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900000106

第106章 清朝篇(16)

慈禧不仅在紫禁城内挥霍无度,在陵寝的修建上也耗尽民脂民膏。慈禧与慈安的陵寝分别建在遵化的菩陀峪与普祥峪,均称为定东陵。两座陵寝在光绪五年(1879年)已经完工,各用去将近300万两白银的巨资,已经相当可观了。两年后慈安暴亡,葬入普祥峪的陵寝。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为了体现自己独尊的地位,下令把菩陀峪定东陵的方城、明楼、三殿(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全部拆掉重建,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如果不是慈禧大限已到,陵寝的工程还会持续下去)。重新建成的三殿,所用木料都是最名贵的黄花梨,殿内的彩绘用的是贴金,墙壁是扫金。地面的雕砖上也都用扫金装饰。重修后的慈禧陵寝,不仅在清东陵中是最豪华的,即使把建在易县的清西陵以及建在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加在一起,在骄奢淫逸方面也没有一座能达到慈禧陵寝的水平。况且,慈禧下令重修陵寝是在1895年,正是甲午战争期间。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把资金用于增加或改进军事装备,而用于大肆重修陵寝,即使把富国强兵天天挂在嘴边上,又能如何呢!至于慈禧墓中的随葬物品虽然反映了她生前的意愿,但毕竟是后人给操办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子李营舟写的《爱月轩笔记》以及清代档案中都对随葬的珠宝玉器进行了记载。《爱月轩笔记》对随葬物品还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档案中的记载仅仅是器物的名称;尽管在随葬物品的名称以及数量的记载上,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葬品数量之多、价格之昂贵的确令人惊诧不已。国势已经衰落到这一步,清王朝的决策人还不思奋起,又怎能减缓向下坠落的加速度?当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对慈禧陵寝中的珍宝公开劫掠的案件发生后,《爱月轩笔记》的作者就说过“慈禧的葬物若均追回,足以富国……”慈禧的执迷不悟已经铸成大错,而她的后人也一个赛一个地顽固不化,清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公元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他鉴于“倭势日强,必将深入”,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本军队强渡鸭绿江后,辽沈危急,张之洞再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事。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李“责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以阻止日军进犯,并表示拟拨枪支弹药支援山东守军。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他曾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保卫烟台。当张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与日之说,于2月28日致电朝廷,历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必以军舰保卫台湾;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对英有大益,必肯保台。3月29日,张之洞致电唐景崧,一方面鼓励御倭;一方面建议起用百战之将刘永福。同时致电刘永福,建议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济,建立奇功”。《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废约办法“唯有乞援强国一策”。5月20日,清廷谕令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唐景崧令陆续内渡”。张之洞认为“此时为台之计,只有凭台民为战守,早遣无用客勇,以免耗饷,禁运银钱内渡,以充军实”。24日,张之洞从唐景崧来电中得悉“日内台民即立为民主国”之事。27日上奏,张之洞认为台湾“现自改为民主之国,以后筹械等事,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5日,张之洞仍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士勇民众坚守台北府,并鼓励唐“自率大支亲兵,获饷械,择便利驻扎,或战、或攻、或守,相机因应,务取活便,方能得势。”可是唐景崧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厦门。最后只剩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戊戌变法时期,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1895年秋京师强学会成立时,捐金五千为助;未几上海强学分会成立,被推为会长,并派旧属汪康年助办《时务报》;同时对湖南南学会和《湘学新报》亦颇表赞助。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张之洞即表明与维新派的分歧,登报声明自除会长之名;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徐仁铸等。1898年4月,张之洞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是年夏,八国联军进逼京津,清政府对外宣战,张之洞乃于地方拥兵自重,并在英国策动下,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8月间,在汉口通过英国领事,张之洞破获设于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捕杀唐才常等人;随后又在鄂、湘、皖镇压了由维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联络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张之洞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张之洞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张之洞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张之洞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严复

严复(1854年~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留学英国,回国后长期在北洋水师任职。严复是最早比较系统地把欧洲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知识介绍到中国来的启蒙思想家,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倡导启蒙教育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产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担忧,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提倡西学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庭、尉亭,号容庵。他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

家庭背景

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组织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因年老无子,便过继袁世凯为嗣。年方七岁的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七年(1868年)冬,袁保庆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袁世凯随往,侨寓扬州,复移南京。袁保庆在江苏受委办理督标营务处,后又任江南盐巡道,与驻守浦口的淮军将领吴长庆过往甚密。由于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吴长庆之父吴廷香于庐江,吴廷香派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救。袁保庆主张救援,袁保恒则认为兵分则弱,力主不救。为此拖延日久,庐江被太平军攻陷,吴廷香被杀。从此,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十二年(1873年),袁保庆因霍乱死于南京,吴长庆渡江视敛,抚棺痛哭,与刘铭传一起帮助料理后事。见到袁世凯时,对他十分器重。袁世凯扶柩回项城后,对他的教育责任转到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京做官的叔叔对他的影响,较之生父和嗣父更大。十三年(1874年)春,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回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名师教导。在内阁中书任上的袁保龄认为袁世凯天资不高,浮动异常,对他的督导尤为严厉。

