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天人合一丹青画-物我两忘庄禅心
又过了几日,兰儿又和咸丰在圆明园中“别有洞天”中的纳翠楼观赏名画《游春图》。这“别有洞天”位于福海东南,由于北侧和福海有小山相隔,东南两侧也有小丘、树木、溪流和外界隔开,仅仅两侧在土山之间设有一座小城关,是一座颇为独特的小园林。这边景色远离尘嚣,很是宁静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主要的建筑有时赏斋、接叶亭、活画舫、眺爽楼、竹密山斋、延藻楼、扇熏榭、自达轩、澹闲室等。别有洞天是借用晋人孙绰《游天台山赋》中“赤城霞起而建标”的意境而建,以示进入天台仙境,其位于象征东海的福海之滨,于福海中间的蓬岛瑶台遥相呼应,十分符合浙江天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表现了杜工部诗中“方大浑连水,天台总映月”的意境。
乾隆皇帝有诗赞此处云:“几席绝尘嚣,草木清且淑。即此凌霞标,何须三十六?”相传天台山上琼洞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洞天”。有魏夫人、葛玄在此炼丹,是著名的炼丹之地。雍正当年也在此处炼丹,在此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大药。
兰儿和咸丰所观的《游春图》为唐代开元时画家张萱所绘,此图描绘了唐玄宗时几个贵妇三月三游春的场面,图中有数人并马而行,构图前疏后密,作锥形前进,整齐中带着变化。一个身穿男装的仕女手挽着缰绳,闲散自在地策马走在最前面。其后跟着二个女官,稍前的一个女装打扮,骑着菊花青马,头梳长发髻,身穿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白花裙。稍后的一个女官身穿男装骑着黑骏马,穿着浅白色领窄袖衫,在黑吗的映衬下格外显眼。稍后的两骑浅黄色骏马并行,下方为虢国夫人,手持缰绳,头梳“墜马髻”,身穿浅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双目前视,神态自若;另一人为秦国夫人,正注视着虢国夫人,像是正和虢国夫人交谈。最后是三骑并行,居中的一位妇女,高耸的发髻上簪着宝钿,仪态同样雍容华贵,怀中还搂着一个小女孩,勒马缓步而行。她左边的骑马侍从也衣着男装,紫色衣服,所骑之马为枣红色。
这幅图画刻画形象严谨细致,色彩搭配的既合礼制,又丰富和谐,人物面容丰满,体态丰润,体现了盛唐时额的审美意识,服饰华美,线描工细劲健,匀整流畅,绘者多选用橘黄、朱红、翠绿等明快的色彩,艳丽而不繁杂,富有装饰性。此图重点表现了青年妇女游春是悠闲而略带懒散的欢悦情绪和气氛。观者可以从装饰的花团锦簇的行列以及装备华丽的骏马的轻快步伐中感受到春光的明媚。
此图的隔水细花黄娟上有宋徽宗痩金体楷书“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题签,说明此图为宋徽宗所摹。
二人看过此图,又来看另一幅《潮满春江图》,此图中层峦叠嶂,起伏连绵,山间有云雾缭绕;茫茫的江水烟波浩渺,坡坨断续,岸上野树参美,有小舟停靠。画者画山头用重墨点攒,远山近峰则施淡墨,整幅画面境界清旷,使整个景致充满野趣。
二人看罢此图,又来看一幅王原祁所绘的《杜工部诗意图》。此图绢本青绿设色,图上有康熙体杜工部诗句:“雪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是杜工部七律诗《即事》的三、四句,从原诗首句“暮春三月巫峡长”来看,所咏的是季春景色,而画的却是夏景,表现了雷雨中山林是仓翠华溢。此图丘壑繁复,画境幽深,构图奇特为少有之佳作。幅底子莲塘开始分隔为二。左边栈道下,流泉几叠,中耸崇楼,引领仰望,有气象万千之势。此后群峰出云,大有雨意。纵观全图,可谓平、深、高三远,无不具备,如此布局,如此层峦叠嶂,曲水萦泉,忽暗忽明,几开几合。
咸丰看了此图道:“前人称王原祁画韵味淳朴,笔墨古拙,笔端有金刚杵。王原祁还认为山水画最重要的是气势,而气势的产生则依赖龙脉开合起伏,其提出了龙脉为体,开合为用之理论,发前人所未发。其所著《雨窗漫笔》中有云:‘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奇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辩开和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则谓顾子失母。’王认为‘龙脉’便是山水中来龙去脉的其实所在即画中气势。”
兰儿听了,道:“这龙脉据说是从风水中来的,王原祁的理论十分高深,不知这龙脉是如何取得的呢?”
