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说:通常利用地形的原则是,以高而向阳的地形为“表”,低洼幽暗的地形是“里”。笔直的通达的大路为“纲”,两旁高中间低的道路是“纪”。掌握了道路的分布情况,布阵作战就不会困惑迷乱。笔直的大路对作战有利,两旁高中间低的道路对作战有些不利。凡是作战的地区,日照条件很重要,但对风向的变化也不可忽视。横渡江河,面向高山,处在江河下游,驻扎在极不利的地势上,面向树林,这五种情况都对作战不利,都有可能因此战败。东西走向的山对作战有利。南北走向的山对作战不利。向东流的水是有利于作战的河流。向北流的水是不利于作战的河流。不流动的水也是不利于作战的。五种作战地形优劣的比较是:高山胜过大土山,大土山胜过小土山,小土山胜过起伏连绵的土丘,连绵的土丘又胜过有树木的平地。对作战有利的五种植物的优劣比较是:篱笆似的丛树最好,其次是带刺的草木,再其次是小乔木和长在山坡上的茅草,最差的是长在低洼地带的莎草。五种土壤的优劣比较是:青土比黄土好,黄土比黑土好,黑土比红土好,红土比白土好,白土又比青土好。五种不利于作战的地形是:山涧、大河、沼泽地、盐碱地。五种极端不利的地形是:四边有高山中间低洼像天井那样的地形、深山狭谷中烟雾朦胧容易迷失方向的地形,草木茂密行动困难的地形、沟坑交错难以通过的地形、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地形。这五种地形极为不利,军队不可在此驻扎停留,春天不要驻扎在低处,秋天不要驻扎在高处。驻军布阵都不要正面或右侧正对山陵。要围绕高地的上部布阵,而不要围绕其下部布阵。
【故事论述】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吴、蜀、魏三国还在相互争战。
这一年的2月,蜀国刘备率领40万大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准备攻打吴国。蜀军从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后长达700里。这种布阵方法让当时还很年轻的陆逊一看,就知道刘备是个军事白痴,但这阵势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间则是灯火通明,样子还挺吓人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如此大张声势来进击吴国呢?
原来在公元219年,吴国和蜀国在荆州打了一仗,这一仗,蜀国不仅丢失了重镇荆州,而且损失了一员大将--刘备的好兄弟关羽,从而使刘备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了产。这可让年老气盛的刘备动了肝火。于是,借口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魏国的曹操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机消灭蜀、吴两国。正因为这样,蜀国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而要和吴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魏国。可是刘备根本不听大家的建议。
其实,吴国对蜀国的进军早有准备。吴国的孙权一方面与魏国交好,以防止两面受敌,同时派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进驻今天的巫山、林归,加强西线的防御。为了争取主动,孙权还写信给蜀国,要求言归于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两败俱伤。但刘备决心已定,一心想打败吴国,坚决不同意和好。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马去阻止刘备的进军。
刘备出兵没几天,很快攻占了吴国土地二三百公里。他继续进军,随行的官员黄权劝阻他说:“吴国人打仗向来是很勇猛的,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水军现在是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是要退兵可就难了。而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你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谁知这时的刘备已是鬼迷心窍,一意孤行,哪里还肯听别人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自己亲自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在荆州之战中初露头角,受到了孙权的重用。但这时的陆逊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无论兵力、士气和占有的地形他都不如刘备。如果要和蜀军硬拼,吴军肯定是要吃亏的,陆逊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计策,攻击刘备的蜀军。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八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宜昌西北。
面对蜀军的步步进逼,吴军将士心急如焚,人人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尽快大战一场。他们看到陆逊不仅不进而且总是后退都很不满,认为陆逊是胆小鬼,不敢打仗。但是,陆逊仍然十分镇静,他对大家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进攻,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了险要地方,我们一下子很难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丢了人马,就要影响大局。现在我们还是养精蓄锐,等待形势变化。”
