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冯春雨差点丢掉性命
冯春雨真的爬到7号隧道上面了。
站在高高的山顶,能够望见对面的山西省河津县。脚下是晋陕大峡谷的末梢,滚滚黄河被挟制在不足百米的河道内,水深浪急,奔流直下。山上没有泥土,只有风化的岩石,像粗粝的大沙,让人站立不稳。山顶没有高大的树木,东一丛,西一把的长了一些荆棘。
山风阵阵,吹得人凉爽舒坦。冯春雨耳朵边炮声阵阵,战马嘶鸣,眼前浮现出当年苏排长和苟排长金戈铁马你追我赶的战斗场面。
1972年初,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抽调401团、403团、405团骨干扩编组建第42支队,开赴陕西韩城矿区,承建国内第一座年产300万吨原煤的现代化大型煤矿——桑树坪煤矿。
部队担负的首要任务是修建下桑铁路专用线(桑树坪煤矿配套工程)。铁路全长12.7公里,设计8座隧道,隧道总长度4公里多,最长隧道1900多米。其余多为桥梁、涵洞,桥涵相连长达8公里多。专用线位于黄河西岸山崖上,在山峦沟壑间穿行,山体岩陡壁峭,怪石嶙峋,气候也很差,“出门沙扑面,抬腿就爬山”。水、电、路都不通,施工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曾先后调来4支地方施工队伍,都没有坚持下来,被称为啃不动的“硬骨头”。403团接受这一任务后,发扬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没有房子就住牛棚、羊圈,住帐篷。烈日曝晒,在野外作业像烤烙饼,进帐蓬睡觉又如进蒸笼。战士们豪迈地说:“烤烙饼,进蒸笼,要炼一身骨头硬。”
饮用水要从二十里外背来,每人每天分到的一盆水早上、中午用来洗脸,晚上洗脚后再集中起来和泥抹房子。每天每人分一壶饮用水,很多战士舍不得喝,用来降尘打炮眼。他们说:“心里装着五湖四海,再渴不觉渴,口渴心里甜。”指战员头顶烈日,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上放炮,劈山开路,架设电线,安装管道。就是凭着这股劲头,403团提前2个月抢通了水、电、路,接着又在黄河峭壁上,在深山峡谷里凿隧道、架桥梁、建涵洞,提前10个月建成了这条铁路,为桑树坪矿早日开建赢得了时间。
苏华和苟春海都是1973年入伍的新兵,为了伟大的革命理想,他们不惜流血流汗,在工地上摽着膀子干。后来一起提升班长,带着全班拼命。1975年,两人在73年兵中第一批提干,当上了行政23级的小排长。
冯春雨四肢并用,在山坡上寻找。在山顶到洞顶的中间位置,发现一块相对平坦的岩石,走近一看发现了奇迹。
岩石被人为找平,左上端用水泥塑了一只乌龟,工艺很一般,猛看上去像一坨水泥。靠右边有红油漆写的字,虽经风雨剥蚀,仔细辨认勉强看得清:
龟!龟!龟!
锅盖身上背,
一天挪四指,
遇险缩头睡。
冯春雨笑了。这大概就是苟连长的“塑像”和“苏宾王”的诗,不用说出自苏华之手了。
细品“苏宾王”的“咏龟”,冯春雨想起了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写这首诗那天,正是他七岁的生日。当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也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多好吃的。骆宾王看见好吃的嘴馋。他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的父亲。这时,一个丫环端了一大碗汤过来,正是骆宾王最喜欢喝的八宝银耳莲子汤。父亲说:“你要是能以门前池塘里的那群鹅为题做出一首诗,我就把汤奖励给你,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回书房读书去。”
骆宾王见父亲很严肃,生怕真的让他去读书。他转过头看看那些正伸长脖子朝天叫着的鹅,又抬头望着那碗冒着热气的汤,想着要是汤凉了就不好喝了。他灵机一动,望着那碗汤说:“鹅,鹅,鹅。”父亲一听:“饿,饿,饿。”有些生气,摇了摇头。接着骆宾王又说:“曲项向天歌。”这时池塘里的鹅正好伸着脖子朝天叫着,于是父亲点点头,让丫环把汤端到儿子面前,并对儿子说:“先让你看着,还不能喝。”骆宾王看看汤,只见里面有几片白色的银耳漂在泛着绿色的汤上面,就接着说:“白毛浮绿水。”父亲一听,称赞道:“好,好!”骆宾王听父亲说好,以为可以喝了,急忙用那红扑扑的小手去舀汤,可是马上被父亲阻止了。骆宾王一着急,赶快接了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父亲这才明白了儿子做这首诗的含义,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让他把汤喝了。
