杜诗解》,虽短于知人论世,却是以会意见长的。他评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道:“喜极反泪,此亦人心之常,勿作文章顿跌法会去了也。”可见其读诗善会意,善活参,难怪当时人就“叹为灵鬼转世”,而他也自负道:“此是王宰异样心力画出来,是先生(杜甫)异样心力看出来,是圣叹异样心力解出来。”这异样心力,即来自生活功底。

近年我去敦煌,乘大客车沿河西走廊往返七日,考察了武威(古凉州)、张掖(古甘州)、酒泉及敦煌。陇西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亲历唐人出塞之路,认识了河西走廊和戈壁滩,对唐人边塞诗有所解会。从兰州乘车西行,不久就穿行于茫茫戈壁,左面是绵亘不断的祁连山脉,晴天可以看到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山那边便是青海。乃知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写的河西走廊南望的景色,“雪山”便是祁连山。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万仞山”,也便是祁连山。从而我相信王昌龄是来过陇右的,也许他走得没有岑参那么远,但至少到过凉州一带。因为如果没有实地的观察,对诗中写的地理方位不甚了了,何能写得如此扼要!祁连山脉在左构成一壁,万里长城在右则构成另一壁,有此二壁,则“走廊”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晰了。

河西走廊上的每一座城都是一个居民点,一个绿化带,城中是驻军和市民,绕城有树木和田舍,从当年流行的《凉州》《甘州》一类歌曲可以想象这些古城在汉唐时的情景。从此城到彼城,中间隔着沙漠。正因为这样,才有岑参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之叹。也正因为这样,唐诗人才把这些边城称为“孤城”:“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唐后的诗人也沿用了这一语汇:“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几家同在一孤城”(吴兆骞)。戈壁并非流沙,而是荒滩,沙碛,地面全是粗沙碎石,间有耐旱的茅草丛,一望荒芜,难怪“碛”字从“石”,难怪“碎石”一词在岑诗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什么“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什么“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读这样的诗,得有点实地感受才成。王维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如真看到“长河落日”景象,那他一定还未到达洮河,离凉州还远着,因为一到河西,就不会再有“长河落日”景象了。同行有位先生说当大家打瞌睡时,他已经亲眼看到了“长河落日圆”的景色,那“河”完全是云霞形成的一种假象,但十分的逼真。他相信王维当年看到的,就是这种自然的奇观。

同类推荐
  • 走着走着就会遇见

    走着走着就会遇见

    不知不觉,几十年的岁月,倏忽而逝,回眸间,我们生命的沙滩上那深深浅浅的足迹,和不经意被岁月的潮水丢在岸边的珠贝,让人感慨和流连。作者希望用文字去捡拾这些记忆与拥有,让心灵袒露,让感受葳蕤,让生命中一些细碎斑斓的美丽呈现。时光无情,带走了青春,时光有情,回馈以美好。《走着走着就会遇见(下午茶)》收入短文75篇,有心灵的感悟,安静的思考,如梦的尘缘,纷扰的尘事……《走着走着就会遇见(下午茶)》分成了五辑,记录了作者王玉洁多年真诚的生活与思考。
  • 致理想读者

    致理想读者

    这是著名批评家李敬泽近两年来的批评文章合集,其中既有诸如对《红楼梦》和新时期文学的论述,也有对大量新锐作家和新的文学现象的评述,几乎囊括了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论题,可谓是一部对当下文学世界的精彩注释。李敬泽的批评有很强的现场感,是对文学和文化生态第一手的观察和评说,向以立论独到、艺术感觉敏锐、文字活泼生动著称,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 我愿生命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修养的随笔集。她用区别于世俗日常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跟随作者的角度你竟发现心境开阔起来。有时候,我们总想快进时间,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值得,而没有耐心体味生而为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滋味。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忘记自身,出离地观察世界。鸽子、明信片、玩具,17世纪的女画家都可以是她。笔下的她,让我们唏嘘不同的人生起伏,对照失意得意时的忘形失态,抖落掉束缚自己的患得患失。人有时远离既定的轨道,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我们日常的行为,多是出于期待,而不是无造作的真诚。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从容地投入生活,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身姿挺拔。
  • 独行者

