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达天下,投资大陆建物流
从商业经营的角度看,王永庆不愧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既平凡又伟大。他卖米的故事,他凝聚经商智慧和处世哲理的语录,无不让人们为之叹服。他“经营之神”的名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然而作为华夏儿女,他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那认同民族、认同祖国的赤子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永庆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那块既亲切又陌生的土地。作为一家台湾企业的决策者,在大陆投资不仅是业务拓展的需要,更是为了那令人眷恋的故土深情。因为祖先曾在那里生息,他的根在那里。尽管到大陆投资一路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坎坷,但其中折射出来的执著与勇气让人荡气回肠,久久难忘。
不知从何时起,与王永庆相关的新闻开始与“三通”挂钩,而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精彩。这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或直言两岸“三通”之利,倡导台商到大陆投资;或批评台湾当局的作茧自缚、只说不做,以其拳拳爱心照亮了游子回乡之路。
王永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敏锐地指出,台湾要化危机为转机,惟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大举向大陆投资,设立各项加工产业所需的上游原料生产工厂,而“三通”正是赢得转机的当务之急,是台湾经济的源头活水。王永庆综合分析了台湾和大陆的情况,他指出台湾存在着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一,台湾的治安不好,有钱人常被勒索。第二,台湾土地价格昂贵,甚至比美国还贵,不少财团又利用老百姓就环保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使得经营更为困难。第三,劳力短缺。第四,工资上涨,劳资纠纷增加。
相比之下,大陆自然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台湾企业原材料方面的需求;大陆劳力成本低,员工工资仅为台湾的1/10;大陆市场规模大,再加上与台湾同宗同文、习惯一致,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可以缓解台湾产业所面临的危机;并且两岸互通有无,可以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为此,王永庆呼吁台湾当局开放大陆经贸政策,允许原料厂商赴大陆投资,以供应台湾下游企业所需原料,以免贻误台湾石化原料业的生机,断送企业根基。
王永庆和所有人一样,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本能,他认为如果在大陆投资,那么对大陆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也算是对家乡人民的报答吧,毕竟是一个祖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投资大陆非常有成就感和光荣感。
古代将军帝王,戎马天下,有人通过武力征伐建立帝国,有些人是通过运筹帷幄,智慧投资建立帝国,王永庆就是后者。他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岛,而是整个中国,他的发展战略是“立足台湾,面向大陆,布局两岸,走向世界”。
王永庆是那种说做就做的人,决定了什么事,马上就会行动。王永庆投资大陆的第一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场政治风波造成了经济的波动,外商纷纷撤离中国。别人离去了,王永庆却看到了商机,他来了。
此时,王永庆通过秘密途径来到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等一批国家高级领导人的接见。从此揭开了王永庆来大陆投资的序幕。
随后,王永庆先后到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考察,对厦门近郊的海沧情有独钟,希望斥巨资在这里建造一个庞大的石化工业城。该项计划得到大陆方面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为其提供了十分优厚的投资条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永庆大陆之行再怎么保密,也逃不了那些狗仔队的眼睛。他在大陆的活动很快被台湾媒体曝光了,一时间台湾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各界都受到很大的震动,于是,指责声有之,叫好声有之,想看王永庆笑话的人有之,总之,那一段时间,台湾到处都在沸沸扬扬地传着这件事。其实,这些王永庆早已有所预料,对于他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这算不了什么。但当时政治上一种无形的压力却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为避风头,王永庆携三太太远赴美国度假。当年三、四月份,台湾多家报刊先后发表了他的两份万言书——《我们为何前往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和《石化业如何把根留在台湾》,公开向台湾当局阐明台湾石化业、塑胶工业的处境,呼吁加速对大陆投资政策的明朗化。
其实,对于王永庆来说,他并不想干预政治,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更关心的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企业遇到发展的瓶颈的时候,他自然想突破这个瓶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当时,他觉得,只有到大陆投资,才能让台塑和台湾其他企业找到出路。
