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旨】
本篇论述了将帅应当具备的品质,包括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篇中指出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因此,这里的“仁”、“义”与儒家的概念有所不同。
【原文】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3),军不槫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4),兵之尾也。
【注释】
(1)将义:将帅应该具备“义”的美德。
(2)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槫:读音是“专”,统一指挥。
(4)决:决断,果断。
【译文】
将帅不能不义,不义就法令不严明,不严明就没有威望,没有威望士兵就不会效全力。所以义对于军队,就好比人的头一样重要。
将帅不能不仁,不仁军队就不能克敌,军队不能克敌就没有作用。所以仁对于军队,就像是人的腹部。
将帅不能没有德,没有德就没有威望,没有威望全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所以德对于军队,好比人的手。
将帅不能不讲诚信,不讲诚信命令就无法执行,命令无法执行军队就不能统一行动,军队行动不统一就无法建功。所以信对于军中,就好像人的脚。
将帅不能不预见到胜利,不预见胜利……军队就……所以决断是将帅指挥作战的最后要素。
【故事论述】
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夫严遂一直受丞相韩傀的排挤,严遂当众揭发韩傀的错误,韩傀从此怀恨在心。以后,韩傀进行报复,当众呵斥严遂,严遂大怒拔剑刺杀韩傀,被众人劝住。从那以后,严遂罢官而逃,以防韩傀加害于他。
严遂弃官后四处游逛,希望找一个勇士为他报仇雪恨。一天,他来到齐国,打听到帜县市井里有一个名叫聂政的年轻人,非常勇敢果断,为人又很正直,只是家境贫寒而混迹于屠户之中。严遂开始暗地里找访聂政,并有意厚待他。聂政很过意不去,问:“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我出力,就请讲吧!”严遂忙说:“不急,不急,我们认识才几天,我怎敢有所求呢?”严遂闻知聂政是孝子,家中只有一位高堂老母,便择吉日备办酒宴,向聂政的母亲献酒,并捧出一百两黄金送给聂母,为她祝福。聂政坚决不收,严遂再三恳请他收下,聂政仍然谢绝,说:“我以屠狗为职业,每天早晚可以得到些美味食品奉养母亲。现在我供养母亲的一切都齐全,我人虽穷志不穷,你的厚礼我不能收!”严遂避开众人,私下对聂政说:“我为了报仇逃亡在外,到过好几个国家都没有遇到像你这样的义士。因为你道德高尚,我才径直送上这百两黄金同你结交,这些不过是用来做老夫人粗茶淡饭的费用。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呀!”严遂再三请让,聂政还是不收。严遂只好尽了宾主之礼之后,撂下黄金,离开了帜县市井里。
过了很久以后,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服孝期也满了,想到自己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平平庸庸的人,严遂是尊贵的一国大臣,他不远千里来结交我,我却对他很冷淡。为了供养我的母亲,他肯献上那么多的黄金,这一切足以说明他对我的了解和信任,他算是我的知己了。如今,母亲已去世,我要去为知己者出力了!想到这里,聂政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告别了姐姐和乡亲,开始去寻找严遂。几年后,聂政终于找到了严遂,两人在魏国又见面了。严遂将自己的仇人告诉了聂政,说:“他是韩国国君的叔父韩傀,他们的宗族人多势众,住处的卫兵很多。我虽然多次派人行刺,都没有成功。现在幸亏你不抛弃我,我一定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助手。”聂政摇摇头,说:“不能去很多人,人一多目标就大,就会泄露机密。机密一泄露,岂不更危险了吗?”说完就告辞了。聂政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之后,独自一人走了。几天后,他手提宝剑来到了韩国。
这时,韩王正和其他诸侯国君在东孟约会,他的叔父韩傀等人也都在。聂政不顾一切地闯进去,走上台阶重刺韩傀。韩傀惊慌失措,一把抱住了韩王,聂政照直刺去,一同结果了他们两人的性命。左右卫士一齐冲上来刺杀聂政,聂政沉着应战,一连砍杀几十个士兵。接着,他用宝剑刺破自己的膛,挖出眼珠,剖腹掏出肠子,倒地而死。韩国人把他的尸体扔到大街上,以千金悬赏能认出他的人。很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来认领。聂政的姐姐闻讯后,毅然赶到韩国认尸,她看着血肉模糊的尸体,痛哭失声,说:“弟弟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不连累我,如果我贪生怕死而埋没了弟弟的侠义英名,我是绝对不忍心的!”说完,抱着聂政的尸体大哭,并对众人说:“这是我的弟弟,帜县市井里的聂政!”说完,拔剑自刎在弟弟尸体旁。以恩信结于人,那人亦会以恩信报于你。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忠义
操练之法既行,是有兵而有将矣。第将非忠义,何以为立功建绩之本,而使三军感动兴起乎?虽忠肝义胆,天植其性,臣子应当自尽,原非为鼓舞人心计。而军心之向背趋舍,事业之成亏兴废,实由此焉!此衷一定,断不回移。有时勋业光天壤,于素志固惬,即身与时屯,心随力尽,亦足洒此一腔热血,稍报君恩。倘图身念重,徇国心轻,受人之任,孤人之托,即万年以下,犹令人唾骂矣!
