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崇拜李树
李姓的起源与“木子”密切相关。因为有人将“木子”解释为野生李树所结的果实——李子,所以,李姓人爱李树,崇拜李树,甚至把李树视为神树,引植于家宅园中。据说李唐王朝的皇宫御花园内,就植有许多李树,唐代大诗人李白家里也建有桃李园。
唐明皇创梨园
唐玄宗李隆基,因死后谥号为“明”,故亦称唐明皇。他重视文学,爱好歌舞,曾专门开辟两个地方,作为教习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名曰“梨园”。一个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光化门北禁苑中,有广场,兼可拔河、打球;一个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其中分设男女二部。当时,宫廷乐舞有两大类,一为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一为立部伎,在堂下表演,舞者60至1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用鼓和锣等伴奏。唐明皇曾选坐部伎子弟300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后来,人们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都源出于此。
唐朝禁食鲤鱼
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据说李唐王朝曾为此而下令禁止烹食鲤鱼。
李涉诗能避盗
唐代诗人李涉,文宗朝做过太常博士。他的诗语言通俗,在民间有不少读者。传说有一次他夜过九江皖口时遇“盗”,“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替他回答是“李博士”。“盗首”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欣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其诗云:“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盗首”看罢大喜,不仅没抢劫他的财物,还厚赠拜别。
司马迁赞李广
西汉名将李广,是一个谦恭谨慎、不善言词的人,虽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不但没有封侯,最后还受处分被迫自杀。所以,当人们闻听他的死讯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悲痛欲绝。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
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用以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皖南徽墨酥
皖南徽墨酥,看起来像书房好墨,尝一口甜醇香酥,为当地传统特产。要问这酥的来历,得听一段有些惊险的故事。
唐朝末年,中原战乱连年,河北有位叫廷王圭的制墨高手,漂泊到了江南。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对笔墨之类很是讲究,他把廷王圭请来,安排在徽州造墨。不久,北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北方,又跨过长江,灭了南唐,李煜被北迁到宋朝都城汴京。谁知这位“降王”痴心依旧,看到书房缺墨了,习惯地派人来徽州取墨。“王府总管”是宋朝派的,知道“降王交通外地、私取贡物”的分量,就布下罗网,准备获得“物证”。
徽州的廷王圭这时也非常为难,墨坊里驻有宋朝的督贡官,私取贡物,罪犯天条,叫来人空手而回又对不起老主人。思忖之际,对面新开的糕团店传来了诱人香味,过去一看,那新捣的“黑麻馅”同墨坊里的“墨料”一模一样,心中有了底。他取来“墨模”,借了麻馅,印了批“墨锭”交来人带走。后来,李煜果然逃过了这一劫,而徽墨酥的香味,也飘扬在汴京了。
现在,走皖南、游徽州的人,仍能尝到黑芝麻、百花蜜调制的脱壳“徽墨酥”,听到这流传已久的故事。
李白与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鉴,并好行侠。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永王失败而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安陆翰林鸡
“翰林鸡”,是楚北安陆市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职之意。其制作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整理成原鸡形。另以蛋黄糕雕刻“翰林鸡”三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磨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制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春到安陆。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并将自己的孙女嫁给李白。
“涢水波于酒,碧山俏作诗”。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关于李白活动的不少珍贵遗迹。经安陆研究太白办公室考证,诗人当年的饮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这在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由此流露出诗人功名即在眼前,兴高采烈,志得意满,而痛饮白酒,笑尝烹鸡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职。
传说“翰林鸡”一菜,就是友人为钦佩诗人才华而精心制作的佐酒佳肴之一。因诗人李白向喜食烹鸡,故后人便呼之为“翰林鸡”,缘出于此。
父子相讽
李长沙相公的儿子李兆先一向沉迷于声乐妓院,而不思进取。李长沙在兆先的书桌上写了四句话规劝他:
今日柳巷,明日花街;科场近了,秀才秀才。
兆先回家后见了,“嘿嘿”一笑,立即拿笔续写四句:
今日骤雨,明日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
——明·姚旅《露书》
舍命陪君子
李西涯(李东阳号)先生在翰林院供职时,有一天,被邀去陪一位知府饮酒。因饮酒过多,以致酩酊大醉。酒醒后,西涯醉眼矇胧地对知府说:“晚生今日舍命陪君子了。”知府笑慰道:
“学生(旧时对人的一种谦词,不一定具有师生关系)我也不是什么君子,老先生您可不要轻生哟。”
一目十行的李邕
唐李邕二十岁时,去见中书令李峤。自称读书不多,希望能见到皇家藏书。李峤说:“宫中图书多达万卷,短时间内怎么可能看完?”李邕一再请求,于是李峤同意让他在皇家图书部门代理值班。不久,李邕要求辞别,说已全部看完藏书。李峤大吃一惊,惊怪之下,拿出几种冷僻的图书来考问,李邕都讲得头头是道。李峤惊叹地说:“你真是一目十行啊,将来一定能成为名家!”