对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的军事指挥官,刘备更没有把他放在眼中。但是,陆逊总是坚守不战,使刘备很着急,于是,他采取激将法,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可陆逊就是不理。
刘备见骂阵不起作用,就企图用诱敌出战的办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吴军阵前平地上扎营,向吴军挑战,自己亲率精兵8000埋伏在山谷里,等待着把吴军引诱出来,再来个两面夹击,陆逊还是没有上他的当。
这个时候,吴国的将士们更加不服,有人当面指责陆逊贻误战机。陆逊为了稳定军心,他向将士们解释说:“刘备想用激将法,引我出击。而我坚守不出,其实是在反用激将法,结果蜀军必疲惫不堪,这样刘备会更加着急,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从2月一直到6月,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蜀军士兵个个开始叫苦不迭,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决定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后再大举进攻。看看刘备扎营的这个地方,丛草密林是兵家躲都来不及的地方,他竟特意跑里面避暑去了。
陆逊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反击的时候到了。他召集将士,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都很惊讶,认为这时不是进攻蜀军的时机。陆逊对大家解释说:“刘备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他的军队开始集结在我们境内的时候,士气很旺盛,这时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半年之久,兵士们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这正是我们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为了稳妥起见,陆逊先做了试探性的进攻,并想出了击破蜀军的办法。
当天夜晚,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捆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
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而风声越来越大。
到了深夜三更时分,吴国四员大将率几万士兵冲向蜀军营房,一声军号,点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时间蜀军的营寨和两边树木顿时烧成一片。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各自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顺着火光往远处望去,蜀军700里营寨接连起火。在一片烟火之中,蜀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刘备在数名将领护卫下,拼命冲杀,这才逃了出去。
天色微明,惊魂未定的刘备眼望着四周烟火中仍被追赶的蜀军和江中的尸体不禁放声大哭。就这样刘备的40多个营寨和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让他给送上了天。刘备后来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这次失败,又羞又愧,简直无地自容,无名的怨恨化作双泪横流,在一声长叹之中,终于病倒了。第二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兵法中强调不怒而师,诸葛亮虽帮刘备建立了功业,但刘备终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哭来了自己的一世江山,却毁掉了诸葛亮一生的心血。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度险
凡大山、大水、坎坷、狭隘、险阻、林木、沮泽之处,俱险也。敌人薄我,正惟此地。我欲渡之,其术安在?不得嚣行,必以次序。先为不可胜以待之而已,次选精锐,索其有伏与否,伺敌之隙,预涉其所,相地结营,坚立壁垒,度涉备御,然后大众徐徐整列,以次而济。敌虽善袭,我之家计业已先立,待重临之,彼计自诎。设奇制敌,又属后图;而严兵防后,倍宜留心。万一敌人狡谲,知我前军备则后必无虞,潜师间道,俟我半渡,从后反击,无有不克。此为将者所宜防也。而既渡之后,即须防遏,勿使敌兵阻塞,断其粮道,截我辎重,绝我归路。此尤为长虑而却顾者。
势备(1)
【本篇主旨】
本篇以宝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论述作战指挥上阵、势、权、变四项原则的重要性,其中“势”又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原文】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7)服(8)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剑无锋(9),虽孟贲[之勇]不敢(10)。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无锋无后……券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之有锋者,选阵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注释】