将德(1)
【本篇主旨】
本篇简文残缺较多。内容主要是讨论将帅应具备的德行,如爱护士兵、不轻敌、赏罚及时等。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2),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3),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4),不劫于敌(5),慎终若始(6),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7),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8),不维其人,不何……外辰(9),此将军之德也。
【注释】
(1)将德:篇题为后人根据内容参考其他篇题所加。主要论述将帅应该具备的品德。
(2)狡:年少而美好。
(3)用之若土芥:将帅要舍得使用士兵。土芥,土块草芥,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
(4)不轻寡:不因敌人数量少而轻视它。
(5)不劫于敌:不为强大的敌人所威胁。
(6)慎终若始: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7)君令不入军门:君主的命令不进入军队营门,意为君主不干涉军务。
(8)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赏赐立即兑现,惩罚立刻进行。不逾日,不超过当天。不还面,不转脸,意思是快速。
(9)不维其人,不何外辰:赏罚不论当事人和自己的亲疏贵贱,不屈服于外来权势的压力。何,读为“阿”,阿谀屈服。辰:借为“震”,权威,压力。
【译文】
……把士兵看作刚出生的孩子,爱护他们像爱护可爱的儿童,尊重他们像尊重严师,使用时应当像使用土块一样毫不顾惜……
……将帅的明智。不因为敌人人数少而轻敌,不因为敌人强大而受威胁,自始至终谨慎对待……
……不受君主驾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将帅应该始终坚持的原则。
……交战双方主将不会并存,军队也不会并存……是将军的恩惠。奖惩及时,不论亲属贵贱,不屈服于外来压力,这就是将帅应有的品德。
【故事论述】
强调“庙算”和“谋攻”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战略思想,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就是精于庙算的高手。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义军推翻后,项羽由于最有实力兵力,达40万,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撕毁与刘邦谁先入关谁为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却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用以防止刘邦东进。当时,项羽分封了18个诸侯国。连他自己在内,当时的中国被分成了19个小国。
项羽和刘邦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二人也都是胸怀大志之人,都希望天下听命于自己。项羽做了天下的霸主自然意气风发。刘邦也自然对封自己为汉王心有不甘,只是鉴于实力不及项羽,无奈地暂时听命于项羽罢了。
但是刘邦并没有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刘邦在进入汉中的路上,被萧何追回并极力推荐用以争取天下的人才韩信为大将军。拜将之后,刘邦就向韩信问取天下的计策:“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提到将军您,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策教导我?”韩信敬谢不敢,并反问刘邦:“大王您要东向争取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正是他。”
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考虑一下,您在勇敢、强悍、仁慈、实力等方面,比得上项王吗?”刘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说:“我哪一方面也不如他。”韩信听后,又一次拜贺说:“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做过事,我就说说项王的为人情况吧。项王发怒大喊,千人皆服,那是勇猛到了极点,却不能任用贤能的部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他对人恭敬慈爱,说话体贴,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亲自端药喂饭,至于有人立功而应当封爵,即使官印在他手里都严重磨损了,他还强忍不封,不肯将印授予人,这是所谓的妇人之仁。现在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臣服了诸侯,不在关中建立都城,而建都于他自己的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王背弃了与楚义帝的誓约,而将自己亲信的人封王,因此诸侯们对此都深感不公正。
各路诸侯见项王放逐义帝,并将他安置在江南,各路诸侯也纷纷效仿,驱逐他们原来的君主而自立为王。项王所到之处,什么残忍的事都做得出来,天下百姓对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跟从,他们只不过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实力罢了。项羽在名义上虽称霸天下,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说项王的强盛容易变得脆弱。现在大王您确实能反其道而实行如下的措施: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个人不可以被您诛杀?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哪一个人不服从您?