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能力拒绝诱惑力很大的东西,也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胸襟去容纳比欲望更重要的东西。在那些沉默的不被历史所铭记的岁月里,有太多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如何在乱世中活得更好更幸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能够学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而慈安的传奇在于,如何在被比较、被掩盖的人生中,安然自处,在经受岁月的洗礼后散发出更大的光芒。
关联人物:咸丰、慈禧、同治、光绪、阿鲁特氏等。
◆默默无闻的前半生
在很多人的眼中,站在历史前面的女人并不是最厉害的,而最有大智慧的,是那些在幕后的女人。这些女人,并不缺少男人有的智慧与手段,也不缺少女人的美丽与心机,却甘心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幕前的人,这是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的。
在人的生命当中,放弃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外表看着忠厚沉默的人,也许在他的心中充满一个不为人知的强大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权力、欲望、金钱都不能让他的信念产生动摇。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晚清几十年中,最厉害的女人并非是手段严厉的慈禧,而是始终在慈禧身后,被大多数历史忽视的慈安太后。那个默默无闻的身影,和慈禧比起来,从来没有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慈安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快要从历史中渐渐淡去。
慈安姓钮钴禄,是满族的镶黄旗人。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钮钴禄氏于道光十七年出生在广西,在广西出生的她,于选秀前回到京城。
在咸丰还是皇子时,钮钴禄氏就进入了咸丰的府邸。在咸丰登基后,于咸丰二年被封为贞嫔,同年五月,又被册封为皇贵妃,十月,又被册封为皇后。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钮钴禄氏这样的晋封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在咸丰帝的一生中,钮钴禄氏一直安稳地坐在宝座之上,得到了风流多情的咸丰帝从始至终的尊敬和爱。
正史中并没有关于钮钴禄氏的容貌记载,但是,在流传下来的慈安太后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慈安的容貌,处处充满着柔和,嘴角带着的一抹淡淡的笑,让她看起来并不像是属于乱世中的人,而是出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里,任何烦心的事情都不能打扰到她内心的世界。
所谓相由心生,慈安安静的样子,正是她内心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在利欲熏心的宫中,这样的心态是十分少见的存在。所以人们不难想象,慈安太后钮钴禄氏,在后宫中那么多年,虽然从来不是最得宠的那个,但是咸丰帝却也从来没有冷落她。
咸丰十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带着钮钴禄氏和其他后妃一起逃到了热河。在热河时期的咸丰,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又因为内忧外患的国家情况,在心里也总是感到憋屈,那种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的感觉,没有人能和一个帝王感同身受。在热河时期,最受宠的懿贵妃和丽妃总是争风吃醋,让夹在中间的咸丰帝时常感到心累,那无休止的勾心斗角,让他在厌烦之外,还有深深的疲倦。然而这个时候,也幸好有温厚善解人意的钮钴禄氏陪在身边,咸丰帝的憋闷的心情才可以得到缓解。
然而慈安的温柔和体贴,并不能挽救咸丰帝的命运。身体虚弱的咸丰帝,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之后,于咸丰十一年病逝在热河的行宫。咸丰帝病逝后,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庙号文宗,他和慈禧所生的儿子载淳被立为皇帝。载淳登基后,将皇后钮钴禄氏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又称东太后;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两宫并称,地位相等。
在咸丰帝病逝前,慈禧一直帮着咸丰处理朝政,在这期间,她将自己对权力的欲望,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因而咸丰帝一直对慈禧十分忌惮,他看清了慈禧的野心,对于未来权力的归属十分担心。后宫干政,是很多朝代衰败乃至毁灭的原因。相比于心机重有手段的慈禧,咸丰对于一直与世无争的慈安更加信任。于是咸丰帝死之前安排了八位辅佐大臣,还安排两宫皇太后互相制约的场面。但是咸丰帝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也造成了一场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那就是后来被史家反复提及的“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被称为北京政变,是慈安太后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咸丰帝临死前,因为害怕将来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也为了权力的制衡,下了一道遗旨,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封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制约两宫太后。