乡试落第

同类推荐
  • 维多利亚女王传

    维多利亚女王传

    本书记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反映了女王的精神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但可以看到一位被称为“欧洲的祖母”、有血有肉的女王。她尽忠职守。颇具治国之才;她忠于丈夫,对子女要求严格,堪称一代女性楷模。她开创了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成就了前无古人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转向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充分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本书用最唯美、最诗意的文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还原她一生的起起落落与悲欢离合,讲述她几段情缘的始终,以及在感情路上,她如何巧妙维护、理性取舍。愿她的智慧能开启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在孤独中坚强,在爱的路上不离不弃。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本书讲述了NBA名将迈克尔·乔丹的故事,描绘了“飞人”从高中的崛起、大学时的全美最佳球员、梦之队征服世界、两次三连冠成就霸业、最终退役走下神坛的故事。乔丹的命运是最完美的命运。在大学时期,他得到了名帅迪恩·史密斯的指点,奠定了他扎实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视角;乔丹从一支弱队进入NBA,正因为当时的公牛积弱已久,才能给乔丹最大的空间去释放他的个人能力,奠定他的自信和位置;在该需要进一步的人生导师指引的时候,乔丹得到了菲尔·杰克逊;在该需要一个杰出副手的时候,乔丹得到了斯科蒂·皮蓬;在该需要成为一个领袖的时候,乔丹改变了打法,皈依三角进攻。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又来

    又来

    在一次不算意外的意外来临的时候。张明失去了生命,随后获得了新生,回到了那个青春年少的时代。
  •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疼不要了!”她泛红了脸庞,向男人恳求。男人的汗水落在她的胸前,声音邪魅。“哪里疼?”“叶锦城,你……混蛋啊!”她咬牙骂到——她以为他爱的是她,后来才知道,他爱的不过是她的血。他以为自己爱的是她的血,后来才明白,他爱的,不过是她。
  • 庄靖先生遗集

    庄靖先生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冷书生讲故事

    冷书生讲故事

    我在一次古镇闲逛时发现一家奇怪的茶室,没有服务员,进门口有一个大茶壶和钱箱,进来的人只收五块钱茶钱,自己取了杯子自己倒茶就可以随意落座,茶室中央的台子上有一个自称是冷书生的人在说书,不过他手边没有折扇,也没有镇木,却在脸上带了个哭脸面具,他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好一些面具,这些面具有哭的,有笑的,有惊恐的,各式各样,不过都能让人一眼看出面具的情绪,非常大的传神。我好奇的坐下来边喝茶边听,才发现他说书的内容几乎没有耳闻,更像是在讲故事。
  • 小孩子小孩子

    小孩子小孩子

    这是作者大大第一次写作,写的不好不要建议~这里是作者大大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小说里用真名)...(好吧,有一些是作者脑洞开大添加的==)什么?!韩国七日游!遇见韩国欧巴!认识了万千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世上如此幸(狗)运(血)的事让自己碰到!!?........................突然的转变,是谁让自己变成这样?.......被流言蜚语打击,到底是什么事情?!..........................车祸?!真相到底是什么!是谁在背后作怪?又是谁的指示?......................哇咔咔,中二妹的校园时光开始了~
  • 因为喜欢所以才爱

    因为喜欢所以才爱

    有些总裁,有些青春校园,还有些微魔幻,一定要看呢
  • 逆战星域

    逆战星域

    苦苦挣扎着的世界,曾经的文明早已经烟消云散,一个生活在新世界的孤儿捡到曾经文明社会科技结晶虚拟游戏主端芯片。
  • TFBOYS之宿命

    TFBOYS之宿命

    曾经,他是她生命里的光。14年的夏季,虎牙少年,成了她一生的执念!20年,她义无反顾,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那一年,相遇、交集,名为感情的萌芽悄悄萌发!“王俊凯,我爱你!”他沉默。这一刻,做了整十年的梦,彻底破碎!23年【娱乐头条:TFBOYS十年演唱会在即】【娱乐头条:TFBOYS的十年之约】【娱乐头条:昔日校园女神沐雨晴强势回归】沐——雨晴?呵,两年了,终于,回来了吗?……“王俊凯,是你当初没有给我回应,现在这样,做给谁看?”“是,我欠你一句‘我也爱你’,沐雨晴,我们,重新开始?”
  • 呆小九

    呆小九

    传言,魔界公主青冥狠辣绝情,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皇!可谁人又知,那冰冷的面具下又是怎样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她,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女。他,是万神敬仰的大神。当无心人碰上冷情帝,又会怎样?
  • 笙歌相彼:与你携手青春

    笙歌相彼:与你携手青春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友情可以天长地久,一点小吵小闹不算什么。也许这是我们的故事,不长却也不短。有时想想,其实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无论光阴流转还是季节更迭,我们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