当年21岁的“苏宾王”苏华这首“咏龟”,显然无法同咏鹅相提并论,但是,两个亲密战友中间用此戏谑未尝不可。
冯春雨后退着认真的欣赏,不料想脚下一滑,站立不稳,扑倒在岩石上,整个身子顺山坡往下出溜。他手忙脚乱的想抓住荆棘、灌木,怎奈,植物太小,被他连根拔起。他越滑越快,脚下就是百米深谷和波涛汹涌的黄河。
九月的天空,碧空如洗。山坡上静悄悄的,微风吹来,灌木小草沙沙作响。谷底的桑树坪欣欣向荣,403团30个连队、近6000名干部战士个个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在这陡峭的黄河岸边,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即将消失。
冯春雨无望的两手乱抓,脑子里乱纷纷、闹哄哄,18年的人生岁月在脑海里一一闪现。
河南偃师高龙,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美丽而又苦难的童年、少年时代,上树摘枣、下河摸鱼、大中午头顶烈日去棉花地里抓蝈蝈。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老师、同学、亲戚朋友。那是我人生的起点。我高中同班42名同学中,今年考上中专以上学校者27名,同学来信说,今年扩招,考题相对简单,凭你在学校时的成绩,如果今年参加高考,北京大学也能考上。
陕西韩城芝川,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化蛹为蝶,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那里,我开始了人生,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也领悟到了人生的不易。在那里,认识了那么多的首长、战友,和苟副连长亲如兄弟。认识了房东大婶、同校长、潇潇。
……
难道我的生命旅程就此终结,我的人生使命到此为止?不可能!“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我这样死掉了算什么?不能死!坚决不能死!!!
冯春雨本能地生出一股力量,双手八个指头仅仅扣住地面,双脚用力遏制了下滑速度。突然,双手紧紧扒住了一道石缝,身子停住了。他用力把指头插进石缝,定定神,喘口气,身上已经被汗水湿透。
站起身来仔细观察,发现这道石缝向左右延伸,窄处容下拳头,宽的地方达到20厘米。雨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说明下雨时雨水会灌进石缝。
冯春雨沿着石缝分别往两端走,似乎断断续续延伸很远。这会不会是山体被施工震松了,出现的裂缝?如果是,那就很危险了,时间一长,随着雨水冲刷,风雨剥蚀,山体可能滑坡,工程就会报废。他不敢再想下去,急匆匆寻路下山,向连长汇报。
连长一分钟也没有耽搁,逐级上报,团里很快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查看,果然属于重大险情。
下桑铁路专用线七号隧道口附近山体出现裂缝,有滑坡的可能。如山体滑坡,7号隧道将报废,但专用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不可能改道绕过。此事关系重大。刘森支队长和王总工程师亲自察看现场,并反复讨论后,果断决定:利用煤矿井巷锚喷支护的原理进行“锚山”,用特制的高强度钢轨混凝土“锚柱”将整座山“锚”成一个坚固的整体。这样做如果成功,专用线就不用改道了。
苟春海在7号洞施工过,熟悉情况,由他负责制作锚杆和现场施工。锚杆是用报废的22公斤轨制作的。22公斤轨是专业术语,是指每米钢轨重22公斤,每根长10米。在井下用过一段时间的钢轨,更换下来后强度不减,用来锚山再好不过。
锚山工程队由全团抽调技术过硬的风枪手组成。由于最早发现险情,情况相对熟悉,冯春雨也被临时抽调到锚山工程队。离开连队之前,11连连长严肃的问他,为什么上的山,怎么发现的险情。冯春雨老老实实回答。连长沉吟半晌说:“按照部队纪律,你擅自行动是要受到纪律处分的,但是,由于你及时发现重大险情,连里不再追究这事。按照上级指示,连里要给你报功。希望你到抢险队后积极工作,不要给咱11连丢人。”
抢险工作持续了9天。回到连队后,申请报告批下来了,11连召开连务会宣布,冯春雨荣立三等功。冯春雨把立功证书锁进提包,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