咸丰答道:“以王原祁的说法是‘先定体势,后加点染,俱要以气行乎其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他反对牵强,生硬的结构组合,认为通篇自然天成的是谓得势,整体一气呵成的是谓得气,而轮廓气势已合的龙脉靠的则是把握统领全局,协调画面内容之综合功夫和学养。”
兰儿听了,道:“臣妾搞不懂这什么龙脉,只知道中国绘画创作之最高境界为天人合一。庄子将天地、自然归之为大美,又认为大美无言。画山即画自我,我为山,山为我,在与自然的融合之中,人已人性化了,山有情,草木亦有情。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之境界,山水之间既是思想之天地,亦为性灵之乐土。故人们寄意云山,憩心山林。中国山水画创作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心态和天马行空的情感活动方式,山水画境中的云、水、树、石都为画者体悟生命运化之理。所谓乐山水便是一种以忘我之心境参与自然山水之活动,将大自然包容于自己心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画者以手写心,用心去体悟自然之理,超越渺小之我,去与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去体会道之精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前人有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大圣,显明之不上挥纤毫之笔,则万事由心;展方寸才能,而千里在掌。这幅《游春图》线条婉转流畅,细劲圆融,绘者在画线时运气使笔寸,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这种力是通过笔法之快慢,轻重顿挫、疏密、仰扬,节奏以及墨色之浓淡、干湿等变化,用笔之天趣,乃发于无意,随心随境而化,随意挥洒,淋漓尽致,方见其高,从而达到’物我为一’之境界。而这一幅《杜工部诗意图》,绘者运用青绿色描绘了奇峰峭壁,瀑布千丈,木秀繁荫,野芳幽香,满溪春溜之山水境界。有人云:‘春天多三绿,夏天重二绿。冬天用灰绿,山水以形媚道,此图运用了把大自然描绘得生机勃勃的青绿色彩来凝气怡身,优化心灵,赞美自然。真正的大家可以将松、石、水、云等生生不息的自然融入心中,进入道之境界,从而使物与心,象与意融为一体,从而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以自己之手写自己之心,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景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画中之道关键还在于妙悟自然,绘画作品能够让人感到处于天然,就达到了天人合一。古有神格讲究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神格将究应物象形,妙合化权,此神品与逸品皆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佳作。中国绘画和道加、玄学、佛学都是重神轻形的,这写神便成了中华文人画之理想追求。禅之理论为文人画家提供了以心感物之思想;当绘者以道之心去观察万物之时,其眼睛和心灵是玄化的。禅家追求对现实人生的超脱,进入没有纷扰而宁静、淡泊之精神境界,淡化人生之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之极致,以精神之闲适以及物我两忘为终极理想追求。”
咸丰听了,道:“你讲的好,古代圣贤认为天地交泰,阴阳氤氲而生万物,万物之灵为人;得天机,掌天道,为人立极者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进而达到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之合一。中国画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之流动,前人顾恺之画笔简澹,线条如春蚕吐丝,细密精致;又似’春云浮空,流水行云’,起伏绵延,匀和而舒缓,虽细若游丝,但毫无纤媚之态。而那盛唐吴道子的‘莼菜条’,交织成飞动之节奏,飘动着如风之韵律。中国画之线条,如同音乐在自然中抽出一个个错综交织,丰富多彩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中国画家大都为一些精于琴棋书画的高手,在他们的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欣赏音乐,从事音乐活动之感受和体会融入自己的绘画中。中国绘画还十分讲究一个‘游’字,使得整个画面曲折流动起来,这流动之动力便是气。作画时笔墨之虚实,粗细、干湿、曲直、轻重、枯润等变化,使得气在随笔墨的运展中赋予了节奏与律动,被赋予了生气和活力。不同之笔墨,造出了不同之韵律和韵味,如松之苍劲挺拔,竹之清直潇洒,柳之柔婉缠绵。朕观大家之笔下常有一种沉着之气,神采飞扬,其力度之美在笔墨之外,非形质可言。中国绘画重神韵,西方绘画重形象,形象和神韵,均为技法;神者,乃形象之精华;韵者,乃形象之变化。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中国绘画用笔还将究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绵藏针,金铁烟云,如锥画沙,如拆钗骨,如屋漏痕,都要求用笔有力。前人还认为这山水之乐为一种自然之乐,抛开烦恼,摈弃世俗,走近山水,随意性情,无论风吹草动,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皆得其乐,唯乐而已矣!真正之智者时常快乐;真正仁厚之人稳如泰山,不仅能够做到心如平境,志无变迁,祥和宁静,而且还可以不断修身养气,自我完善。书画之道和禅宗之思想十分契合。参禅之目的是为了求得自我佛性与宇宙法性之圆融无碍而进入禅境。前人宗炳《画山水叙》中提到‘凝气怡身,澄怀味象’便是以道悟禅之理。宋时山谷道人黄庭坚因参禅而识画,以心悟道,在去知去欲中达到虚、静、明之禅的心灵境界,成就其不朽之作品。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禅之陶染下,澄观一心;闲淡自然,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书画之参究和水墨之挥洒中成就他们之证悟心印。”
