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新加坡人在H中如期举行了奖学金颁发仪式,被录取的学生倒也未见得有多兴高采烈。
其实颁奖仪式的重头戏是签协议。协议中规定接受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毕业后留在新加坡服务满七年以上,否则就要赔偿这几年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这样看来,学生的平淡反应就可以理解了——毕竟一个年轻人最好的时光基本上都被买断了!
说到底,新加坡人并不是出于什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来雪中送炭的,而是想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来下山摘桃的。由于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育者们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的不认可,才使得这些国外的教育投机分子有机可乘,我们苦心培养多年的最优秀学生就这样白白流失,我们却反过来还要千恩万谢这帮新加坡人给了我们的孩子这么好的机会!
杜蘅感到痛心,看着台上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刘发中,她脑中突然冒出几个字:汉奸!****!
这件事之后,杜蘅开始对所有来S中访问的国外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萌生出一些莫名的戒心,总觉得这些人跟八国联军那会儿的居心没什么两样。
四月份的一天,杜蘅又一次奉旨站在了苏梅华面前。
“不知又有什么事儿?”杜蘅的疑惑很快就有了答案。
例行公事问了两句陈秋月和万家乐的近况后,苏梅华直奔主题而去:“我们学校不是每年都请些外教嘛,以前这事儿都是初中部的梁小凤管的,哎呀,人家现在说忙不过来了,刚好有你在,以后可能就要你来负责外教这部分了。”
杜蘅觉得很OK、也很合理,毕竟外事都应该是她的事儿嘛,而且还能学到新东西,多好!
“知道了,主任。不知道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这个我也不知道,你抽空去找下梁小凤,让她告诉你。这是她电话。”
杜蘅接过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片,“好的,那我马上跟梁老师联系!”
杜蘅果然马上联系上了梁小凤,杜蘅客气,就想着让梁小凤方便些,约定下午三点在初中部见面。
杜蘅以前也听说过梁小凤其人,是初中英语科组长,据说课教得不错。一见面就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感觉,还有强势,不过与苏梅华的强势不同,好像更容易让人接受些,是那种源于自信的强势,而非自恃身份。杜蘅很少见到学校女老师穿着这么OL的,常见的南方人小个子,衬衫、西裤,齐肩发一丝不乱。
两人就坐在初二级办公室一角的长沙发上,梁小凤搬过来一个大纸盒子,开始正式交接工作:“有你来太好了,早就该有专人做这个工作了。这些是这两年办理外教那些事儿的文件。”说着看了一眼杜蘅头大的样子,笑道:“我给你列了张清单,上面已经详细写明了什么时间应该去什么地方办什么事儿,你照着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九月份他们的入职手续很麻烦时间又特别紧张,而且今年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年外教的人数比较多。我们以前都是初高中一共2-3个人,可是今年本部初高中各要两个,A分校的白校前两天还跟我说,他们那边也要两个,让本部帮他们招。这就六个了。你今年担子不清哦!”
杜蘅配合地作出苦笑的表情,接过清单,飞快扫了一遍,上面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列了足有二十几条!不过,梁小凤的清单非常清晰简洁,看得出来是个思维严密重视细节的人。
交接工作其实只用了十五分钟,最后梁小凤安抚道:“没事儿的,你随时可以找我。胡校也说了,我还不能完全放手,还得带你一年。我家里有人也是做外事这方面的,所以我一直都记着——外事无小事。”
杜蘅抱着这一大堆文件资料回到高中,仔细研读整理了一个晚上,感觉已经有了点头绪。其实S中每年的外教都是来自于一个中英政府合作的项目,英国政府每年派出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国内的项目中学担任助教,为期一学年。因为梁小凤之前已经和项目办约定了几年外教的人数,那么杜蘅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等,等着SH的英领馆将今年的外教材料发过来。
想起梁小凤所说的“外事无小事”,杜蘅顿觉自己的工作意义和责任同样重大。
其实同时还有另一桩事儿也让杜蘅无比头痛。前两天苏梅华和杜蘅去教育厅开会,关于下学年来华交换生的分配问题。来的路上苏梅华和杜蘅就已经讨论过这事儿,苏梅华主张还是接待两个。两人在会场看了下年学生的名单后,一致提出想要其中唯一的一个美国学生,而项目地方办的小江和她的顶头上司刘发中则趁机提出:一个美国学生必须搭配着安置一个泰国学生。理由是美国学生所有学校都想要,人数又只有这么一个,而泰国学生人数众多,项目学校又都想躲着走,所以就必须接受这个不平等条约。
杜蘅失笑:这就是买一送一的节奏嘛!
两个人一合计,当场决定就这么办,下一年就是一美国男生加一个泰国女生了。
决定容易,可是接下来苏梅华就把落实两个学生接待家庭的事儿完全推给了杜蘅。杜蘅有些傻眼:她没有任何学生和社会资源,上哪儿去找两个符合条件又愿意让两个素未谋面的外国人在自己家中生活一年呢?要知道,这些家庭可完全是志愿者性质的,不但没有任何经济补贴,还要包吃包住并且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苏梅华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虽然她多年经营人脉广阔,又是学校外事的主管领导,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却始终只是作壁上观,不置一词。
杜蘅思来想去,只能还是在学生和老师们身上想办法。最好是尽量把寻找接待家庭的事儿广而告之,于是又赶着制作了一批海报和传单,满校园张贴、派发,甚至还拉下脸来求初中部的同事也帮忙宣传,绝对是全面撒网了。而且,她在学校里也是逢人就问,基本上认识的同事都被她烦了个遍,可是没有一个人感兴趣。想起前两天开会时她曾问另外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同行他们学校每年是怎么解决接待家庭的问题的,要知道,这个学校可是每年都要接待四名以上的外国学生!
当时人家怎么说的来着?每年都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就可以全部解决了,那边的老师们做志愿家庭都踊跃着呢!而且,有的老师还年年申请做接待家庭!
都是为人师表,可这境界怎么就差距这么大呢?!杜蘅前两天也跟苏梅华说起如果没人接,那自己就接一个回家,不过被苏梅华否定了,理由是她虽然结婚了但是却没有孩子!
没办法,只能坐等有鱼儿愿意自投罗网了。海报贴出去后,开始一个星期倒是有些家长打电话来咨询,还有学生直接找到杜蘅办公室的,不过基本上都是只对美国学生感兴趣,泰国女孩就乏人问津了。看来国人还是很现实的。
直到暑假开始,杜蘅才和苏梅华落实了两个接待家庭:都是S中的学生家庭,美国男孩的接待家庭是做生意的,泰国女孩的则是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