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一位算命先生说王永庆的生辰八字属木,而金克木,因此王永庆“遇金不利”。所以他过去经营的事业如米店、木材、塑胶等,都是与金无关的产品。有人觉得很准,就把此命封告诉王永庆,问他如何看。王永庆笑着说:“我一生中没有请人看过相。因为从前的命运怎样,自己已经晓得了;以后的命运怎样,是自己要计算的,我相信科学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王永庆经营企业不谈过去,只讲未来。对科学化管理的东西很认可,从来不看黄历,也不拜神。这与台湾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对风水之重视形成鲜明对照。他用事实跟人讲解说:“大家都要看风水,观音山公墓的墓地,90%以上虽然都有风水先生去看过,却没有被公认为说这块空地不好的,几乎所有的空地都被利用了,可见风水都不错,都可以下葬,那还看什么风水呀?我不反对风水之说,也不敢说没有风水,但没有空地留下来,都挤满了,则风水看不看不都一样吗?”
西方经济与文化本来在台湾就很流行,自然,西方的迷信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西方人认为“13”这个号码不吉利,台湾的中国人也逐渐受其影响,对这个数字退避三舍,不敢在自家自身随便使用。可王永庆不信这些,他的台塑大楼就是13层,自己的居室也安在13层。“我的事业并没有因为这个数字而受到什么不良影响,可见,这些东西都不足信。”
王永庆的强者个性,也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他在商界虽有很多的朋友,大多是事业上的伙伴,知交并不多。王永庆的一个朋友,现在是台湾另一位塑胶大王赵廷箴说:“我跟王永庆认识几十年,他现在没有几个朋友,一天到晚就是工作,几十年的老脾气,很难改了。”
如果仔细想一下王永庆所走过的路,就不难发现,他从一个茶农之子、一个小学毕业生,在短短几十年间,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个奇迹,一跃成为台湾的企业巨子、世界“塑胶大王”,被誉为“经营之神”,创造了“鱼骨理论”,“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成为他始终的追求目标。这样一个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难免就会有一些强者的脾气。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白岩松的新书《岩松看台湾》中,描述了发生在采访王永庆时的趣事。
在采访中,白岩松问了他好几个关于企业如何做大的问题,王永庆一概用他浓重的闽南口音回答:靠制度啊,制度很重要啊!白岩松又问他一些生活中的趣闻:听说您生活很简朴,待客也简单,老朋友来了请吃盒饭?
他道:“没有啊,那怎么好意思啊。”这令在一旁看采访的人大笑不止。
白岩松又问他:“听说您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怎么把企业管理得这么好?”
王永庆道:“谁说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我小学是毕业了的!”
在谈到改善两岸关系的时候,王永庆似乎比政治领导们更着急。他说了一句让人颇感费解的话:“改善两岸关系,今年是很好的机会,错过了今年,台湾的筹码就不多了。”还说:“我最近要找几个人谈谈。”至于这个商业强者找什么人谈,能谈出什么来,那就是后话了。总之,能有这样想法的人在现在的情况下来说,不仅仅是强者,更是智者。
“经济革新委员会”成立后,王永庆被任命为产业组组长,这是他一生进入“官府”最高的头衔,尽管没有正式的级别,却也是个最高智囊机构的要员。但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还是以一位企业家的身份出现,就在他担当这个组长期间,他的火暴性格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该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经革会”委员徐风和拿出一篇5000字的文章,夸夸其谈地念了起来,还未待念完,王永庆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认为徐风和讲的那些东西都是纸上谈兵,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一时弄得徐风和尴尬异常。
许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给人留面子与余地的人,有人认为这是爆发户的表现,王永庆听了这种评价后只是淡淡一笑。
也许,真正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会是另外一番样子。王永庆在台塑内部,从来都是柔情似水。台塑集团重臣杨兆麟评价董事长说:“王董事长是没有阶级观念的人。
属下的反对意见是对的,他从来不认为是‘冒犯’。遇到这种情况,他会不断地与之研讨与沟通,希望见解上能相互认同。他往往是严格要求与用心培养并用,来爱护那些努力工作的基层员工。”
进军美国,母猪耳朵绣荷包
1978年,台塑集团企业的营业额突破十亿美元,此一成就让台塑具备了与世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同时,1973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暴露出PVC原料缺乏的严重问题,这一切让王永庆下定决心进军PVC原料充足的美国。
那一天,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郊区一座宽敞明亮的别墅里,一场紧张的企业收购谈判正在进行。这位买主就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
王永庆远涉重洋,从台湾来到了世界工业大国美国,在全球经济—片衰退时大肆收购美国企业,让美国人为之惊叹。这样一个强者,让世界为之瞩目。
事情还要从1973年那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开始说起,那次石油危机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都落到了最低点。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企业家们是没有投资兴趣的。因为在这时投资一着不慎便会全盘皆输。
但在王永庆看来,有些事情未必有章法,许多事情的章法也未必可信。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企业家只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此时投资成本远低于经济繁荣时期,直白一点来讲,这样的时期反而是投资的好时机。于是他趁美国工业萧条之际,乘虚而入,一口气买下了美国三家化工厂,台塑集团从此在美国这个石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开创了民营大企业逐鹿美国市场的先河。
谈判很快就有了结果,王永庆成了这家企业的老板。当时的外界多持观望与怀疑态度:美国人的管理都不行,你王永庆可以吗?难道你一个东方来的干瘦老头要比拥有着先进管理经验的美国大汉还要厉害?
