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2800000043

第43章 附录我的父亲袁世凯(9)

我父亲刚死,我娘就在旁边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数落着说:“你一辈子对不起我,弄了这么多姨太太,又养了这么多的孩子,你死了都丢给我,叫我怎么办哪!”哭了又说,说了又哭,弄得当时在场的人谁也不好说话。二哥看看局面很僵,就带领着姨太太们所生的弟弟、妹妹们跪在她的面前,要求她“赐”大家死,以免累赘了她。大哥一看局面这么僵,如果再继续闹下去,势必闹得不得下台,就出来一方面给弟弟、妹妹们赔礼说好话,另方面又劝我娘不要再闹,才算了事。可是五姨太太却在我父亲死后的当天晚上,趁着全家忙乱的时刻,叫佣人把我父亲的铁柜抬到了她的屋里,甚至连墙上挂的大钟也摘走了。这两桩事情使大家感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马上就要在我家里出现了。

接着,外间又有着我父亲是自杀身死的谣传,所以死后没有立刻入殓,暂时停放在居仁堂的楼下,等候着我五叔、六叔的到来。那时天气正热,虽然在尸体的周围摆上了很多冰块,身上还放了很多香菜,但还是不能阻止尸体臭味向外发散。正在我们兄弟姐妹依照“礼法”,跪在灵旁举哀,全家上下忙乱一团的时候,忽然一个丫头飞跑着来报:“三姨太太吃了东西了!”骤然间听到这个消息,大家自然是更加忙乱。幸亏待了不久,有人来说:“大夫来看过了,三姨太太吃的东西已经吐出来了。”大家这才把心放下。这件事情,很自然地加深了全家上下那“树倒猢狲散”的感觉。我母亲则因此留下了吐血的病根,后来终因吐血身死。

到了第二天,不但我父亲的尸体向外散发臭味,而且他的嘴角也流出了血。同时,他的肚子更膨胀起来他病得最严重的时刻,不过四五天。在这以前,始终没有断饮食。直到我五叔、六叔先后从彰德、项城赶来,我父亲的尸体才入殓,这是他死后的第三天旧历五月初八日。入殓的时候,穿的是祭天的礼服,头上是平天冠那上面有着日、月、星一类的装饰品,还有一串所谓“旒”的东西,脚上是朱履,身上穿的是什么,现在已记不起来了。那年很热,他又是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入殓的,因此,除了他的尸体还在继续散发着臭味以外,他那原来就比较胖的躯体,到此时也就更加胖肿起来,因而死前刚刚做好的所谓“十二辰”的阴沉木棺材我父亲生前,有人送给他两块上好的阴沉板,木质极轻,香味极浓,在他病重时才加工做成。里竟放不进去。实在无法,只得把这个加工定做的棺材抬了回去,另换了一个普通的阴沉木棺材。入殓后,棺材抬到居仁堂正厅存放,布设了灵堂。我们家从我娘以次,各个姨太太以至我们子女们都半跪半坐地在灵旁两侧的草垫子上守灵。特别是子女们,到了晚间,还要留在灵旁,不准回房,因此,大家只好在草垫子上轮流休息,轮流守灵。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是段祺瑞要带兵围困总统府,杀死我们全家。大家一听非常惊慌。大哥、二哥赶紧去问个究竟。段祺瑞为了证明他绝无此意,就让他的太太张氏她是张芾的女儿。张芾死后,仅仅留下一妻一女,家境很贫寒。我父亲看到她们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形,就把她母女2人接到自己任上。当时,张的女儿正在吃奶。从这以后,她们就始终住在我们家里。我父亲和我娘还把这个女儿认做是自己的大女儿,后来我们也就把她叫做大姐。其后经我父亲介绍,嫁给了段祺瑞。在她过门之后,虽然她的母亲也跟了过去,但认我家为娘家,来往是极其密切的。她每次回到我们家,对我父亲和我娘,仍然是爸爸、娘的叫的很亲热,我们也把段祺瑞叫做姐夫。带着他们的儿女前来守灵,并且让他们住在府里,以示无他。段祺瑞本人也天天来看望和照料,只是不在府里住罢了。我们家里的人,由于这场虚惊,心中更是留下了暗淡不安的阴影。

归葬彰德

我父亲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被派来承办大丧典礼,在怀仁堂左近设立了“恭办丧礼处”。另外,经国务会议议决,由政府指拨银币50万元,充作丧葬经费。其间,所有有关丧事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恭办丧礼处随时请示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以后才能办理。当时丧礼处实际办事的大总管是袁乃宽,和我们家里人往返联系的也是他。真正做具体工作的是郭葆昌、童杰童是当时总统府庶务司的人,以前的大典筹备处里也有他。

