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对洨河及其两岸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之后,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方案。不仅出色完成了建桥任务,而且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按照我国古代传统建桥的方法,如果是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个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有利于修建。但这样也造成了桥墩增多,不利于航行和泄洪。而且桥墩长时间在水中受冲击侵蚀,非常容易坍塌。而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采用的是单孔长跨度的大石拱,河心并没有立桥墩。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空前的创举。在桥拱的形式上,李春也采用了平拱,而不是一般常用的半圆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石拱高度,同时,桥面坡度也比较平缓,便于车马行人来往,而且还可以节省材料,减轻桥身自重,使桥身坚固。
为了能保证雨季洪水暴发、河水猛涨时水量及时泄洪,李春打破了以往都把桥拱的肩部砌实的传统,他在大拱的两肩上分别设置了两个小拱。这样,既增加了泄洪能力,也减轻了桥身所承受的压力,同时节省了石料约180立方米,桥的重量减轻了约500吨,整座石桥也更加美观。这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还是世界敞肩拱桥的先驱。
1400多年以来,赵州桥经历住了风霜雪雨的侵蚀和8级以上强烈的地震的袭击,至今仍能完好地屹立在河上,继续为人类造福。而世界上没有一座古桥能像赵州桥那样坚固持久。这座被全世界公认、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石桥,对世界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991年9月4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经过在世界各地多方面的考证和筛选,确定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赵州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被命名为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送和安置了以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铜牌。这是继苏伊士运河、埃菲尔铁塔等世界重大土木工程安置铜牌之后的第十二块铜牌。
李轨
李轨(?~619年),字处则,武威姑臧(今甘肃)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割据于甘肃河西地带,后兵败于唐朝。李轨豪放不羁,为人机警,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穷,被乡里称道。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一些隋朝官员和地主豪绅也纷纷见风使舵,纠集力量,蠢蠢欲动。此时的李轨也召集本郡知名人士曹珍、梁硕、安修仁等共商起义大计,大家共推李轨为首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轨率兵攻入内苑城,随后便自立于凉州,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618年),李轨去王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金城薛举见李轨自立,遣兵来攻,李轨派兵阻击,全歼薛举之兵于昌松(今古浪县),并乘胜追击,先后攻克了张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罕(今临夏市)等地,从此河西五郡尽归大凉政权。
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大计,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遣使前来与李轨结好,并称李轨为“从弟”。李轨也派其弟李懋入朝进贡谢恩,李渊封其弟为大将军,遣还凉州,以示信任。随后,李渊又遣使持节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唐使到达凉州时,李轨早已称帝。为争取时间,李轨听从左仆射曹珍意见行缓兵之计,效法古代向上国称臣而不取消帝号的做法,在上书李渊的书中称自己为“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以此婉拒大唐封号。李渊对此大发雷霆,将李轨信使拘押,并令吐谷浑即刻出兵进攻大凉。正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李轨却听信谗言,鸩杀吏部尚书梁硕,致使众叛亲离;又听信巫婆妄语,大量征税修筑玉女台,铺张浪费极为严重;祸不单行,此时凉州又逢灾荒,饿殍遍野,而李轨非但不以民为本,却轻信隋朝降官之言,封仓停赈,致使朝野内外,怨声载道。
大凉开国功臣安修仁之弟安兴贵,其时正仕于唐。兄弟二人之间情深意切,书信往来不断。故安兴贵对李轨政权的内部情况,可谓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因此他便主动请缨,愿出使凉州说降李轨,并制定了劝降不成便就地擒拿的策略。李渊准。安兴贵到凉州后,李轨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拜他为左右卫大将军,并问其保全凉州之策。安兴贵乘机劝说李轨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以归附唐朝。李轨怒而拒之。安兴贵见说降不成,就与安修仁密谋以武力解决。安氏兄弟在凉州颇具威望,他们发动少数民族兵马包围了凉州城。李轨被迫率兵出战,大败而归,正在城头观望,只见安兴贵大声喊道:“大唐使我来擒李轨,不从者诛三族!”李轨一看大势已去,便携妻带子登上玉女台欲自尽,安修仁见状,箭步冲上玉女台,擒获李轨,装入囚车,送往长安。武德二年五月,李轨被斩于长安。
李轨从起兵到被杀,前后不足三年,其胜也速,其败也如破竹。非但国不能保,且招杀身之祸,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光短浅,才能平庸,既不能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又枉杀忠良,置民涂炭于不顾。因此才如昙花一现,瞬间泯灭于无形。
李渊
李渊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静宁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唐朝的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
李渊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为北周时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朝的唐公,死后谥号“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七岁即袭爵为唐国公。少年时期的李渊风流倜傥,宽厚仁义,有着很高的威望。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来又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负责督运粮草。战争发动,民不堪苦,怨声载道。杨玄感趁机起兵反隋。李渊急忙将此事奏闻隋炀帝,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继续在此留守。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识了一批英雄豪杰。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隋朝的军事重镇,兵源充沛,饷粮丰厚,军粮可供十年之用。李渊在太原倾财赈施、广纳贤才、交结英俊、发展势力。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兴土木,建东都、修长城、开运河、筑驰道,弄得民不聊生,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武力反隋。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而李渊深知隋炀帝昏庸无道,如今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五月起事。
李渊起兵后,一面派人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而此时,瓦岗军正在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无暇顾及。李渊便乘隙夺取了关中。十一月占领长安。李渊入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天子,就是后来的隋恭帝,并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以杨侑名义进封自己为大丞相、唐王,统揽大权。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于同年5月废掉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建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唐朝建立后,李渊父子利用十年时间,消灭了各派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了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订了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以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李渊称帝后,却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统治集团内部也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李渊太原起兵时的佐臣。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相交甚密,曾私送宫女给李渊,又常与李渊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李渊称帝后,认为裴寂功劳最大,授其高官厚禄,引为亲信。原晋阳令刘文静,和李世民一起策动起兵,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刘文才略功勋都胜过裴寂,但位居其下,意甚不平。一次,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信其言,杀死刘文静。李渊的宠信佞臣、赏罚不明,加深了臣子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李渊因为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曾经亲自为李世民送行,许诺若得胜归来,便立他为太子。然而,在李世民归来之后,李渊听信了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此事也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李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却只因是次子的身份,无法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也深知李世民是自己储君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