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写了很久,洋洋洒洒一大篇,甚至还提到那一世的许多琐事。
看着自己写的信,曼桢有些好笑,也有些悲伤。
昏黄的灯影下,她还是决定删删减减,最终只留下了几句话,然后就装了信封,写上“沈世钧先生亲启”的字样。
曼桢放下笔,站到窗户前向外张望了一会,突然想起一些重要的事,就又回到书桌前,写了几份封匿名信。
信中描述国内现状,分析了当前国际局势,着重点出了R国的狼子野心。
这些信她准备寄给几家影响比较大的报社;而其中有一封信是寄给政府的,除了上述内容,又隐晦的提了些意见。
做完这些,早就已经过了午夜了。
她舒了一口气,伸展了一下腰身,又拿出一张纸,写道:
母亲大人如晤:
常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育之恩,没齿难忘。近日,我应邀将前往M国,切勿挂念。他日归国之时,自当膝下尽孝。万望珍重。
曼桢敬上1923年7月13日
曼桢写完,装好信封,收拾完桌子,就熄了灯,合衣躺在那有些冰凉的小木床上。
“曼桢,快起来了。不然就迟到了。”
顾母像往常那样敲了门,叫女儿起床。
曼桢被惊醒。
收拾了一番,装好那些要寄出去的信,把写给顾母信搁在桌子上,曼桢就去了楼下。
在曼桢眼中,顾母确实是个称职的母亲,孝顺的儿媳。
比如眼下,顾母会贴心的叫女儿起床,并早早起来准备好早餐。
曼桢扒拉着碗里的粥水,好几次都欲言又止。
就这样吧!曼桢心想,等我再回来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吃完饭,就像往常一样,她向顾母和刚下楼的老太太道完别,就出了门。
顾母早就留意到曼桢除了往常背的那个小包外,还额外提了个包裹。她自然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又想着孩子大了,总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过问。
这个时候还不到七点,街上已经有些热闹了。
曼桢把信放到邮箱里,就坐车去了教堂。
这边,丽莎正坐在曼桢的床上,怀里还抱着一个枕头,神色有些抑郁。
门,终于被推开了。
“Miss顾,你终于回来了。我还以为你抛弃我们的约定了。”
丽莎撇下枕头,跑过去抱住了曼桢。
“怎么会呢?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曼桢笑着说,声音很小,像是说给自己听。
离别,总是一件值得记挂与回味的小事。
玛利亚修女为她们准备了简单的送行仪式,小孩子们有的甚至还哭了鼻子。
在这样的气氛中,曼桢和丽莎坐上了前来送她们去码头的车,心里不免也有些情绪。
十一点的时候,水手们收起了船锚,这趟行程已经正式开始了。
曼桢站在栏杆处,看着底下挥手的人群,又生出些伤感来。
那一世战乱迭起,她和大部分人一样,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是后来又回了老地方;她想着母亲看到信肯定会流泪的,奶奶,大概会失望吧!又想着沈世钧会是什么反应,还想了……
想着想着,曼桢就莫名其妙的笑了,却是伴着两行清泪。
当然,无独有偶,甚至还有那哭的撕心裂肺的。
丽莎也从船舱里跑出来,两人一起感叹了一会儿,只是一个是“归”,一个是“离”,虽然同行,但总归还是有差别的,于是很快就被别的事转了心思;丽莎更是迫不及待地跟她说起自己听说的关于海妖的传闻,还说起自己家的一些趣事。
世钧:
你登在报纸上的启事我已知晓。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与你相见。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在去他国的路上。你不必担心我的处境,只需照顾好自己。
曼桢1923年7月13日
沈世钧满怀欣喜地打开信,却只得到这寥寥数语。
今天傍晚收到了这封信,他想着曼桢还是记得自己的,又想起以往二人的甜蜜时光,就迫不及待的拆开了。
而另一边顾家也正是鸡飞狗跳。
原来大家都在等曼桢下班来吃饭,结果天都黑了,还不见人影;往厂里打电话,也没人接,于是一家人就先吃饭了。
大伟先狼吞虎咽地吃完,就调皮的在各个屋里窜来窜去,正好发现了桌子上的信。
在这个家,他是没有顾虑的。于是就依着自己的心思,打开了。但读了一遍,不太明白意思,就拿着信纸跑下楼去。
“妈,二姐给你写了一首诗。”
大伟咋咋呼呼的喊着,跑下楼,把纸递给了顾母;而顾母接过一看,就呆住了。
老太太见顾母一副愣愣的样子,不高兴道:“你那是什么表情?还不快念念!”
而此时,有一位突来的“访客”也出现了。
“曼桢!曼桢!”
沈世钧从外面急匆匆地冲进来,嘴里喊着话,又就近失态地抓住顾母的胳膊,惊魂未定地问道:“阿姨,曼桢在哪?她肯定在家吧?!”
顾母捂住嘴,只流泪不说话。
“怎么了?到底怎么回事?你们这一个个的,唱的,唱的是哪门子……”
老太太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立马发问,最后就说不出话来了。
沈世钧抽出顾母手中的信纸,快速的看了好几遍。
他只觉得自己的心都被掏空了,苦笑着说:“曼桢真的走了!”
说完就往外冲,却被门槛绊了一下,摔倒在地。
阿宝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既疼又酸涩,就赶紧跑过去扶起他。
沈世钧挥开了扶他的阿宝,但由于还没有站稳,又打了个趔趄。
他自己扶着门框站稳,又回头看了看房子里的众人,紧捏着那张信纸,恍恍惚惚地离开了。
走了?
走了!
老太太仔细琢磨着话里的意味,也终于明白过来,她最自豪的孙女,已经离开了这个家。
于是,很合时宜的,她又晕了过去!
只是这次可没有人主持“大局”,手忙脚乱不说,而且还有两个孩子添乱,所以是没有医生这一茬的。
对了,别看老太太上了年纪,但伙食可从来不差的,所以两个女人也是费了力,也才把她搬到床上;之后大家都“如丧考妣”,战战兢兢地全体守在床头,等着老太太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