王永庆的行动,似乎为迷茫中的台商指明了方向,各行各业的台商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大陆投资,无形中在大陆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
1992年11月,王永庆受邀再赴大陆商谈“海沧投资计划”。王永庆提出,将原来的产品100%外销改为全部内销。中央考虑到该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对临时做出大变动的条件也全部接受。双方就投资意向达成一致。
然而世事难料,由于时隔两年,很多外部因素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台湾当局一改过去的作风,对一直悬而未决的台塑“六轻”计划开始积极配合,在台湾云林县离岛工业区内的麦寮乡开工兴建。其次,这两年,台湾的石化企业因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大举外移,其中十有八九在大陆落地开花,市场饱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良机。王永庆觉得,再这样大规模投资海沧已经失去了意义,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就这样被迫宣布叫停。王永庆与大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不幸以失败告终。
王永庆的海沧计划失败了,但海沧却活了。王永庆给海沧带来了勃勃商机,随后,海沧积极面向全世界招商,吸引了大批外商,尤其是吸引了台商前往投资。
到1996年7月止,海沧投资区已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2家,总投资12.16亿美元,合计利用外资7.79亿美元,其中投资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有9个。同时并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2项,总投资金额39.70亿人民币。
海沧投资区累计投入用于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工程建设、土地开发和社会事业的资金,达27亿元人民币,形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
因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海沧投资区还吸引了来自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美国、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投资领域遍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年海沧投资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30亿元,税收入库1.46亿元人民币。
一个计划虽然没有施行,但却推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在失落之余,这也是王永庆惟一感到欣慰的地方。“海沧计划”流产后,王永庆改变其大陆投资策略,不再是大手笔、大投资,而是小规模,一步步脚踏实地。由大型投资,转为分散的小型投资,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策略是可以改变的,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绝不会放弃大陆市场。
王永庆就是在这种坚忍不拔精神的引导下,开始了在大陆“小型分散投资”模式的投资布局。到目前为止,台塑集团已在大陆建立了30多家企业,不包括大型的漳州华阳电厂投资,这些分散投资额超过5亿美元。其中南亚公司就在华南、华东、西南、华北等地兴建了27家工厂,投资项目包括了塑胶管材、合成皮、合成树脂、玻璃纤维布、铜箔基板等。目前,这种全国范围内的投资仍在进行。
王永庆一直看好大陆的电力工业发展前景,计划要不断追加投资。他还曾深入河南煤矿,探索火力发电投资的可能。在这些投资中,投入资金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漳州华阳发电厂,这也是台湾企业惟一进入大陆能源电力工业的重大投资项目。这项投资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了台湾当局的重视,按照台湾当局的相关政策,这项投资是不被允许的,因此,这个项目经历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一路跌宕,险些夭折。
然而,王永庆就是王永庆,他认准的事一定要做到。为了实现他的投资报国梦,他没有轻易放弃,千回百转地找到了间接投资这种解决办法。于是在美国华阳公司的支持与协助下,这一项目终于破土动工,开始生产了。
漳州华阳电厂总投资30亿美元,初期规划安装6个发电机组,发电量360万千瓦。依照计划,1999年底1号机组并网发电,此后保持每半年建好一台机组的速度,到2002年底完成整个电厂的建设期。
华阳电厂是国内当时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其现代化程度直至目前依然是国内电力行业中最高的一家,全封闭的燃煤传输系统,大容量、高性能的火力发电机组,同时还拥有电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备。其中,脱硝设备还不是中国政府要求必须安装的环保设施。
好像老天在考验王永庆的意志,原来认为能给他带来巨大利润的华阳电厂,一开始带给他的却是苦涩。由于当时电力行业的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华阳电厂自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并网后,并没有依照原施工计划进行下去。受市场疲软的影响,华阳电厂尽管设备先进,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但王永庆一直在坚持,他始终认为这一项投资是正确的,他在等待。
终于,王永庆等到了好消息。2003年,大陆出现了电力供应紧缺情况,漳州华阳电厂意外获得巨大收获,扭亏为盈,而且利润一路攀升,目前每月盈利达上亿元人民币,年获利超过50亿元人民币,成为台塑集团在大陆赚钱的一个“金母鸡”。
