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当年教曲的师傅苏昆生恰巧逃难路过长板桥,无意中发现了桥边的李香君。蒙难逢故知,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李香君眼泪涟涟。得知她无处可去后,苏昆生便提出一起结伴前往苏州。
其实,此刻侯方域也在南京,自扬州兵败,他便折返南京搜寻李香君,然而人去楼空的媚香楼早被大火吞噬,他在南京城中细细搜寻了一夜仍一无所获。却不知李香君当时就呆坐在离媚香楼仅有一箭之遥的长板桥边,天意弄人,二人就此擦肩而过。
李香君随苏昆生来到苏州,一路颠簸劳苦,又加上极度悲伤,已身染重病。苏昆生一边张罗让李香君在苏州安顿下来,一边热心地帮助她四处打听侯方域的消息。终得知侯方域曾在南京寻找过李香君,了无结果之后,失望地回商丘老家去了。
曾经让李香君以为是一生一世的情缘,如今在历史的洪流中变得不堪一击。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的李香君,身体日渐衰弱。
在苏州李香君辗转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与李香君交情甚好,两年前她迁居苏州。卞玉京热情地将李香君接到家中静养,并请来名医为她诊治。原来李香君患的是肺痨,这种病在当时根本无药可治,只能滋养调理,勉强延续生命。
缠绵病榻的李香君日渐憔悴虚弱,却依然痴心一片,手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终日以泪洗面,昔日的欢愉历历在目,侯郎却相见无期。自知时日无多,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有生之年能再见侯郎一面。
见这一痴情女子如此痛不欲生,古道热肠的苏昆生主动提出要北上商丘,为有情人传递消息。
然而苏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便开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启程,赶往苏州。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当他来到卞玉京的小院时,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侯方域伤心欲绝,在香君墓碑上刻:“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顺治八年(1651年),侯方域却参加了清廷组织的河南乡试,仅中了副榜。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时人的嘲讽如万千乱箭袭来。应乡试之举似乎不但有负香君临终所托,亦负侯方域平生之志,与当日那个任侠狂放、豪情满怀的侯生相去甚远,事实上其间确有隐情。
侯方域之父侯恂曾官至户部尚书,但仕途坎坷,曾两次入狱达七年之久。明亡后,降清的大臣和江南巡抚都曾举荐侯恂出仕。但年逾花甲的他早无心仕途,因此一再推辞。为了避免被逼出仕,他在归德城南十里修筑“南园”隐居,该园“绝去雕甍、朱槛一切繁华富丽之相,故茅屋亭亭如野人居、处士家”。他在《南园记》中写道:
园内有草堂一,主人于焉肃宾;有草楼一,主人于焉拥书。草屋四,一为收贮图玩之处,一为佳客下榻之处,其二则主人夏日于焉纳凉,冬天于焉负暄。小台一,主人中秋于焉举杯邀月,九日于焉登高泛菊。斗室一,才可容膝,主人于焉抚琴南窗以寄作傲者也。河房一所,前临长溪,旁对假山,主人于焉垂钓,于焉放舟……顺治八年(1651年),时任河南巡抚吴景道得知方域“豪横”,又曾以布衣参加史可法军队抗清,便打算以此法办侯方域和侯恂。恰巧归德人宋权以国史院大学士致仕回乡听闻此事,便从中调解:“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最终,侯方域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条件却是他必须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
此时的侯方域不再是意气用事的小愤青,经历了沧桑巨变,业已为人父的他多了一份苍凉与成熟,自然懂得凡事须为家人计。老父年迈,历经磨难,难得有颐养天年之所,若因自己逞一时之快,连累其违背心愿,甚至蒙难入狱,于心何忍?亦或许性格使然,侯方域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刚烈的反抗者。
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侯方域参加了河南乡试,表面虽是屈服,事实上他还是以不把卷子做完的方法表示了抗争。据说当时清廷原准备只要侯方域参加考试,就给他第一,结果竟然没有做完,这确实让当事者为难。放榜前,一些考官还是把他置于第一,由于一些人提出异议,才把他降为副车(副车,即副榜,是正式录取外的附加榜)。
但仍有很多人并不谅解侯方域的这份矛盾与纠结,如梁启超就曾大加指责:“侯朝宗并无出家事,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还是宽厚的陈寅恪先生善解人意,为其辩解道:
“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
应乡试之举虽出于无奈,但还是成了侯方域难以磨灭的隐痛,他的诗文里明显流露着深深的自责和悔恨,却没有任何辩解。顺治九年,侯方域建壮悔堂,将自己的文字结集为《壮悔堂文集》。他的《倪云林十万图记》一文,是为陈贞慧所藏名画而作。倪云林是由元入明的画家,在明朝建立六年后所作画上,仍“款署至正(元朝年号)癸丑”,侯方域称赞陈贞慧“自乙酉金陵变后,绝迹不入城市,更命其二子弃去诸生,其亦云林不忘至正之意耶?”
同年九月,或许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侯方域又一次游历江南,拜访多年未见的生死之交。
故地重游,却是物是人非,昔日翩翩四公子,而今分散各处,境遇各不相同。陈贞慧“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冒辟疆“隐居不出”,当时“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方以智因“推戴”桂王曾短暂为相,罢相后出家为僧。“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而陈子龙、吴应箕、夏允彝等则在抗清中殉国。吴应箕尤为壮烈,“次尾(吴应箕字次尾)战败,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 ”后来,侯方域在《祭吴次尾文》中沉痛之情油然流露:“呜呼!次尾读万卷书,识一字‘是’,明三百年,独养此士。”
南游归来,侯方域在家举行祭礼,面南洒酒,祭奠亡友。一年多后,年仅 37岁的侯方域病故。
不过关于李香君的下落,现在却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南京城破后,李香君逃出皇宫,流落栖霞山一带。清顺治二年(1645年)秋,侯方域找到李香君,二人携手回到河南商丘老家。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侍妾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从 1645年至 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与公婆和睦相处,与元配常氏姐妹相称,与侯方域相敬如宾,生活幸福而美满。
然而,李香君时时避讳的秦淮歌伎身份还是在某一天暴露了,公公侯恂怒不可遏,李香君被赶出了翡翠楼,住到城郊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一个离城十五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之地。任凭侯方域苦苦哀求,辩解香君卖艺不卖身,侯恂依然不为所动。彼时李香君已怀有身孕,婆婆和常氏一再求情,公公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服侍她。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鸡园生下一个儿子,但因其身份低贱,所生之子不准姓侯,只能姓李。仅仅数月,李香君便在抑郁绝望中含恨而逝,享年三十岁。痛不欲生的侯方域为李香君立碑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李香君去世仅一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12月 13日,侯方域也在惆怅懊悔中走完了人生之路,年仅三十七岁。
据说李香君遗留的那一支侯氏血脉后来转迁到雪苑村(侯方域号雪苑)繁衍生息,但一直“只准口传,不准入家谱”,至今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