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丧葬礼俗是指人这一辈子最后一项通过礼仪,走完人生最后的一道形式,同时也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俗称送终。也是在古时候被称作为凶礼之一。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而我中华自古殡葬方式主要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这些个丧葬礼仪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由土葬转变为火葬,而且一些仪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过去主要在城市中流行的一些丧葬仪式,也随着城乡交流和农村火葬的推行,也在乡村中开始流行,比如送花圈,以及设置存放骨灰的纪念堂等。不过各种葬礼皆有不同的风俗与之相伴。就拿我们汉人来说,如果土葬就有报丧、停灵、招魂、吊唁、入殓、出殡、最后安葬等等次序井然的步骤,今天我就把我所了解的传统丧葬礼俗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丧葬的第一步我称之为初丧,在老人家断气之前,晚辈中儿子、儿媳、女儿等都必须守护在病床的四周,以报答其养育之恩。在古代民间旧俗中,非常讲究寿终正寝。就算非正常死亡的老人,都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老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先为其沐浴更衣,随后将老人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全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这便是所谓的送终。而且人死后忌讳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过去了、走了、等等。不过现在新社会里,城市和农村丧葬初期还有有所差距的。而停放亡者的灵床称之为尸床,通常设置在逝者居住的堂屋明间。而灵床两侧儿女们要昼夜守尸体,一般为男左女右按长幼次序排座,这也和现在存放至殡仪馆有所不同。而在大殓时,即把亡者装殓入棺。通常在死后三天内入殓成服,而入殓前,亡者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陆续为逝者净面。随后称之为成服,儿女穿戴孝衣孝帽,俗称戴孝。在古时候孝服有五中类型,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统称为五服,这些在唐代时期就开始流行。不过现在穿戴孝服这种习俗虽然一直经久不衰,但其种类已经是大为减少。现在有些地方是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其中儿女的鞋为全白,孙子的鞋只在前边用白布,或者以黑纱代孝服,儿女全黑,孙子辈则在黑纱上加红布条。随后报丧,一般为家中孝子报知亲朋好友,不过一般都以儿子或侄子担任报丧者。亲友临至后,首先给报丧对象磕个头,然后报告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等,报毕后,立刻返回守灵。报丧后要设置里柜,俗例丧主一律不过问丧事,主要靠里柜掌握。里柜、本族长者出面,邀请德高望重而又有治丧经验的老人参加。不过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建立了由干部和群主代表组成的治丧委员会,还有些地方建立红白理事会,他们理事改变了里柜的包办一切,不过只是偏重于指导性。大殓之后开始吊孝,亲朋好友往往结伴而来,其中平辈鞠躬,晚辈则跪拜四叩首。一直从大殓到出殡,子女等亲属都需日夜守候在灵柩旁尽孝,这也叫守灵。最后出殡,俗称发丧,这也是丧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古时候出殡要请阴阳先生开殃榜,定下出殡日期。而出殡仪式一般由专门的礼生来主持,排列送葬队形,确定抬棺人选等。在出殡日晨间,鼓乐相奏,孝子则要捧牌位在公案前跪谢点主官。点主官通常由当地有功名的文官担任,待点主官在牌位的主字用朱砂笔一点后交还于孝子由孝子捧回。随后孝子率家人跪于灵堂前,这时候礼生通常高喊举丧,便放声大哭。随后背棺者数人涌进灵堂,在礼生的指挥下将棺柩移出灵堂,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抬架上,抬棺者通常八至四十八人不等,大户之家者通常有六十四人之多。随后灵柩被抬至风水先生早已点好的墓穴,呵呵不过这通常是有钱人家才会这样。而准备下葬,棺入墓穴时,孝子率家人亲友再行跪拜大礼,鸣炮、奏乐后亡者入土为安。埋葬结束后,礼生还要领着孝子谢客。下葬之后还有圆坟、烧七,烧百天仪式等等,这也算是我所了解古代丧葬的全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汉族一律采用火葬。虽然节约土地,能够杜绝部分所谓疾病蔓延,但我看最后还不是拿着骨灰盒再次土葬,依然还是占着土地。而且许多偏远农村《非少数民族》也一样保持着土葬的传统。也许在城市里火葬早已经普及,但对于农村来说,土葬却是一种千年积淀下来的民风民俗。如果要去寻求它的意义,我看就算是一种信仰,也算是中国民俗文化在农村的一种根深蒂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