(1)势备:势,力量。备,准备。意为具备有利的态势。
(2)陷:借为“含”。距,雄鸡爪后面突出来像脚趾的部分。含齿戴角,前爪后距意赤指有牙、角、爪、距的禽兽。
(3)天兵:指自然赋予动物的武器,如齿、角、爪、距等。无天兵者:指人。
(4)作:创造,发明。
(5)象:象征,比喻。
(6)羿: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君主,相传他善于射箭。
(7)旦暮:早晚。
(8)服:佩带。
(9)锋:指剑端可刺人处。
(10)虽孟贲之勇不敢:依据下文,此句当为“虽孟贲之勇不敢将而进”。孟贲:古代著名的勇士,卫国人。
首铤:剑的把柄。
巧士:有技巧的人,此处指精于击技的人。
信:陈列。
走:败走。
券:疑为“倦”。
膺:胸部。
道:由。意谓不知从何而来。
权:此字上应有“为”字。
卢:当为“颅”。
权者:下脱“也”字。
送:致。
彻:通达。
察:考察,研究,通晓。
猛:大。
【译文】
孙膑说:有牙、角、爪、距的禽兽,高兴了便聚合在一起,发怒时就互相争斗,这是天性,是禁止不了的。人类没有天生的武器,就要自己制造兵器来自卫,这是圣人要做的事情。黄帝创造了剑,可用它象征布阵。后羿制造了弓弩,可用它象征兵势。夏禹制造了车船,可用它象征灵活多变。商汤和周武王制造了长柄兵器,可用它象征权衡利害。以上阵、势、变、权都为军事所用。
为什么说宝剑好比布阵呢?宝剑人们早晚佩带在身上,但不一定使用它。所以说,列好阵并不一定交战。这就是以佩剑象征布阵的道理。剑若是没有锐利的锋,那么即使有孟贲那样的勇力也不敢带着它去格斗。兵阵若是没有前锋,又没有孟贲之勇,而敢率队去进攻,那是不明军法到了极点。剑若是没有把柄,即使精于击技的人也不能去进击。布阵没有后备部队,又不是精于击技的人却敢率队去进攻,那也是不懂得用兵的常识。所以布阵要有前锋和后备,互相依靠阵势稳固,敌人就必定会被击败而逃走。布阵若没有前锋和后备……
为什么用弓弩比喻兵势呢?箭从肩、胸之间发射出去,却可以在百步之外杀伤敌人,而敌人还不知道箭是从什么地方射来的。所以说,弓和弩就好比是兵势。为什么说舟车象征军队灵活多变呢?为什么可以用长柄兵器比喻作战的主动权呢?长柄武器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下左右自由挥舞搏击……可以击中敌人头部或肩部。所以说,长柄武器好比是作战指挥的主动权。这四样(阵、势、变、权)……从近处瞄准,击中远方。掌握军权的人,白天多用旗,夜间多用鼓,用来指挥作战。这四件事都是作战时兵法的运用,现在人们虽然都还在用,但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用兵的要领有四:一阵,二势,三变,四权。通晓了这四条原则,就能打败强大的敌人,俘虏敌军的猛将。
【故事论述】
在朱元璋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他的很多抉择都是艰难和睿智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一点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朱元璋认定再纠缠在郭子兴、彭大、赵君用等几个红巾军大帅的矛盾里,不但毫无前途,而且早晚会成为牺牲品,于是,他就寻找独立发展的机会。这时正好定远张家堡的驴牌寨有3000兵马,孤立无援,想来投靠,又有些犹豫。机会难得,可是没有合适的人前往说降,朱元璋就自告奋勇,领了十几个人上路了。
刚走到边界,忽然间,见驴牌寨营中摆列出军阵。几个步卒十分恐慌,打算掉头逃跑,朱元璋一声喝住,说道:“彼众我寡,你们能跑到哪里去?他们只要放马过来,哪个也逃不掉。你们不要怕,都随我前去,各听命令,见机行事。”这样才使几个人镇静下来。这时营中走出两个将领问话。朱元璋高坐马上,命人回说是从濠州来,要与他们主帅议事!两个将领返回去,一会儿,出来请他们进寨。朱元璋对寨主说:“郭元帅听说将军粮饷艰难,别人想趁火打劫,特派我来相告:‘能相从则一起到濠州同聚,不然,请暂时移兵躲避一下,免得遭人暗算。’”
朱元璋一席话说得很有策略,既有警告又有关心,打动了寨主的心,他决定准备一下前往濠州。朱元璋回到濠州三天后,有人报告说,那寨主反悔了正向别处转移。朱元璋急率300步骑赶了过去,对寨主说:“郭元帅派我带来300人马助你一臂之力。”寨主将信将疑,防备愈发严密。朱元璋见此情状,知道已非言语所能打动,便决定以计袭取。他让一个兵士向寨主报告说,寨中有人杀伤了朱总管的人,朱总管请寨主去验看现场。待寨主赶到,朱元璋的兵一下将他围住。朱元璋再次要他立即下定决心。寨主见大势已去,也就只好顺水推舟。驴牌寨营盘被一把火烧成废垒。经过改编,这3000兵马就隶属于朱元璋的麾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丞相率百万大军包围了郭子兴义军驻守的滁州城。此时,守城官兵仅数千人,形势十分危急。元军仗着人多势众,派使者进城招降郭子兴。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先接来书,后见来使。”郭子兴见到劝降书后,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劝主帅不必担心,可用示威之法退敌。郭子兴道:“现在我们城内如此空虚,拿什么来示威?”朱元璋说:“大帅见到来使后要保持镇定。”随即朱元璋令士卒手持钢刀,排列在帅府门外两旁。来使被传进见,见到郭军威风凛凛,先失了几分傲气。但仍劝不要以几千人对抗百万军。两旁将士听到来使之言,纷纷拔出剑来,要斩来使,来使吓得心惊胆战。这时朱元璋道:“双方交战,不斩来使,马上把他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