在我父亲死后的十几天,我们家就会同恭办丧礼处把他灵柩从北京移往彰德,停放在洹上村的住宅内。我们全家也随着灵柩回到了彰德。按旧时代的一般习惯说来,我父亲死后在中南海停灵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这是由于当时政府的催促,还是由于受了段祺瑞要带兵杀死我们全家这一谣传的影响,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当我父亲的灵柩还停在北京的时候,恭办丧礼处就已经派人到彰德查勘了墓地。接着,当时的政府又派了河南巡抚使田文烈经理墓地的建筑工作。最后决定墓址在离我们洹上村的住宅约有二里的太平庄,这已经是在灵柩移在彰德之后了。那时候,恭办丧礼处已经撤销,由田文烈主持的“董理墓地工程处”已经成立。原来由这个工程处计划招商修筑的坟墓,打算用混凝土修成一个类似城门洞样子的“穹室”,另外还要修上隧道、石门和石墙。修成后大约很像一个小型的地下宫殿。后来,由于当时的时局很不平静,我们家里人都主张死者“入土为安”,这才在原来勘定的墓址,先示个砖圹,然后于当年旧历八月二十四日安葬。安葬以后,仍然由这个工程处继续招商施工,一直到1918年6月方才完成。

墓地完工以后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到了墓地,迎面首先看见的是很大的一座绿琉璃瓦顶的石碑楼,接着便是左右对称的石柱、石马、石虎、石狮、石人等。再走过一座碑亭,便是所谓“飨堂院”了。这个飧堂院,有大门、有围墙。墙里修建了七开间的飧堂,取名叫做景仁堂。景仁堂的两边还修建了东西配房。景仁堂内,除了供奉我父亲的“神位”以外,还陈列了我父亲生前惯用的家具器物,其中从硬木的书桌、书柜、办公椅、一直到硬木的西式床、洗脸台、小便柜等等,无一不备,甚至于连托盘、醋酱碟,都一一陈列齐全了。过了景仁堂,再经过一道铁门,便是我父亲的灵墓。上面已经谈过,在安葬的时候,由于时间过于紧迫,不能按原定的计划修筑,只是造成一个砖圹。后来,大家认为砖圹既不能持久,也不甚安全,这才决定在这砖圹的外面,加修一层洋灰钢筋的套墙。在地面上还修了一座三层的墓台。记得第一层的尺寸是:南北长28丈,东西长25丈5尺,高9尺。这个墓台规模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我父亲的墓地,一共占地将近140亩。墓园之中,除了上述这些建筑以外,墓地四周还种植了很多松、柏、梅、槐,其中的一部分,是由我们家移种的。按照河南的旧俗,凡是树木苍郁的地方,都可以叫做林。因此,他的墓地也由政府明令规定叫做袁公林。袁公林设有一个管理员,由我们家推荐委任。管理员以下,还雇用了司事、打扫夫、夫头等十几个人。另外,还典了祭田10顷,就用这些祭田的收入充作日常费用。为了监督收支款项,并且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袁公林,还成立了个袁公林董理社。每年推出几个人轮流值年,主持和管理袁公林的各项事务。

我父亲的丧葬费用,原是当时由政府拨款50万元来承办一切的。在北京办丧事用了将近9万元,其后的移灵,以后的墓地建筑和典置祭田等项,还需用50万元左右。核计收支,相差很多,所以我父亲生前的旧属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联名发出公启,请求当时的内外要人解囊相助。从当时的大总统起,总理、各部总长、各省督军,还有护军使,、镇守使、师长等等都有捐赠。他们捐款的数目,绝大多数是1万元,最少的是2000元,总计共收到捐款25万余元,这才算结束了我父亲的丧事和葬礼。

树倒猢狲散

我们家里的人在我父亲安葬后不久就分家了。大哥克定,因系嫡出长子,独分40万元,其余庶出的儿子,每人各分12万元。他们所分的钱数,除了现金以外,还有折合银元数字的股票包括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自来水公司等股票。在内。我约略记得,他们弟兄每人还分得10条金子,这是否也包括上述的钱数以内,因事隔多年,已记不甚清了。女儿们每人只给嫁妆费8000元。我娘和各个姨太太都不另分钱,各随她们所生的儿子一同过活。当分家的时候,我父亲生前的贵重衣物,大部分都没有了。上面曾经谈过,五姨太太在我父亲死后的当天晚上,曾偷偷地叫人把我父亲的铁柜抬到她的屋里去。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生活上的一切,后来都由她一手经管,是否还有类似偷走铁柜的其他情况,那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分家的时候,按着房头,每房分了一只皮箱,箱内只盛半箱衣服,那还都是我父亲生前穿过的。每个箱子里都放有一件皮衣,有的是皮袍,有的是皮斗篷。我母亲分得的那一件,却是极其陈旧的了。

