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唐代诗仙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虽遗憾不已,但来到西干山麓,见山清水碧,风景宜人,陶醉不已,赞叹不止,即兴留下诗一首:“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枿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纪念李白,将太平桥之下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每当皓月当空,河水如银,塔影桥身,风轻水吟,碧波搅碎月色,那真是一种极致之美。
此楼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现已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3济宁太白楼
济宁太白楼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李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的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江油县城北中坝镇李白故里。1962年李白逝世1200周年时筹建,1981年建成。该馆为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典园林式馆榭,1982年10月正式开馆。
该馆藏品有元、明、清李白著述版本80部、700册。明清以及近代、当代书画珍品2738件。宋、明、清碑碣16座,其中一级品3件。《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刻于宋淳化五年(994),碑高294米,宽1米,厚024米,文25行,每行54字。《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刻于宋熙宁元年(1068),碑高21米,宽097米,厚022米,碑文30行。另有北宋前刻制的石牛一座。还有清姜宸英书《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册页。其他近代和现代有关李白的版本、图书资料3300册。
马鞍山李白纪念馆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风景名胜区内。建于1959年。李白生前极爱采石矶山水,多有登临,写有《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牛渚矶》、《横江词六首》、《临路歌》等诗作。据传李白是在采石江上泛舟赏月,酒醉落水而死。死后即有李白墓(衣冠冢)。北宋时建李白祠,明正统五年(1440)建太白楼、清风亭,现在的太白楼系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将太白楼旁一组清代建筑群改建为李白纪念馆陈列室,纪念馆包括太白楼、李白祠、清风亭、太白堂、同风阁、骑鲸轩、仙侣斋、松云居、叠翠楼、吟香馆等展厅和碑廊、沉香园等景点,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纪念馆珍藏明清以来国内外各种版本李白集40多套,其中善本集7套,藏有明代以来各种书画作品700多幅,历代文物数百件,并设有李白研究资料室。李白祠陈列高22米的李白楠木雕像一尊。
白鹿洞白鹿洞
白鹿洞位于九江庐山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宝殿和僧舍,相传为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内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素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
邺侯书院
邺侯书院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燕国公张说称他为“奇童”,宰相张九龄呼之为“小友”。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叛唐,攻下长安,玄宗李隆基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的原因,得到信任。但他不想做官,“愿以客从”,参议国事。他常常陪着皇帝乘车出入,长安收复后,肃宗回到京城。但中书令崔圆、宦官李辅国专权,他们看到肃宗对李泌重视,就十分嫉妒。李泌怕自己受祸,遂托故请求退隐衡山。皇帝答应了,赐给他隐士衣服,并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岳除了好神仙道术外,还好读书。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他藏书之多。后来李辅国被诛,代宗立,李泌复出从政。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李泌死后,其子李繁在南岳的左侧修了个书院纪念他,叫做南岳书院。南宋时,又被迁到集贤峰下,改为邺侯书院。到了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1736~1796),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建立了一个义学,仍叫邺侯书院。现存书院为一排七间古雅庄重的花岗石结构的屋舍,书院门首有对联曰:“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名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江苏南京市江宁县东善镇西北,牛首山南麓。二陵相距50米。1950~1951年发掘,是中国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
南唐二陵钦陵,约建于934年,全长2148米,分前中后3个主室及10个侧室。前中室为砖砌,后室为石筑,均为仿木结构,在墓门上和壁面砌凿出柱、枋和斗栱,上有彩绘。后室顶部绘天象,地面刻凿象征地理的河川;进门处上方刻双龙戏珠,门两侧有披甲持剑武士石雕像。
顺陵全长219米,有前中后3个主室和8个侧室,均为砖筑。内部结构简单,无天象河川,也没有双龙戏珠和武士石刻。由于南唐建都于金陵(937~975年),又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还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南唐画院亦著称于世。但南唐的遗迹留存者很少,所以这两座地下宫殿的建筑、彩画、雕刻,以及出土的陶俑等遗物弥足珍贵。现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已将陵园修复开放,为南京市南郊的一处著名古迹点。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包括男女陶俑、陶制神怪及陶瓷器残片等。其中的哀册残片,为判定墓主及陵名提供了依据。
李纲墓
李纲为南宋爱国名将,墓位于闽侯县中房云湖里村大嘉山南麓,距福州市区30公里。该墓分为墓道、墓庭、墓坟三部分。墓为砖石结构,高约3米多,围长20米,圆顶隆起,三面围有短墙,入口有砌门坊,额题“古社稷臣”。背面上方镌刻“恩荣”二字。坟正面嵌着一块青石碣,题为“故忠定公后宋开国丞相李公墓”。前面另一块石碑,上书“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门坊与另一块石碑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福建巡抚张师诚重修陵墓时所立。墓后围有砖砌的护坡。墓埕三层,阶座井然,外向宽广。墓道在前方左边,离墓园百余步,曲径而入,旁列石翁仲文武各有一个,还有石虎、石马、石羊、望柱、旗杆石各两个,颇为壮观。
李火德祠
李火德祠位于龙岩市上杭县稔田镇。初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供奉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800年来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李火德祠自然成为福建和东南亚李氏宗亲的大本营。祠堂是座古典式的庙堂,坐北朝南,三进四直的砖木结构建筑至今仍为罕见。整个祠堂呈“回”字形,前方后圆,前低后高。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的大门是用灰青条石板砌成的碑坊式门楼。另外四孔,分设东西二边。大门碑坊楼上,有一块长方形石棉絮,刻着清道光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完祠内的11对大圆石柱,都是用木船从福建长汀运来的。宗祠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130间。宗祠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蜒而过,风景秀丽。
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与易安旧居坐落于漱玉泉畔,始建于1959年,1999年进行较大规模扩修建,现今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典型的宋代建筑。歇山飞檐绮丽多姿,悬山抱厦丰富多变,曲廊凹凸有致,院落花木扶疏,飞亭叠瀑,展室内涵风格各异,从图、文、像、书、画等不同层面展示了一代词人的伟大成就与丰富的一生。李清照纪念馆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纪念堂(馆)。李清照纪念堂前院门楼是一座飞檐圆顶的四柱抱厦,双脊比翼,颜额挂有牌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