恩合死前酬的李夔
唐代李夔任桂管观察使,月夜闻邻人吟诗之声,洪亮畅达。第二天过门寻访,才知是戎昱,立即请他当幕府从事。后来,戎在酒席上,调戏李的侍婢,李测知戎的心意,便把她送给戎。戎既感激又惭愧,写了一首戏,中有“恩合死前酬”之句。
李东阳改诗
李东阳铭文狮钮图章1对明代李东阳的门生要回乡探亲并且养病,李召集众门生为他饯行,大家赋诗赠别。其中汪俊才思最敏捷,首先写好,中有一联云:“千年芝草供灵药,五色流泉洗道机。”众人传阅玩味,均认为写得极好,便把诗稿呈给李。李却将后句抹去,要汪修改,众人不解,汪想了好久,也没改成。众人就问李:“我们觉得这两句诗绝佳,不知老师为什么感到不好?”李说:“探亲与养病是两件事,现在两句诗都说养病,没提及探亲,这就显得偏狭单调,而且有重复之嫌。”众人请李改写,李提笔即书:“五色宫袍当舞衣。”众人这才叹服。
且停亭
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出了个著名戏剧家,姓李名渔。传说李渔年轻时,因村前路人不绝,严寒酷暑,难免旅途劳苦,便有人倡议募捐,在此处建了一座凉亭,以供行人歇脚。亭成之后,需要命名。乡长很想借此扬名,而李渔已相当有名气,乡民们都希望由他来取名。乡长预先想好一个亭名,然后去找李渔,企图击败李渔,以显示自己的才气。
乡长见到李渔后,定下规则,要求两人各取一名,以先成者为胜。乡长刚刚说明来意,李渔就应声答道:“且停亭。”乡长误以为李渔迟钝,就洋洋得意地说:“你还要停停,我可已经想好了。”立即伸出食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了三个字,问道:“你看如何?”李渔慢条斯理地说:“我不是讲过了嘛?且停亭。”乡长越发得意了,大叫:“你输了!你可是八斗之才呀。”李渔大笑道:“我早就说过了,此亭名叫‘且停亭’!”说罢,又念出一副对联来: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李耳(老子)老子身兼数“神”
老子即李耳,是道家的鼻祖,后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传言他升天为神。据说他曾用“八卦炉”炼出仙丹,在诸神仙中的“级别”也比较高,因此,人世间许多与火有关的行当,都尊奉“太上老君”为神,对他顶礼膜拜,希望他能消灾灭祸,带来福音。譬如,烧窑的人既要掌握火候,又得“太岁头上动土”,于是,观火候时需要精通炼丹技术的太上老君指点,挖土时怕触怒“太岁”,也得靠太上老君保佑。其他如打铁、铸造等业,也都大体如此。就这样,老子便成了一些行业共同敬奉的“神”。
李贺锦囊佳制
有个成语叫“锦囊佳制”,其中“锦囊”指用锦做成的袋子,“佳制”指美好的制作品,这里特指写得好的诗文。这个成语就出自中唐诗人李贺之手。据李商隐为李贺所作“小传”说,李贺经常骑一头驴(《新唐书》作“骑弱马”),带着一个小家奴,背一古破锦囊,早晨外出,边行边构思诗句,遇有所得,立即写下来投入袋中,晚上回到家里,便积累了许多诗句,晚饭后,在灯下将这些诗句写成诗篇。他母亲见他这样呕心沥血地从事创作,心痛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果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苦心经营,却使得他的诗歌色彩缤纷,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一些诗人发生过影响。
李煜因词丧命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不仅善书画,通音律,而且还是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语言优美纯净,工于白描手法,尤善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精于词,却以填词误国,又因词而丧命,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975年,当北宋军队攻至南唐都城金陵时,他还在那里低吟“樱花落尽春归去……”难怪他会乖乖地当了俘虏。他由皇帝变为囚徒后,受到各种凌辱,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生活,但仍不忘填词。其中有一首《虞美人》是这样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思念故国的词,深刻而又形象地刻画出李煜悲恨相接的心理活动,成为经久传唱不衰的名篇,也正因为吐露了失国的万般愁恨而招致杀身之祸。相传宋太宗赵光义看到此词后,认为李煜复辟之心不死,于是便用毒酒害死了李煜。
易安佳句故事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一生曾创作出许多名篇佳句。其《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一作似)黄花瘦”三句,千古传诵不衰,并且还有一段故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著名文人,当时在外地做官。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丈夫,以表离别之苦、思念之情,结尾就是上面所说这三句。赵明诚见到词后,在叹赏之余,务欲胜之,于是杜门谢客,废食忘寝三日夜,接连写了五十首词,然后将李清照的词混杂其中,请好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玩味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诚只好自愧不如。
李章换鱼
一天,李章去邻居家赴宴。这家主人一向悭吝,菜肴上齐后,主人面前的那条鱼,比众客人的大许多。李章从旁边看得很清楚,便请教主人道:“我常常看见人们写‘苏’(繁体字为“蘇”)字,其中的‘鱼’字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不知道为什么?请您解释一下。”
主人摇头晃脑地解释道:“古人作字,不拘一体,没有定规,往往因书写方便而移动位置。”
李章不等主人说完,便伸手把主人面前的大鱼拿起来,在众人眼前一晃,说:“李章我谨遵主人之命,今天这左边的大鱼,也该因便移到右边了。”满座之人为之喷饭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