    独行者

    《独行者——罗锡文散文新作选》本集子是罗锡文在近些年创作的散文新作选。另,本集子名《独行者》,2011年3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罗锡文已经出版十五部个人文学著作。
  • 微雨中的蝉声

    微雨中的蝉声

    夏日去川南玉屏山森林公园小住,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满山蝉鸣,此起彼伏,自晨至夕,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方知遍山所植之树,名日“柳杉”;此类树的特别之处,一是颇利于蝉的繁衍与栖息,二是它的气味能驱蚊灭蚊,所以山中整日蝉声不绝,而蚊蚋则不见踪迹。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吃货萌后

    穿越之吃货萌后

    她,是某组织的顶级杀手,却偏偏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远大志向——吃遍天下所有美食!当她与好友意外穿越,当她环视四周呆愣,当她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后,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还我螃蟹大餐!看着这让人皆倒的画面,我们就自动飘过~她,如同双面人,这一刻馋嘴猫,下一秒就很可能是从地狱走来的修罗,当然,导致这个现象的也有正常与不正常因素。正常:下达任务,有人陷害,底线揭开……不正常:有人抢最爱的食物..正吃的东西被毁..嘴馋的时候不肯让她吃东西……咳咳,这也默默飘过~本小说,男强女强,强强对决,如有狗血,纯属见鬼!
  • 阴阳唤灵人

    阴阳唤灵人

    星空河前忆梦中人,她心却无他。上茅山,修道法,却又下山修唤灵。握北辰,融兽神,自成宇宙战魔神。
  • 都市豪少

    都市豪少

    陈功永远也不会想到,平凡的他竟会被外星公主选为救世主,并成为了他的未婚妻……从此他的人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路飙升,最终达到世界的巅峰。
  • 种人埋葬星球

    种人埋葬星球

    初登神坛的宇宙之神与凡界之女种人应赢历尽磨难成就人神之恋,牺牲爱情结晶缔造新星系,使银河系生灵在末日大毁灭之际得以安然移居再造星系。
  • 夏日的爱恋

    夏日的爱恋

    男主角:TFBOYS女主角:BABYGIRLS(作者自拟)当男神遇见女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我的老婆是王爷

    我的老婆是王爷

    又名《侠臣》大湿,我很烦恼……我被公主看上了,哦不,现在她是王爷了。还是不敢甩的那种。但她爹,对,就是皇帝,死活拖着不同意啊……那成吧,那我看上别人了,可那丫头不同意啊……然后她爹让她当王爷,我去当王后……难道,我就只能……嗯哼了么?怎么可能!你看我像吃软饭的么!她家出的屁事儿,都是我在擦,气煞我也,就算是!你也不能说出来嘛~~,
  • 校草,别虐了

    校草,别虐了

    一个萌萝莉和皇室家族的少主偶遇,少主对萌萝莉一见钟情,便开始了虐恋故事。
  • 如果绿茶有春天

    如果绿茶有春天

    南鸿雪,一个有着“女神”外表,学习成绩一流,但是却以玩弄感情、抢夺别人的男友为乐且备胎如云的姑娘,在大学毕业后走进社会、进入职场。在种种复杂境遇下,她会做出何种选择,又如何在职场中发挥所长,让资源为我所用,且看她如何逐步摆脱弱点,步步为营,通过自我蜕变,成为自立自爱的女人!
  • 苍暮之恒

    苍暮之恒

    前世王爷的他重生,失去记忆化为贫民孩子,备受凌辱,却意外进入了莱诺絺学院,却与前世敌人陆心阁千金相遇。情愫暗生,真相正在揭秘,他们究竟该如何去从?
  • 末世之独霸一方

    末世之独霸一方

    无数流星如雨直落,谁也想不到这竟然是末世的开端,无数的异种自陨石粉碎之处奔涌而出,瞬间就淹没了整个城市……伴随着异种袭来,一种莫名的巨大晶体‘神晶’也随即出现,人类竟然可以通过这‘神晶’兑换到各种超科技的物品,能力……这是上帝的玩笑还是外星的实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就算倾尽全力也不过就能在这末世当中与不断进化的异种苦苦僵持……一个苦苦在末世挣扎的普通人意外重生回了末世开端之前,面对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开启的末世,他能占据到多少优势?他又是否能改变后世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