我父亲生前所置的房产,向来是由袁乃宽负责管理的。据袁乃宽说,只有北京、天津房产各几处。北京城内,计有锡拉胡同两所,炒豆胡同一所。北京郊区,有海淀挂甲屯房产一所。在天津,计有英租界小白楼“矿务局”一个大楼,这是我父亲东山再起的时候,我们由彰德搬到天津所住的那个地方。还有河北地纬路房产一所,便是二哥后来在津所住过的那一处。这些房产,是他弟兄在以后才分的。至于到底是怎样个分法,我们姐妹们谁也没有过问了。袁乃宽所说的房产情况,大家认为这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是,管房产的人既没有这么说,我父亲又没有留下什么遗嘱,最后只得罢休。我父亲还在彰德置有地产,是派由徐天成管理的,这些地产是怎样分的,现在也记不清楚了。

分家以后,这就到了真正“树倒猢狲散”的时候了。过了不久,大、二、三、五、六、八6个姨太太先后带了自已的子女搬往天津居住。我娘在彰德住了两年多,后来也移住天津。九姨太太先还住在彰德,最后也搬到北京去住了。

同类推荐
  • 从辉煌到平淡

    从辉煌到平淡

    《从辉煌到平淡》。实实在在。写数学家,就是数学家的成就。写记者,就是记者的嘴脸。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的坐标上能找到。行文朴实,节奏稳定,不时有文采飞来扬去养人眼目,不时有趣味横生愉悦身心。能够高山仰止脖子还不疼地认识这么多大师,可资证此书写作功力。
  • 禁色的蝴蝶:张国荣

    禁色的蝴蝶:张国荣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张国荣的种种艺术形象,包括“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形态、“死亡意识”等,以丰富的资料搜集及问卷作基础,分析媒体对张国荣生前死后的论述以及张国荣迷的“歌迷文化”。
  • 雷锋

    雷锋

    本书主要以雷锋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建设、走进军营、关荣入党几部分。
  • 诺贝尔 居里夫人(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诺贝尔 居里夫人(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侧重讲述诺贝尔和居里夫人两位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家世及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有童趣,有苦难。希望这些影响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本书以著名翻译家杨苡的视角,对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进行回看,既是杨苡女士作为妹妹对兄长的怀念,又是同为翻译家的杨苡女士对同行、战友的怀念。书中大量收录了杨宪益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书信,是了解杨宪益先生的重要参考书籍。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他的躯体虽已远去,但灵魂却驻足人心。也许被时代所遗忘,待时他却开创了一个名为杨宪益的时代,他的伟大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于心。
热门推荐
  • 老子衍

    老子衍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传异说,逮王辅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简,鸠摩罗什、梁武帝滥之于事理因果,则支补牵会,其诬久矣;迄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贽之流,益引禅宗,互为缀合,取彼所谓教外别传者以相糅杂,是犹闽人见霜而疑雪,雒人闻食蟹而剥蟛蜞也。老子之言曰“载营魄抱一无离”,“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冲气以为和”,是既老之自释矣。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是又庄之为老释矣。舍其显释,而强儒以
  • 面具背后的指使人

    面具背后的指使人

    哈喽哈~~~~新人一枚~多多指教~~~~
  • 落夏铭朝

    落夏铭朝

    孤单的少年,交换吗?用你最后的信仰去换回你用生命都要捍卫的尊严。倘若你真的再无牵挂,那就随我一起堕落。
  • 放牛娃进都市

    放牛娃进都市

    八岁那年,他给了邻居家的小女孩一颗糖。条件便是让小女孩脱下衣服裤子,他发现自己的裤子里和小女孩的裤子里竟然有所不同,把这个秘密深深的记在心里……直到数年之后,他进入大都市。
  • 向哲人学为人处世

    向哲人学为人处世

    本书从历史哲人为人处世的种种故事出发,总结了为人处世三大重要方面的经验。内容包括:培养强者心态、培养助人成功的品德和修身养性享受生活。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前世,她是一国公主,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他是神族王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朝她偶遇他,彼此心生情素,傻傻的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爱的无法自拔,虐恋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权利争夺,她是他的软肋,她为他而死,那一日,他杀红了眼,差一点坠入魔道,明明是六月之夏,却大雪纷飞,抱着她的尸首,“女人,下一世换我来爱你”
  • 录鬼簿:青行鳞灯

    录鬼簿:青行鳞灯

    一通电话将我从藏北放逐的生活中拉回诡异现实,闹鬼的老宅,惊魂的凶案。迭起的秘密从再熟悉不过的脚下暗流,在毫无准备之际被卷入了险境,险象环生,每个人都苦守着自己的私欲。愈是匪夷所思愈是有曼妙引力,揭示冒险中的疑团,走入惊悚中的情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