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节过后,感冒一直不好,拖泥带水持续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我开始了这本微型小说集的写作和整理。
首先从我以前发表的微型小说中发掘,从旧报纸旧杂志上找出了一大堆,除了一部分选入另一本微型小说集《西窗》(出版时更名为《一棵树的四季》,由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外,我又选了《家养动物》、《麻团》、《签名本》、《乒坛高手》、《古力军》、《老关父子》、《虫沙》、《刁老师》八篇;其次是五十多篇新的创作。
我对这批新写的作品,大都比较喜欢,可以说是我微型小说中的较好的一批。
对于微型小说,我必须给予更多的敬意,一方面,我的文学起步,得益于这一文体;另一方面,微型小说短小的篇章更是一种挑战;还有就是文体的“暧昧”——如此说来,并非是对微型小说的不屑。我一直觉得,微型小说具有多面性,可以写成散文,像汪曾祺的一些作品,也可以写成小品文,更可以写成故事,甚至写成杂文——这正是微型小说的优势之一。
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有的朋友认为,微型小说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从文本层面上缺失了优越性,艺术上更是鲜有突破,有越来越低俗化的倾向。这不是微型小说本身的问题,是作家们对这一文体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同时,也与媒体的引导有些关系——微型小说只适合报纸副刊。其实这是错误的。我对朋友的话没有做出回应,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我的写作,基本出于职业的习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和迷恋。
在经历过这本小书的创作之后,我对微型小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另一本微型小说集《一棵树的四季》的后记中,已略有涉及,特别是通过阅读前苏联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他的《敖德萨的故事》和《红色骑兵军》两本超短篇小说集,让我觉得这一文体还有无限可能的空间,还有可探索的可能性。事实上,我这次新创作中的部分作品,在空间感、扩展量和审美趣味上,是受了他不少影响的。
2010年4月10日于连云港
补记:这本小书编好以后,由于多种原因,迟迟没有印行,在重新校对的时候,又更换了不少篇。被换下的作品,并不是作品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作品“误打误撞”入选了另一本集子《一路上》。这样一来,这本集中的五十九篇作品,除了前边提到的八篇,其余都是最新的创作了。
2012年7月22日新浦河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