兰儿听了,又道:“臣妾最近看佛经,佛家有云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佛家认为凡遵循八正道修行,便可以得解脱。用庄子之语来言,就是通过心斋、坐忘这样的修为,来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功夫和境界。前人儒家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冬。节之而顺,止之而乱,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又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
咸丰听了,道:“看来爱妃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还很有研究。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易》和《春秋》之结合构成了天道和人道之结合,即为天人合一。朕却喜欢庄子所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看,彼且恶手侍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和禅有相关联之处,禅讲顿悟,庄子讲朝彻;禅宗将凡圣不二,庄子讲‘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禅宗讲顿悟,亦讲如来次第禅法,而庄子在《大宗师》里,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至入不死不生,这次第禅法丝丝入扣,可以称之为庄子之大圆满次第。庄子云:‘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种主张法贵天真、复归于婴儿之主张,为一种更高之美之境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澡雪精神、呆如木鸡等教法,都可纳入禅修之妙法。佛家之禅有三重之意,一为静虑,二为思维修、三为定。禅佛认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即所谓佛法长存,而禅悟是每人自己之事,应该着眼自身,悟在日前。老庄有三无三忘之说,即无物、无情、无待,忘物、忘己、忘适。禅话有慧能三无之说,即‘无念、无相、无住’。这庄禅可为一家,其所云之仙境道界就如同此处之‘别有洞天’象征赤城山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为逍遥自在和来去自由之化境。这凡尘人世为禅随波逐浪和一任纵横之道场。人道相契,天人合一被庄子拉向和永住尘土之外而无意重游世间而合之。人道一体,我佛合一,由禅洒向和运作现实人间。”
兰儿听了道好,又吟禅诗一首云:“名园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奏章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咸丰听了,道:“好诗,朕从前听说云门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从春花秋月、夏月冬雪中禅悟,顺应了自然之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境界之人,才是以真正领悟到美在其中。自得才是悟,悟就是自得。开悟之境界是自己修炼之结果,别人送不来也取不走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境界。圣人云:‘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就是要求人道和天道相合。天人合一就是天性和人性合一,只有使人性达到至善。至诚。至真之天性,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理。以中庸之思想来看,生存是顺应自然。庄子秋水篇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朕以为夫圆融如海,容纳百川;圆融如风,微熏大地;圆融如雨,滋润万物。禅宗有法身无象,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之讲法,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都可以沐浴在香水海,掌握着宝玉墥。”
兰儿听了,道:“这香水海倒是好听,据佛教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其中为须弥山,四周为八山八海围之,除第八海为碱水外,其他皆为功德水,有清香香德,故称香水海。万事又可谓随缘,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之可能。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
咸丰听了,又道:“朕又认为人生其实是一场戏而已,演什么都是自己担当。既要演好自己的戏,又要不妨碍他人演戏;而生命这出戏,并无重来一次之机会。人生如戏,戏可静观,亦可入境;人生大舞台,舞台之小人生。舞台上演的是人为之戏,舞台下演的却是人生之戏,台上真真假家戏子为之,台下假假真真自己掌握。人生如戏,一直在得与失之中变幻,得到是不一定能真正拥有,失去的也不一定永远无缘。即所云:喜欢的就去争取,得到的就要珍惜,失去的就忘记。”
兰儿听了,道:“皇上讲的有道理,但是有些人的命运并非是自己所能完全掌控的,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许多人也只有随波逐流的命而已。”
咸丰听了点头同意道:“这倒也是,比如朕一登基就碰到长毛乱党割据江南,朕才不想和长毛打仗呢!只是长毛要和大清作对,所以才要剿灭之,这些事情之发展也由不得朕啊!”
二人闲谈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