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川寨之役的战报再度传至汴京。
仁宗望着战死将官的名录以及阵亡兵士的数目,心中好似绳勒刀割,着实有种欲哭无泪之感。数年之内与西夏三次交兵,大宋三战皆败,尤其是此次定川寨之役,宋军伤亡数万,一十六名将官血染沙场,大宋自立国至今八十余年内,还从未有过如此败绩。
仁宗双目怔怔地望着战报,良久不曾言语。垂手侍立的各位文武大臣亦是心情沉重,沉闷无言。整座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寂静。
良久之后,仁宗终于长叹一声,道:“诸位爱卿,此次定川寨之役我军再败,伤亡兵士数万人、将官一十六名!诸位爱卿以为我大宋今后该当如何自处?”话语不多,却显得异常沉重,如同一座大石一般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之上。
此时,宰相张士逊已因年迈而辞官归里,新任宰相姓晏名殊,字同叔,原为参政知事加尚书左丞,后又升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三司使。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简朴,且乐于唯贤是举、奖掖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韩琦、富弼等皆由他栽培、荐引而得重用。
晏殊出班道:“回禀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当务之急是对葛怀敏等一十六名将官进行追赠,同时好生抚慰阵亡将士的眷属,以显朝廷仁厚恩德之心!”
仁宗再次长叹一声,道:“晏爱卿所言极是!传朕旨意,追赠葛怀敏为镇戎军节度使,其余阵亡将官各有追赠!所有阵亡士卒亦厚加抚恤!退朝!”说罢长身而起,离座而去,背影之中尽显落寞。
此后一连数月,宋夏边境再无战事,但大宋君臣心中对于西夏却是时刻提防。仁宗甚至将原本用以防御大辽的数万兵卒调至西北参与边防,唯恐西夏再度侵袭。
定川寨之役过后不久,西夏与大辽又因边境地区的党项部落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元昊劝诱辽国的党项族人叛逃归夏,辽兴宗耶律宗真派军前去镇压。元昊竟然派兵将辽国的招讨使剿杀。耶律宗真勃然大怒,率领十万兵马渡过黄河,亲自征讨西夏。
双方交战初时,西夏大败。元昊又施缓兵之计,一边派遣使臣向辽国谢罪请降,一边连撤百里之遥,并以坚壁清野之策,将百里之内的粮草、居所焚烧殆尽!
辽军征战一向是“以战养战”,元昊此举使得辽军后勤顿失保障,辽国战马因缺草料,病亡几近大半。
元昊眼见有机可乘,返身发起猛攻,直袭辽军大营。辽军整军出战,又将元昊击败!辽军正待追击,忽然大风骤起,遮天蔽日、直扑辽军,使得辽军将士目不能视、寸步难行。辽军素来迷信,见此情景,以为西夏有鬼神相助,登时军心大乱、斗志全消!
元昊却早已习惯这种风沙乍起的天气,立刻命令夏兵反攻,将辽军打得大败,俘获数十名辽国贵族大臣。辽兴宗耶律宗真只带领数十骑勉强逃脱,差点成为西夏元昊的阶下之囚。
此次夏辽大战发生于河曲(今内蒙伊克昭盟)地区,故史称“河曲之战”。
西夏对宋三次战役及夏辽河曲之战,西夏元昊虽获全胜,但同样折损大批兵马,阵亡士卒超过八万,死伤马匹三万余头,而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得不偿失。同时由于宋夏开战,边境贸易立时中断,西夏民间物资匮乏、物价上涨,普通民众生活十分困苦,嗟怨之声四起。各个部族首领亦纷纷要求元昊与大宋重修旧好。
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六月。
西夏中书令张元上表元昊,希望元昊派遣使者前往汴京与大宋议和。元昊思之再三,终于同意张元所请,并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东京汴梁递交议和文书。
消息传至汴京,仁宗将信将疑,半晌不曾言语,隔了许久,才道:“如今元昊遣使李文贵前来与我大宋议和,诸位爱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晏殊道:“陛下,既是元昊主动遣使议和,那便说明西夏如今实力大损、难以与我大宋持久相抗,微臣以为,我大宋当承其所请,与其议和。”
仁宗还未答话,又有一人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以为,议和之举暂不可行!”
众人视之,原来却是新任工部侍郎王琰。
王琰续道:“西夏元昊原为我大宋藩属之臣,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僭越自立,带兵犯我疆土!如今西夏实力受损,难以再战,便来遣使议和,世间哪有如此便宜之事?倘若由得西夏说战便战、说和便和,那我大宋朝廷颜面何存?况且那些异族素无信义、元昊又狡诈多端,因此微臣以为,此番西夏遣使议和,还需谨慎从事!”