而为了防止出现大臣独揽大权的现象,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慈安和慈禧,并下令所有的圣旨中都必须印有这两枚御印。咸丰的目的,是不想让其中任何一方的权力过大,从而形成专制的局面。
从表面上看起来,咸丰帝死前留下的这一旨意,使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权力相当。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权力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对这样的诱惑,不管是八大臣还是慈禧,都无法安于相互制衡的现状。尤其是慈禧,她为了权力做了太多的准备,她心中所想的,并不是这样的尴尬局面,而是想让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咸丰帝病逝后,所有的后妃和大臣都还留在热河,而在热河行宫中,到处都是八大臣的势力,八大臣完全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两宫太后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这对于想独揽大权的慈禧来说,是十分不能接受的。
慈禧刚当上太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权力握到手中,慈禧想到了“垂帘听政”。但是,在清朝入关以来,并没有出现过太后垂帘的现象,即使是清初时期的孝庄太后,辅佐年幼的皇帝时,也没有垂帘过。慈禧虽然想要垂帘听政,但是这件事情,必须不能是自己提出来,而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达到一种名正言顺的效果。在热河的慈禧势单力薄,一切的计划都没有施展的空间。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若是没有帮手,那么很难和力量强大的八大臣对抗。
八大臣在热河权势滔天,完全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这让一向心平气和的慈安太后也十分不满。于是两宫太后在这件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达成了共识。两人在商讨之后,商定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联合在京城中的恭亲王奕。在热河行宫,慈禧受到了八大臣严密的监视,没有办法直接和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取得联系。在这样危难的情况下,慈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送到了北京,秘密联系恭亲王奕。
不久之后,得到了慈禧秘信的奕,将自己打扮成萨满,秘密到热河行宫同两宫太后见面。这一次见面,虽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却是一次十分宝贵的机会,成为三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两宫太后和奕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随后,奕回到了北京,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好部署。
在咸丰帝驾崩一个月后,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决定将咸丰帝的灵柩送回北京安葬。两宫太后和刚登基不久的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宫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比灵柩到达北京早了四天。
回到北京后的两宫太后,立刻召见了恭亲王奕,并在第二天发动了政变。陈述了八大臣的种种罪状,并将八大臣的大部分权力都夺回了手中。八大臣之首的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肃顺的死,意味着曾经权势滔天的八大臣集团的垮台。
同治元年,也就是在咸丰帝逝世后三个月,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的地方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至此,辛酉政变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的获胜而告终。这是一场贵族之间因为权力而进行的厮杀,取得胜利的人,获得了在今后几十年中的统治权,而失败者,不是走上了死路,就是成了阶下囚。成王败寇,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规律。大清朝揭开了由两个女人当权的时代。
◆两个女人
虽然有着两宫太后,但是历史上,却总是只看到慈禧的身影。慈禧的光芒太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总是忽视了那个没有太多政治才能,也没有太多野心和欲望的慈安太后。很多人认为慈安太后在政治方面完全没有作用,在她垂帘期间,没有做过几件可以被历史铭记的大事,没有建树,却也不会遭人唾弃。
慈安没有慈禧那样的政治才能,但是在整个统治时期发挥的作用,却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根据历史的记载,日常的朝政,都是由两宫太后一起处理的。在处理朝政方面,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个人互相弥补,互相制衡,在慈安的心中,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因而遇到事情也就主动让给慈禧处理;在慈禧的心中,从咸丰时代开始,慈安的身份就一直高于自己,多年的习惯让她不会在慈安面前过于放肆。在共同垂帘听政的初期,两宫太后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从性格上来说,慈禧是一个敏捷果断的人,在很多事情上不容许有反对的声音,永远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慈安是个性格软绵的人,对政事也毫无兴趣,不喜欢做无谓的争执,因而两个人,也就很少能产生冲突。