看着年终盈利报告,王永庆笑了。他更加坚信,当初走出海岛、扎根大陆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目标的人很多,看准目标的人也不少,能坚持到底的人却是极少。他很高兴,他自己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如果说王永庆只满足于一个华阳电厂的盈利,那你就想错了。王永庆的野心很大,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整个960万平方公里,他要在大陆东南西北处处开花结果,让各地都能受益,并且自己也受益。
王永庆以石化而享誉世界,他念念不忘的当然还是他的石化王国梦。台塑集团尽管已经在大陆建立了几十座工厂,但主要是石化工业中下游的原料加工企业,远不是王永庆所希望的上、中、下游一体的石化工业体系。他的梦想是,要在大陆寻找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建立一个类似台湾“六轻”那样大规模的石化工业基地。他在实践着,并一直在为他梦想的实现而努力着。
时间不知不觉地进入到21世纪,王永庆在大陆的投资越来越多。2001年6月,王永庆旗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FCFC)的ABS项目在宁波梅山岛附近的工业园区破土动工。该项目年产量为25万吨,2004年投入运营。王永庆要在祖国大陆重新打造其石化王国,只不过这次不是在海沧,而是在宁波。
宁波北仑港深水优势明显,可停泊25万吨级的船舶,是目前大陆水深条件最好、装卸设备最先进的货柜码头之一,也是大陆原油、成品油主要中转港口。王永庆在此修建北仑港码头,就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这正是王永庆选择宁波兴建石化工业王国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按照王永庆对这一取名“梅山石化专区”工程的初期布局,整个台塑石化一期项目包括了化工中下游产业的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亿美元,总占地面积约千亩,预计在3~5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王永庆梦想着有一天两岸可以直航,台塑将投入至少50亿美元兴建梅山石化专区,其中包括年产乙烯130万吨,丙烯60万吨的轻油裂解厂。在台湾的台塑专用麦寮港与宁波的北仑港之间,形成一条更便捷更廉价的石化原料与产品的运输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还将向能源事业发展,建设炼油厂和发电厂,成为台湾“六轻”的大陆版本。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大陆的汽车需求量逐年攀高,在群雄逐鹿之际,王永庆也整军买马,带着产业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过来。然而,结果并不像他预想的那么顺利。1994年,台塑旗下的南亚公司建立了汽车研发团队,制订了年产15万辆轿车的规划。然而,王永庆的汽车生产计划曝光后,引起台湾汽车行业一片震惊。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大陆发展汽车计划与在台湾的结果一样,在一片错愕与唏嘘声中被迫流产了。
从资产角度讲,台塑集团可谓财大气粗,一次投资的失败并没有让王永庆气馁,他开始将目标瞄准电动汽车。王永庆主导的具官方背景的“亚太投资公司”,从美国引进电动汽车生产技术,结合大陆的原料,在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电动汽车。但是由于设计超前,这次尝试又一次失败了。
1998年10月,台塑集团正式建立台塑汽车公司,由自行研制汽车转而发展组装汽车。这是王永庆在汽车工业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并借此顺利抢占了汽车领域的一席领地。不久,台塑集团就兼并了台湾三富汽车公司。并于2000年,与韩国大宇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出“台塑1号”及“台塑2号”两款自有品牌汽车,上市后反应良好。2001年底,台塑汽车公司生产的MATIZ800CC小轿车又正式上市。2002年7月,生产出汽油与天然气双燃料车。短短数年间,台塑汽车公司就通过技术引进与组装等方式,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发展势头的迅猛令所有同行望尘莫及。
台塑汽车公司还在规划着它的跑车工业,而且已经与英国的莲花跑车公司在这一项目上达成合作协议。台湾虽然是王永庆的家乡和根据地,但是由于台湾地域狭小,人口和市场有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不够开阔,因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大陆,他知道,能帮他实现汽车王国梦的,只有大陆。
在台塑集团的大陆汽车投资计划中,初期投资100亿元新台币,先开发生产越野车(SUV)与旅游车(MPV),再发展轿车,先瞄准价位定在20万元人民币的汽车市场。王永庆预计在大陆建立汽车城后,可带动台湾近50家汽车零配件制造商进入大陆,形成一个以汽车制造为中心的产业基地。
此一汽车城的投资计划若能顺利推动,台塑集团未来将在海峡两岸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实现王永庆建立汽车王国的夙愿。
仅仅在中国沿海地区做这些产业,并不是王永庆本人最终的心愿,中国中西部,曾长期成为他的投资空白。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那里投资环境不好,而不愿意进入那里的市场,但王永庆以其企业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那里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无限的商机。他果断地西进北上,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
这时候,他把目光投向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