当时,行内人士都知道,这家被收购的工厂——德拉威尔石化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机器设备破旧不堪,性能极差,生产成本高,加上当时美国塑胶生产严重过剩,价格大跌,该企业亏损严重。仿佛这个工厂根本就不是号称企业实现了现代化的美国。
当然,王永庆敢收购它,就有信心将其治理好。棘手问题是很多,王永庆心里当然明白,但他并不是愁容满面,而是充满信心,向困难挑战。他跟下面的人说:“所谓亏损,就是对经营者的惩罚,希望他赶快改正,否则就会被淘汰。工商界有赚钱的时候,当然也要有接受亏本的勇气。‘适者生存’就是一个最好的注释。”
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盈亏与成败,历来都由企业家管理的好坏决定的。他召集旗下的精兵强将,冷静地分析了美国这家工厂的历史与现状,企业经营中的利与弊。然后,他便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对这些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首先是精减人员,然后对企业管理制度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与此同时,王永庆始终相信人定胜天,坚信自己有能力变不可能为可能;他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凭借台塑公司20多年培养出来的实干人才,并艰苦奋斗,一定会出现新的气象。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一定能从母猪的耳朵里,做出绣花荷包来。”
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天堂美名的地方,工人文化水准高,权益意识强,企业裁员经常会引起工人的抗议、示威活动。裁减员工看似容易,实则风险很大。但这是王永庆必须要做的。
有一天,王永庆乘车前往工厂视察,当他的座车即将驶入工厂大门时,一些美国青年工人居然用砖块向他的车窗砸去,让保卫人员大吃一惊,劝说王永庆乘车返回。面对这些激愤的青年工人的所为,王永庆坦然自若,毫不畏惧。他让司机停车,昂首挺胸地走进大门。他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个个震惊万分。那些愤怒的示威者顿时静了下来,抗议的人群不驱而散。这只是在美国在他身边发生的许多起事件中的一起,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王永庆凭着自己的胆量与魄力让美国人屈服了。
1985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以王永庆为封面的介绍文章里写道:“在这个古老的产品上,杜邦不能赚钱,美国第17大石化公司栽了跟斗,王永庆却刨出了生机。”在王永庆有效的经营管理下,德拉威尔厂两年平均利润率高达21%。
在70年代,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石化企业,也是最大的民营企业。但在70年代以前,在世界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台塑这个名字,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台湾有个王永庆。那个时候,世界化学工业长期以来是美国、德国等工业大国的产业。没有人会注意到在中国还有台塑这个企业。
就是王永庆,一个中国的强者,他永不服输的性格对这样的现实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向美国人发出了挑战,他只不过要向世人证明,他王永庆是有能力与世界石化大王平分秋色的。
在这位东方强者的带领下,台塑人发奋图强,终于改写了世界化学工业的排名。对于台塑集团来讲,1983年是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年头。在那一年,世界化学工业前50个大企业家的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华人企业家的名字——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
这个在中外人士眼里很耀眼的光环在王永庆这里却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理想是,做世界化学工业的巨头。在这一理想的强大动力下,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收购美国企业的行动与建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