但这只是一开始的情况。有人将这称为两宫太后统治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睦的阶段。这一阶段跨度从同治元年到同治四年。一个好的开头,并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慈禧是个对权力有着强烈占有欲的人,自从接触到权力之后,就越发对权力感到迷恋。尝到了权力带来的荣耀,就不再想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染指她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慈禧罢免了曾经的盟友恭亲王奕的一切职务,将恭亲王手中的权力收回,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闲散王爷。自此,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制衡的局面被打破,慈禧和慈安站到了一个对立的立场。两宫太后开始渐渐产生了矛盾,一向被认为没有能力的慈安,做了两件让慈禧耿耿于怀的事情。
首先,是慈安杀死了慈禧的宠臣安德海。
安德海原先是咸丰帝身边的太监,在咸丰帝死后,由于他办事机敏,也懂得察言观色,很快成为慈禧的心腹太监。成为慈禧的心腹之后,安德海为慈禧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在慈禧做决定的时候为她出谋划策,参与政治。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一直充当慈禧的信使往返于热河和北京之间,为辛酉政变的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在辛酉政变中发挥的作用,慈禧在掌权后为了奖励他,将他提拔为总管太监。成为总管太监后的安德海,仗着自己所立下的功劳,不仅打压恭亲王,还挑拨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在宫里树了很多敌人。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对他都很是不喜。
同治八年七月,安德海奉了慈禧的命令,到南方采办服饰。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监不得私自离开京城。安德海的离开京城,无疑是对祖制的一种违背。并且,安德海借着慈禧的名号,一路招摇,所到必会扰民,许多官员都对他暗中表示了不满。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在山东时候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下。丁宝桢拿下了安德海之后,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写了奏折请求处置,奏折到达宫里时,正值慈禧太后生病不能理朝,并且慈安太后又对安德海不满已久,和众大臣商议之后,得出了结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于是慈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命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的死,像是卸去了慈禧的左臂右膀。并且,慈禧大丢颜面,作为心腹,在很多时候,安德海代表的就是慈禧,安德海在宫中肆无忌惮,也是因为有慈禧在背后撑腰的原因。安德海的被杀,给了慈禧很大的刺激。
慈安和慈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在咸丰帝还在时,因为慈禧已经开始帮助咸丰帝处理一些政事,开始接触朝政,因而对于幼子载淳的关注十分少。再加上清朝有祖制规定,生母和皇子并不能经常见面,反而是当时还是皇后的慈安,给予了载淳很多关注,慈安温厚的性格,给了载淳更多母爱的感觉。
在载淳成长的人生道路中,和慈安的关系一直比和慈禧的关系要融洽。在同治帝的心中,慈安比慈禧更像是自己的母亲,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慈安给了他更多的爱和关注。对于这一点,慈禧心中也是明白的。她选择了权力这条路,就注定要牺牲可贵的亲情。
同治登基时,因为年纪小,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对于权力的恋栈,使得同治帝到了十五岁仍没有亲政的机会。到了同治帝十七岁,慈禧再也没有理由拖延归政的时间,于是在这一年,慈安和慈禧太后开始着手给同治筹办大婚。当时已经确定了几个皇后的人选,这几个人分别是阿鲁特氏、富察氏、赫舍里氏,这几个人不管才情和容貌,都是千里挑一的贵族女子。
在这几个人中,慈安属意阿鲁特氏,在看中女子德行的古代,阿鲁特氏是所有女子中名声最好的。而慈禧属意的是富察氏,首先是因为阿鲁特氏已经有十九岁,比同治还大两岁,两个人在年龄上并不般配,而富察氏年方十四,和十七岁的同治帝更加般配。
两宫太后在选择皇后这一事情上,出现了分歧。于是两宫太后想到让恭亲王奕来为这件事做定夺。奕不愿意得罪两位太后中的任意一个,于是便提出了,让皇帝自己来选择。对于这个提议,两宫太后没有提出异议,毕竟婚姻是人生大事,可以听一听同治帝本人的选择。同治帝最后选择了慈安中意的阿鲁特氏。关于同治帝为何选择了比自己大的阿鲁特氏,大部分人认为,同治帝从小和慈安的关系比较亲密,因而同治帝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对慈安比较信赖,也不愿违背慈安的意愿。面对亲生儿子的选择,慈禧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十分失败。为了权力,忽视了太多的东西,连亲生儿子都和自己渐行渐远。从此以后,她见到慈安,心里都像有一个大石头,但是她的不满,不能直接对慈安表现出来,于是她就将所有的气,都出在新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上。
阿鲁特氏出生于显贵的蒙古世家,她的父亲崇绮,是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唯一一位蒙古族状元。阿鲁特氏出生在这样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诗书,通情达理,且性格有着蒙古族人的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