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前一一九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一六六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一二九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在我看来李广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读书时语文课本有过李广射虎的经典故事。酒醉后曾一箭射入石中,战场上骁勇善战。李广为人刚正不阿,战斗中常常身先士卒。唐朝诗人王昌龄曾经写过出塞高度赞扬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李广一身忠兴为国死而后已,匈奴胡虏闻飞将军之名无不闻风丧胆。对将士们的仁爱更远胜霍去病、李广利,但对于上级官僚却是极为自负,应该说这就是司马迁心中理想的有着真性情的人物。但据《史记》记载,性格方面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内非不中而不射,常常因为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而守城时曾亲自率领三百将士离开守军去追擒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做为一军之将领如此不顾大局,为追求自身英勇个人英雄主义顽固职守。而在治军方面李广更是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但实属无组织无纪律散漫了整个军队整体。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最终李广军事才能和自负的个人性格成就了他最后也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