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李姓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早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唐代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代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姓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回族李姓
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赐姓。如唐代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士及第的李颜升,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代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赐予回族的李姓,不仅唐代有,明代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宣德二年(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此外,有个别的李姓则是改姓。如明代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姓“李”了。(参见《闽书·方外志》)
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尼亚咱改姓为李,这也是回族李姓的又一支。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李姓也有属皇帝赐姓的,如唐代进士李彦升、唐末词人李珣及其胞妹前蜀国主昭仪李舜弦;原名哈只一回回人氏,明初宣宗宣德一二年(1427)赐姓李,名诚。时任通事,授锦衣卫指挥使(《明宣宗实录》卷33)。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时任云南副将,永乐二年调迁常德,“下车数载,落业府东关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为李象贵系。李象贵,祖先隶籍江南,世居风阳府凤阳县之奔步街。明永乐年间,李象贵征剿有功,官迁常德卫,落业常德府东关等等。
苗族李姓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苗族之李姓,最初也是从苗名中转化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苗语水牯牛之意。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这就是“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
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苗族中的李姓,一些就是这样产生的。
今黔西威宁地区的七大苗姓中,就有李姓。这些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经与李姓的原义无关。苗族李姓还来自汉苗通婚及子女的老师为其改汉姓。
壮族李姓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统计约有13378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姓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姓人。
瑶族李姓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李姓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瑶族原有十二姓居于第五位。瑶族李姓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有关瑶族十二姓的传说,据《过山榜》所载,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分赐十二姓:盘、沈、鲍、黄、咛、邓、周、赵、胡、唐、雷、冯。其中五男姓李,名应瑞,封本司仆射郎官、紫金大夫,食邑1000户。在随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后,先与其他七姓瑶人为避官祸,会合在上五堡京子村居住,至嘉靖十三年(1534),又与其他七姓瑶人,到江华龙山开垦落业,李姓总管江华龙山七里岭一段,为山主。其子孙有李锡韩、李锡进,号名李目郎、李九郎。其后世系不详。著名的瑶族李氏,有清代广东八徘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清代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等人。
畲族李姓
福建畲族李氏始祖原为西突厥沙陀部落首领,名叫朱邪赤心。唐时,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为李姓,号李国昌,世袭为晋王。其儿子李克用,孙李存勗五代时逮有后唐王朝,是为庄宗,南唐李升、后主李煜皆其后。南唐王朝覆灭后,其裔孙李保朱举六男,其三子李火德携子,于宋初逃难入闽,居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和丰朗两村,为入闽始祖。其十一世孙李君达,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由稔田迁徙泉州安溪县湖头。
元至正13年(1353年)为避倭寇侵扰,其十六世孙李廷玉,自湖头迁徙至福州汤岭,畲族同胞相救,后纳为女婿,妻名蓝色艳。
元至正23年(1363年),李廷玉由福州汤岭迁霞邑四都雁落洋,其裔与畲胞雷、蓝、钟结为姻亲,从畲俗、操畲语。
明正德八年(1513年),李廷玉六世孙莅鼎始祖万十三郎由雁落洋迁居福鼎白岩村,生儿六人,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礼房派衍店下巽城樟岚、后壁垄、沿州祠堂基、前岐下坑、安仁管基、三娘坑。乐房派衍桐山深垄、管阳乾头、刘山。射房派衍浙江泰顺玉塔、昌基及霞浦龙门殿等地。御房派衍叠石茭阳、王海、店下鹧鸪岩。数房派衍平阳大麻洋牛角湾、浙江苍南水头状元里、五亩田头、鼎邑佳阳乡的大路、横坑、前岐镇的桥亭乌溪、熊岭岭头。
《华姓氏谱·李姓卷》开宗明义指出:“李姓为当今中华第一大姓。追溯其渊源,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李姓得姓之始,二是李姓名门望族的世系之源。”所谓郡望,即是郡中的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