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慈禧是个有野心有占有欲的女人,她对权力的欲望,让她绝对不会容许这样的隐患存在。要将这个隐患消除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和谐。在平静的外表之下,两人的关系其实十分紧张。因为慈安将安德海杀害,又在同治的婚姻大事上和慈禧站在不同立场,慈禧对慈安一直有着很深的偏见。就像一山容不下二虎,在后宫中也容不下两个地位相当的女人。有慈安的存在,慈禧做事情总是束手束脚,感到十分约束。唯有慈安死去,才能让慈禧真正地掌握这个国家的大权,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慈禧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和别人共享。
在慈安死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慈禧也处于病重状态,慈禧因为无法上朝和处理政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慈安在打理。权力的旁落,像是从慈禧的身体中抽走了大部分的血液,令慈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慈禧将慈安当作是独揽大权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的障碍物,只有将这个障碍物除去,权力才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
在史书的记载中,慈禧是一个十分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从少女时代调养身体开始,慈禧就接触了许多医学方面的知识,也精通食物相克之道,人们猜测,慈禧是在当时慈安的饮食中下了手脚,使得慈安暴病而死。
然而慈安是被毒死的这个说法,虽然被很多人所认同,但仔细推敲,仍然可以发现存在许多漏洞。首先,若是咸丰帝留下遗诏,遗诏又被慈安秘密地烧掉,那么这件事情怎么会有外人知晓。这件事情的两个当事人,一个已经死去,而另一个的声誉也和这件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本不会说出去,那么这件事情,如何会流传开来。并且,在慈安死后,慈禧下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体,若慈安是被毒死的,那么在遗体上一定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慈安是被慈禧逼死。《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也就是说,慈安是因为无法忍受慈禧安在她头上的莫须有的罪名,才吞鼻烟壶自尽,以示清白。这个说法,其实更加站不住脚。慈安这样与世无争的人,没有几件事情能够让她真正地往心里去,更不用说是让她生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气了。
关于慈禧和慈安两个人的关系,徐广源在《清朝十二后妃》中,有过这样的概括:“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但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和慈安之间相安无事,恩怨并没有大到需要用死亡来释解。
慈安的死,因而成为晚清的一桩疑案。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支持者,经过分析也都存在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轻易地被否定。人们只能根据留存下来的资料,来做出最贴近真相的猜测。
◆历史的尘埃
在《清史稿》中,关于慈安太后的记载仅仅有几句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事文宗潜邸。咸丰二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十二年,归政于穆宗。十三年,穆宗崩,德宗即位,复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葬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初尊为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曰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及崩,上谥。宣统加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这短短的几句话,将慈安人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都概括在其中。和慈禧相比,历史给她的关注实在是太少太少。
在后世的小说、演义、影视作品中,慈安的形象也被一而再地淡化,她成了慈禧身边毫无存在感的一个女人,而不是那个和慈禧地位相等的东太后。那个在各种作品中可有可无的形象,其实是对慈安的一个误读。
她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工具,在政治的道路上处处被慈禧所利用,显得可怜又可悲。那并不是真正的慈安,真正的慈安,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女人,她的智慧,埋藏在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沉默当中,那些不言不语,并不意味着她不理解这个世界,而只是她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
慈安进宫最初,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从一个嫔,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从那以后,开始统领咸丰帝的后宫。后宫是属于女人的最残酷的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女人和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能在后宫中生存的女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要管理这样一群女人并不是一件易事。从古至今,很多皇后都摆脱不了被废黜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慈安能够在这群女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又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待到生命的尽头,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咸丰帝是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他的目光不会在同一个女人身上停留太久。慈禧年轻的时候,费尽心思,也没能让咸丰帝专注她一个人。慈安虽然没有得到过咸丰帝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在咸丰帝的有生之年,一直对慈安十分重视,在很多事情上,常常只能听进去慈安一个人的劝告。连锋芒毕露的慈禧,也和慈安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个人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咸丰时期。
慈安对权力并不热衷,做皇后时就一直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母仪天下的表率,从来没有出现逾矩的事情。在咸丰帝死前,为年幼的同治帝安排了辅佐的八大臣和两个太后,这就让一直不想参与政治的慈安卷入了政治当中。八大臣对权力的把持,严重威胁到了两宫太后的地位,这迫使慈安不得不和慈禧站成一条战线来对付他们。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所在的阵营很快取得了胜利。这次的胜利,直接导致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结果,也让一直超脱娴静的慈安,走到了政治的最前端。
名义上是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但是因为两个太后性格差异的原因,慈禧一直比慈安更加活跃,慈安就放手,将处理政事的机会都给了慈禧。一强一弱,一刚一柔,两宫太后的第一次垂帘听政期间,两人配合得十分完美。
慈安在政事上甩手给慈禧,但是在培养同治帝方面,却比慈禧这个亲生母亲要好很多。慈安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因而对同治帝载淳十分喜爱,对他关心呵护得无微不至,比慈禧更加尽心尽力。载淳对于慈安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比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慈禧更加尊重,更加孝顺。根据记载,咸丰帝刚逝世时,在热河的太后和皇帝三人,处在八大臣的严密控制之下,八大臣因为手握重权,对太后和小皇帝十分不尊敬,常常和两个太后发生争执,常常把年幼的载淳吓哭,而被吓哭了的载淳,通常会躲到慈安的怀里去。
人在危机的时刻,能做出最回归本质的决定。受到了八大臣的惊吓的同治帝载淳,本能上已经将慈安当作他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慈安比慈禧更注重德行,这是朝廷上下都认可的事情。光绪七年,慈安猝死,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死,对晚清的走向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慈禧大权在握,将整个清朝的命运都紧紧地握在了手中。没有慈安的约束,慈禧做起事情来更加肆无忌惮,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这个衰败中的国家任意拿捏。很多人认为慈安生前,并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也没有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她的存在,是权力制衡的一个关键所在。慈安的一生,可以用“大音希声”来概括。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对这段话做了一个注解:“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虽然慈安一直躲在慈禧的背后默默无闻,也没有做出什么让历史铭记的事情,但是她的美,就在于沉默不言,在于她的默默无闻。若没有她,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非常不同的样子。
她从艰难的后宫斗争中走了出来,却不急于走到前面,而是甘愿站在别人的身后,站在慈禧的光芒下。她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些东西,在乱世中其实很难做到,但只要自己坚持,依旧能够看到美好的希望和未来。
在慈安太后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太多的生存哲学。在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慈安身上那种淡泊的气息,正是现代人越来越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