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举,为东汉末年文学思想家,三字经里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每个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学过了。而最早出现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疏里。孔融让梨的故事,教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谦让、学会与人分享,而孔融许多事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思维的传承。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孔融成长后的故事应该会知道一些。书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就有一路诸侯为北海太守孔融。而历史上的孔融确实做过北海太守,太守是汉代地方长官,而三让徐州这一回里,陶谦也曾经向孔融求救,孔融也慷慨出兵。不少人喜爱的三国孙吴名将太史慈,历史上其实也曾经做过孔融的部将。毕竟和历史不完全一致。在《后汉书?孔融传》里记载了不少孔融的事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中,忠臣张俭受到奸党的迫害,逃亡到了孔融家中,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孔融做主收留了张俭。后来,张俭藏匿于孔融家的事情泄露,张俭逃走,奸党搜捕到孔融家,将孔融一家抓了起来。奸党不知究竟是谁做主收留张俭,结果兄弟二人争着承担罪责,孔融说:是我做的主,要杀就杀我!哥哥孔褒说:张俭认识我,他其实是来找我的。不关孔融事。杀我吧!孔融的母亲也站了出来:我是他们的母亲,家人犯事,应该追究长者。我应当受死!这便是历史上感人肺腑的《一门争死》。后来,还是孔融的哥哥孔褒被害。但孔融为兄争死的高贵品格也开始传开。张俭忠于国家惨遭陷害,孔融救他是忠于国家、而一门争死是孝义,历史上的孔融不仅是孝子,更是侠义之士。孔融虽然道德高尚,但也不乏狂放不羁的名士风流。他的名言“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就是这种名士范儿的生动体现。而这种任性放荡的名士做派,将孔融引向了死亡。一次曹操攻下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霸占了邺城原主人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于是对曹操说:很好啊。这就好比周武王灭了纣王,便把纣王的妃子妲己赐给周公。曹操愣了一下:您说的这个故事出自哪本古书?想不到孔融的回答是《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从现在你们的做法看,可以推断古人也是这么做的。曹操大怒:这不是讽刺我们父子吗?于是便记恨孔融。最后找了一个叫路粹的无耻文人,给孔融捏造了一大堆罪状,而最大的罪状竟然是不孝。而捏造的事实里说: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的结果而已等等。汉献帝听信谗言,于是下令杀了孔融。孔融被捕时,他的两个儿子仍然悠闲地下棋,别人问为啥不逃跑,这两个孩子说了句天才的话:哪有鸟巢毁了,巢里的鸟蛋还不破的道理?其实,这两个孩子心里早就做好了和父亲一起赴死的准备。这句话,既是对死亡的蔑视,也是对政治黑暗的绝望。孔融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文学史上的建安七子就有孔融。有趣的是,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的,正是孔融讽刺过的曹丕。曹丕对孔融的评价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这也应该算是对孔融十分中肯的评价。
三字经做为孩提经典启蒙读物,而现实中国某位知名赵姓学者却说《孔融让梨》是个失败的教育样本。尽然说:”让不让梨,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要搞成小朋友的强制规范,甚至以此来标榜道德高下,真没必要。”但依我看倒是这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窍不通,不要以你的道德观来影响其他人而哗众取宠。老师教导是对学生中华古典文明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了道德生命的成长和传承,看到了孔融的忠义仁孝,这是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