仁宗点了点头,道:“王爱卿所言亦有道理。但若不与西夏议和,那我大宋该当如何应对?”
包拯出班禀奏道:“陛下,宋夏之战已然历时三年有余,不但西夏人马大幅折损,我大宋同样损兵折将,军马供应已然有些捉襟见肘,倘若再与西夏刀兵相见,只恐元昊迫于形势而与大辽、吐蕃联合,那时我大宋将多面受敌,难免顾此失彼、损失更甚。故此微臣以为,元昊既然遣使议和,我大宋应当顺势而为,与其罢兵休战,以保边境子民安居乐业,不受刀兵之苦!”
其实仁宗心中也想与西夏议和,只是若由大宋方面主动提出,未免有些“屈膝求和”的意味。此次既是西夏元昊主动提出,着实符合仁宗心中意愿,加之包拯所言亦是事实,更是坚定了仁宗议和之心,当即颌首道:“包爱卿所言甚合朕意!”随即转望晏殊,道:“晏爱卿,此番议和当以何人为使?”
晏殊思量片刻,道:“鄜延路兵马都总管庞籍通晓律令、擅长治事,兼之心思缜密、言辞便给,可担此重任!”
仁宗喜道:“既是晏爱卿举荐,定然无误!传朕旨意,擢升庞籍为枢密副使,全权负责此次与西夏议和之一应事务!”
晏殊领旨下朝,径直回转府第,当即差人请来西夏使者李文贵,告知其大宋方面同意议和,并委派鄜延路兵马都总管庞籍全权负责议和事务。
李文贵闻之心中甚喜,暗想此次出使甚是顺利,回到西夏,国主元昊定会厚加赏赐。
次日,李文贵便离开汴京,回转兴庆府,将大宋同意议和、并委派庞籍负责议和事务等事禀告元昊。元昊心中亦是十分高兴,赏赐李文贵之后,亲自作书送与庞籍,表示三个月后当亲自前往延州,与大宋进行议和谈判……
庞籍自担任鄜延路兵马都总管以来,先是派遣万余士兵在州城旁边修筑堡砦,而后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将收获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同时整顿兵容,严肃军纪,麾下兵士无不服帖。
接到朝廷旨意之时,庞籍虽感意外,却也不无欣慰。随后又收到元昊致书,庞籍遂命人准备议和事项,同时收集各方资料,以作谈判之资。
九月二十五日,延州,城外二十里处。
庞籍早已命人搭起数座营帐,其中一座营帐最为高大瞩目,自是作为议和谈判之所。其余几座亦是铺设停当,作为双方谈判人员的休憩之处。
巳时三刻,庞籍正坐在临休的营帐之内,一边不紧不慢地品着香茗,一边捧着诗书有滋有味地轻诵低吟,
正在这时,帐外走进一名中年将官,只见此人约莫三十余岁,身形高大,体格健硕,双目熠熠生辉,透出一股英武之气,只是面颊之上刺着一个黑色“制”字,似是充军发配的军犯一般。此人向着庞籍叉手施礼,道:“庞大人,适才探马来报,西夏元昊亲率五百骑兵直奔延州而来,再有半个时辰,便到此地!”
庞籍点了点头,放下书卷,又品了一口香茗,方道:“那元昊好歹也算一方首领,又是亲自前来议和,我大宋切切不可失了礼数!狄青,你亦带五百骑兵于五里之外迎候元昊!”
狄青应是领命,却站在原地,脚下动也不动。
庞籍诧异道:“狄青,你为何不去?”
狄青道:“庞大人,末将心中有一事不明,还请庞大人赐告!”
庞籍笑道:“狄将军有何事不明?”
狄青道:“元昊数次带兵犯我疆界,更杀伤我军数以万人,劫掠百姓,祸患边境,实为我大宋死敌!此时为何还要迎接于他?”
庞籍微微一笑,道:“狄将军,宋夏交兵之时,元昊身为敌酋,确是我大宋死敌,人人得而诛之!但如今双方罢兵议和,乃是造福百姓、保境安民之举,元昊身为议和之人,该当受到礼待!”
狄青挺着脖颈,思量片刻,才道:“既然庞大人如此说,末将遵命便是!”说罢抱拳施礼,退出营帐去了。
庞籍望着狄青高大宽厚的背影,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而后继续读书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