况且关中的那三个封王本是秦朝的降将,他们带领关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们手里的子弟是不可胜数,他们又欺骗部下从而投降了诸侯军,在新安,项王不信任秦人,遂坑杀了20多万投降的秦朝子弟,惟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个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对这三人怨恨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恨之入骨。项王以强大的威势封这三人为关中王,关中的秦人是没有人喜爱他们的。大王您进入武关后,秋毫不犯,废除秦朝的严刑酷令,并与秦人约定法律。虽只有那简单的三章,但关中的秦人没有不希望大王您来关中为王的。您入关之前,义帝与您及诸侯誓约: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王。大王您第一个入关,您应当被封为关中王,这一点关中的民众是都知道的。后来的结果却是,大王您失职不能为王关中,而去汉中为王,关中的秦民对此没有不痛心疾首的。现在大王您举起义旗挥师东下,关中地区仅仅发布一个檄文就能轻易取下。”
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与韩信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邦自此以后按照韩信的计划,部署各个将领向东进发,逐步歼灭了项羽的军队,拉开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
韩信与刘邦的这一席话,周密地分析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劣长短,以及天下形势,对他们的得失胜负做了准确的判断,并做出了东进直取关中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个卓越的庙算,体现了多算胜少算的预先筹谋。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假定它只是一个梦想也没关系,因为梦想是达成愿望前的一个出发点。如此伟大的理想若想得到实现,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计划与方案,它必须一步步地来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将让
《易》曰“劳谦”,谓有功而能谦也。推有功而不居其功,故天下莫与争功,有能而不居其能,故天下莫与争能。盖功盖天下,不过了人臣职分,何必炫耀以施劳?况亟欲自鸣,反开谗者萋菲之门,岂保身之长策哉!故有归功于庙算,有委重于天威。有畅言群帅效力,而自视缺然;有方念士卒用命,而疮痍可悯;有引辜于平贼之晚,而俯首请诛;有负咎于糜费劳人,而功不赎罪。侧身修行抑损,似无所容;推功让能避誉,若将染已。遑言摧锋攘地之劳,发纵指示之妙,昂然作功臣之色,而冀分茅土之荣耶?
将败(1)
【本篇主旨】
本篇列举了将帅品质上的种种缺点,这些缺点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内容比较简短,仅列举了二十种缺点(或失败因素),没有展开论述。
【原文】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2)。二曰骄。三曰贪于位(3)。四曰贪于财。[五曰]。六曰轻(4)。七曰迟(5)。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6)。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注释】
(1)将败:将帅品质上的各种缺点。
(2)不能而自能:本来不能而自以为能。
(3)位:地位,官职。
(4)轻:轻率。
(5)迟:迟疑。
(6)贼:残暴。
【译文】
将帅在素质上的缺陷:一是本来没有能力却自以为是。二是骄傲。三是贪图官爵地位。四是贪财。六是轻率。七是迟疑。八是缺乏勇气。九是有勇无谋。十是不讲信用。十一……十四是缺少决断。十五是行动缓慢。十六是懈怠。十七是……十八是残暴。十九是自私。二十是自乱阵脚。将帅的缺陷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故事论述】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遣张仪到楚国以割地为诱饵,骗取楚怀王的信任,借以达到拆散齐楚联盟的目的。张仪来到楚国,在楚怀王面前巧言令色,油腔滑调地乱说一通,怀王目光短浅,不知他包藏着什么祸心。大夫屈原冷眼旁观,很快就识破了张仪的险恶用心,退朝之后,屈原劝楚怀王不要上张仪的当,说:“秦国以小利诱骗我们,妄图破坏我们与六国合纵,大王切不可让秦国的阴谋得逞!”但是怀玉不昕忠告,反而对屈原产生不满。一直到楚齐绝交,秦国丧失信义,怀王才如梦方醒,出兵讨伐秦国,结果连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莫及,重新起用主张整顿朝纲、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的爱国诗人屈原,派他去齐国协商,打算重修两国的盟约。
这个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惠王害怕齐楚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为表示愿意退还失地,与楚国修好,再次派张仪到楚国,假意进行拉拢。张仪先以重金贿赂贪官上官大夫靳尚,又以珠宝拉拢怀王的宠妃郑秀。优柔寡断的楚怀王又改变了主意,不再听屈原的劝告。
公元前304年秦楚结盟,第二年,齐、韩、魏三国联兵伐楚。此时,屈原已被贬放逐,四处流浪。但他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始终如一。在流浪中,他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怀着满腔悲愤,创作了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后的又一旷世绝笔:《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个字。诗中表达了他对腐朽权利的愤慨,对故国的眷恋和对美政救国理想的追求。
几年之后,秦楚之间战争连续不断,楚兵屡遭失败。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要楚怀王相会武关,重返朝廷的屈原再次劝谏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楚怀王仍旧不听,结果被秦国劫持至咸阳,三年后死于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