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
黄河清:黄河之水常年浑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古代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是因为有圣人出现。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
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中,贪婪的太守都看不到,只有南北朝时晋安太守虞愿(公元426—公元479年)公正廉明,越王石才出现。
《南史·循吏·虞愿传》:“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宋元嘉中为湘东王国常侍。及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出为晋安太守。。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虞)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郡守·清廉石见》:“虞愿,会稽人,为晋安太守。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之,清彻无所隐蔽。”
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
仁里:有仁厚风俗的乡里。“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
《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鱼注:里,动词,居住。处,chu,四声,居住。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互乡:交相为恶之乡。
《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鱼注: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与,赞许。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大意: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
曾子:曾参,春秋时人,孝子,孔子的学生之一,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他及其门人所作。曾参到了胜母里,认为里名不孝,就没有进去。
《后汉书·锺离意传》:“曾参回车於胜母之闾。”
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春秋时人,墨家的创始人,哲学家。他来到朝歌城,认为名字不好,就驾车返回,没有进城。(子鱼注:墨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做过宋国大夫。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的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节用,主要反映当时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利益。其学派人称墨家,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墨子本人以钜子的身份带着学生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其学说思想体现在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录的《墨子》一书中。)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阎;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故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
西汉·桓宽《盐铁论·晁错》:“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
西汉·邹阳《狱中上书》:“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击壤而歌:《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扞帝尧之世呴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纬·日出而作》载:“尧时有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畔:田界。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田川亩正。”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推:谦让。
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退让田界。畔,田界。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子鱼注:决平,裁决是非。虞、芮,皆国名。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朝邑县南。或说此虞、芮在周之西北,今陕西陇县一带,《汉书·地理志》记其地有吴山【“吴”、“虞”字通】、芮水。“狱”,诉讼。
大意:西伯暗自行善,诸侯都来请他裁决是非。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讼事不能裁决,故前往周。他们进入周的境界,看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民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
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
缩地之方:《神仙传》中说,费房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费房长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了他一根缩地鞭,想到哪里就用鞭子缩到眼前。
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子鱼注:费长房有神术,能把大地缩成一小块,千里之远的情景宛然如在眼前,放开就又恢复原状了。)
鞭石之法:《三齐略》中说,秦始皇欲渡东海观日出,有神人鞭石作桥,石头行动不迅速,神人用鞭子抽得石头流血。
唐·徐坚《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桥·鞭石》:“《齐地记》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旧说始皇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瘢,势似驰逐。”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日下》:“《三齐略》:‘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看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犹赤色。’”
(子鱼注: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山川·钟山》里还有一个关于秦始皇的故事:晋时,雨后有大钟从山峡流出,验其铭,乃秦时所造,故名钟山。钟山,在分宜。后有渔人,山下得一铎,摇之,声如霹雳,山岳动摇。渔人惧,沉之水。或曰:此秦始皇驱山铎也。
秦始皇的宝贝可真多呀,简直像机器猫。)
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
尧有九年之水患:尧帝之时,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九年未成。舜帝时,又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十三年后终于完成。
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汤有七年之旱灾: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自以为牺,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翦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以祭天。天将然,即降大雨。”(子鱼注:今本《淮南子》无此文,见《文选·思玄赋》注引。)
晋·干宝《搜神记·卷八·汤祷雨》:“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翦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雨·祷雨》载:“汤有七年之旱,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
(子鱼注:《古今图书集成》引《尸子》曰:“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当此时也,弦歌鼓舞者禁之。”《通鉴大纪》:“待于桑林之社,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岁则大熟,天下欢洽,岁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濩’。”为了求雨解旱,商汤“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果然成功,万民欢庆,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濩”。——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子鱼注:桑林,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古迹·桑林》:“在阳城。汤有七年之旱,祷雨于此,至今多桑。”)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本名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为卫鞅。后来被秦孝公封于商,号为商君,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后至魏国,认真研究过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商鞅虽有治国奇才,且见知于魏相公叔痤,但因年少位卑,未得当时的魏国君主惠王的重视。这时,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尽快强大起来,发布了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的求贤令。这对怀才不遇的商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西至秦国,因陈说以变法图强为主要内容的“强国之术”,取得了孝公的信任。在商鞅的劝说下,孝公于公元前359年计划进行变法,遭到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的反对。商鞅凭借其系统的革新理论和雄辩的口才,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三年之后,即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
(子鱼注:商鞅原名公孙鞅,黎东方先生在《细说秦汉》中介绍商鞅说:“公孙鞅,是卫国某一公子的后代。通常,公的儿子叫做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做公孙。公孙的儿子,倘有封地则以地名为氏或以祖父【公子某】的字为氏。倘若没有封地,就没有氏。以公孙二字作为自己的氏,在战国时代才有,那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氏。所谓公孙鞅,也不过是卫国若干个普普通通的公孙之一而已,血管之中有或多或少的贵族的血,就经济情况而论只是平民而已。不读书而经商,可以与商人平起平坐;倘若读书,便成为穷书生,不够资格与商人平起平坐,惟有到处流浪,找工作。”
商鞅变法的政策大体包括——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封疆,聚土为垄,以作为地块间的标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新法律,推行郡县制。
“为田开阡陌”是指重新规画土地,废除旧的阡陌【田界】,把原来的百步【六尺为步】为亩,改为二百四十步为亩,重新设置田界。)
阡陌:田间的小路,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子鱼注: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即是鼓励百姓把原来作为一千亩与一千亩的疆界的田埂子挖开,种粮食,以增加粮食生产。其实开阡陌与废井田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商鞅变法时候的秦国乃至其他诸侯国,其实井田制早已名存实亡,不存在了。)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风俗通》曰:‘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即黄河以东,刘熙《释名·释州国》云:“河东,在河水东也。”按,古代,河特指黄河。】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夏桀:桀是夏代的最后一个君主。据史书记载,他为政荒淫,百姓无法忍受,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最终被成汤灭掉。
伊洛竭而夏亡:指伊水、洛水。“伊水”,水名,在雒水南,发源于今河南卢氏县熊耳山闷顿岭,向东南流,折而东北经嵩县、伊川等县至偃师入于洛水。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在伊水、洛水流域。上天让伊水、洛水枯竭以警告夏桀。
《竹书纪年·五帝纪·帝癸》:“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子鱼注:河竭而商亡,商都城朝歌【故址在今河南淇县】,黄河从东北流过,此言黄河枯竭而商亡。)
洛水: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遗:失物。
道不拾遗:意思是即使路上有失物,也无人随便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
《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战国策·秦策》:“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子鱼注: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海不扬波: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太平无事。
《尚书大传》:“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逺,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徳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耉曰:“久矣,天之无别风淮雨(一作“烈风淫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於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於宗庙。周既衰,於是稍绝。”
《毛诗正义·小雅·蓼萧》:“《书传》称越常氏之译曰:‘吾受命,吾国黄老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意中国有圣人,远往朝之,是泽及四海之事。”
明·梅鼎祚《玉合记·枯海》:“吾闻太平之世,海不扬波,安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