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恒基兆业地产公司的总市值达106.93亿港元,恒基兆业发展公司的总市值达40.85亿港元;此外,李兆基又透过恒基兆业地产持有29.7%(总市值为107.61亿港元)的中华煤气股权,并持有32.6%(总市值为9.33亿港元)的香港小轮的股权。以上四家公司的总市值近265亿港元,而他本人则拥有恒基兆业60%的股权,以此推算其个人财富应位于香港华商中前列。2004年新财富华商100富人榜中,李兆基家族名列第4位。
此外李先生还十分关注慈善事业,在2008年5·12地震中他踊跃为赈灾捐款,先通过香港恒基集团捐出1000万元,再由私人基金捐出1亿元。除了一系列公司头衔外,他还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香港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及推选委员会委员,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荣誉会长,世界顺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并荣获顺德市荣誉市民,佛山市荣誉市民,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创下了令世人瞩目的永恒基业,这与他的处世态度和经营策略息息相关。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即“做小生意要勤奋,做大生意要计算精确”。李兆基在教育儿子时经常说道:“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是失败之源;放纵自己,轻挑浮躁,早晚会闯祸;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
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出生),英文名Tsung Dao Lee,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此成为最早的诺贝尔华人获奖者。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他能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这对于实行种族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抗战,中学肄业。1943年李政道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从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课。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
1946年李政道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他开始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1956年,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中最为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被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转而研究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由于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李政道成为许多国家的特邀院士,如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62)、意大利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1982)、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梵蒂冈Pontifical科学院院士(2003)。他还获得13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除诺贝尔物理学奖外,李政道还陆续荣获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伽利略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和平科学奖、教皇保罗奖章、日本旭日重光章等。其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物理的挑战》等。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和夫人便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便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积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并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设立CUSPEA,同时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并设立私人教育基金等等。这些建议或想法最终均得以实现。李政道先生还先后成为国内15所一流大学的荣誉教授,并担任一些物理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职。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他还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相结合。
李準
李準(1928年出生),河南洛阳人,上代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蒙古族。中国著名小说家、电影编剧。
1934年,李準6岁时,到离家半里路的麻屯小学读书,取学名李准。跟随祖父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启蒙书籍以及《史记》、《古文观止》、《乐府诗选》、《唐诗合解》、《古文辞类纂》等一类史书和文学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12岁小学毕业,考入洛阳县常袋镇达德中学。但终因家境困难,读完初中一年级便辍学。
1943年春李準到洛阳盐栈当学徒,利用工余时间,阅读屠格涅夫、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作品。随后,参加镇上的业余剧团,既接触了中国传统戏剧和曲艺,又熟悉了城乡底层社会的各色人物。他曾告诉友人:“我没进过高等学校,社会生活就是我的大学。”期间,李準除编写戏曲剧本外,还在洛阳的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岳飞之死的历史小说《金牌》和散文《中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说是李准最早的文学活动。
1948年洛阳解放后不久,曾任银行职员,又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师,同时开始写作。1953年11月20日,李凖得处女作、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发表于《河南日报》,小说因为尖锐地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课题,引起了热烈反响。后又陆续发表《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陈桥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说,深刻描绘了50年代初期处于剧烈变革中的农村的社会风貌。1954年,参加文化部电影局举办的电影剧本讲习班,开始从事电影创作。
1954年8月举家到荥阳县落户当农民。1955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陆续写出了《农忙五月天》、《野姑娘》、《芦花放白的时候》、《信》、《两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59年他担任电影《老兵新传》的编剧,该片被评为国庆十周年优秀影片,荣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塑造了一个勇于向私有观念和习惯势力挑战的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被认为是李准的代表作。小说由李準本人改编成电影《李双双》上映后,好评如潮,并于196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李双双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又发表短篇小说《两匹瘦马》,引起广泛好评。
至20世纪60年代,他共完成了近50篇小说,10多个电影剧本,以及诸多散文、特写。1969年下放农村劳动,到河南西华县屈庄落户,在那里生活4年,1973年回郑州。1977年发表电影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等获百花奖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79至198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瓜棚风月》、《飞来的生命》、《王结实》等。
他的作品认真描绘社会现实,语言朴素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电影编剧,除《李双双》、《老兵新传》外,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和电影小说《壮歌行》等作品多次获奖,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主要位置。总体来说,他的小说和电影剧作具有洗练鲜明、平易流畅、浑厚朴实的艺术格调。
李準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李国文
李国文(1930年出生),籍贯江苏省盐城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