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一直是青年朋友爱读的书籍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书籍略有修改,不过总体来说始终是围绕这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来叙说。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也是很多人很喜爱的角色,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排在水泊梁山第十三位好汉。他的事迹比如、三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削发为僧、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二龙山落草为寇、以及最后投奔水泊梁山后征方腊,而我以鲁智深的执念为标题也是对原著中最后对他的描写进行评论。
原著中写他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扶危济困、嫉恶如仇,这也是对鲁智深性格贯穿始终的。不过他的执念原文描写我是这样一个看法,原文描写: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最后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曾嘱付他的四句四句偈言,逢夏而擒,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最后生擒方腊;不过在电视剧里描写是说武松单臂擒方腊,这当然是和原著有出入的。最后说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当得知圆寂就是死亡的时候,他生性豁达的他立刻要求道人烧汤沐浴更衣。随后打坐圆寂,这更本不符合鲁智深的性格。鲁智深虽然被智真长老点播,但与他个人这种对佛家清规戒律不削一顾的态度,最后怎么可能无故选择死亡。而且原著对这么重要角色描写竟然这样含糊其词,首先就不符合鲁智深性格。我看就算他最后一句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我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圆寂是对世俗世界的圆寂,在正真佛家里涅槃重生。而他最后写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过去虽然做了和尚,但那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的,所以不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最后所写这也更加表明自己已经抛开过去种种,今日我就放弃自我立地成佛。这当然和之前他的执念中,对报效朝廷就极力排斥有直接关系。这当然也包括武松等人,但鲁智深毕竟是接受过佛法、受过自己师父的点化,最后才决定留下来潜心修习佛法。所以我说原著中对他的死描写胡含糊其词。而最后那几句诗我完全可以认为那是交给大哥宋江的书信,不与他们进京受封,绝不是像遗书类的东西。至于他最后的死亡我是这样认为的,方腊虽然被擒,但毕竟杭州曾经是方腊苦心经营的地方,而且方腊的残存势力盘根错节,大战之后一时还未能完全清除,他们当中很有可能便隐匿于六和寺中。从方腊十分宠幸的国师邓元觉是僧人来看,和尚在方腊国中的地位不低,忠心追随方腊的僧人应该不在少数。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之人,一定被方腊余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不过碍于官兵的强势镇压和鲁智深高强的本领,一直不敢明目张胆的轻举妄动。可当他们听得鲁智深圆寂之言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鲁智深的良机,也许便趁势在鲁智深的茶酒,或者淋浴的汤水中暗渗毒药,不留痕迹地将鲁智深谋害于无形之中。呵呵当然这也是我随口一说没有真凭实据,但我还是觉得鲁智深内心本质中不会轻易选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