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6500000001

第1章 造船之争(1)

沈葆桢觉得自己的心情有点怪。

今天本来应该是个喜悦的日子,他自己也很想努力地使自己喜悦起来。可不知为什么,心中却总是隐藏着一丝让人不易觉察的忐忑。

自从正式担任船政大臣以来,沈葆桢在福州船政局已经度过了两年光景。

他亲自见证了船政局从一片荒无人烟的海边空地,变成今天这座拥有2900名工匠、16座锻铁炉、6座再热炉、44座化铁炉等一系列设施完善的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这期间,他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这样的词汇不足以形容,或许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为妥当。

沈葆桢的固执和他的岳丈林则徐一样。他认为:制造西洋轮船在当今的中国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并始终秉持着“事成则万世享其利,事废则天下寒其心”的态度来对待他所做的一切。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它既意味着过去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经过全厂上下730个日夜的奋战,船政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今天终于要下水试航了。

如果试航成功,就会按照既定计划,继续赶制第二艘、第三艘……

如果失败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沈葆桢不用想都知道会发生什么——弹劾自己的奏折会像雪片一样,通过军机处飞向皇上的养心殿。

沈葆桢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于公而言,他真正担忧的是朝廷会因为试航失败,而对制造轮船彻底丧失信心。于私来说,船政局——这个左宗棠自办洋务以来的一大手笔,也会就此葬送在自己手中。

在这两年时间里,为了制造轮船,朝廷已经为船政局投入了不下400万两白银的巨额资本。因此,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今天都必须要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幼帅沈葆桢,字幼丹,故尊称为“幼帅”。以下凡涉及人物的字、号皆仿此例。时间快到了。”一个声音把正在沉思中的沈葆桢拽了出来。

沈葆桢抬头一看,原来是福建布政使周开锡——船政局的得力干将之一。

沈葆桢问道:“都准备好了?”

周开锡说:“一切就绪。”

“我们走。”言毕,二人一同出了船政衙门,向江边走去。

“万年清号”正停在那条400英尺的下水滑道上,像一名即将出征的战士威风凛凛,岿然不动。大清国的龙旗在船艏的旗杆上高高飘扬,猎猎作响。

码头上,挤满了来自船政局各个分厂的主管和工匠们。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福建水师的洋枪队也齐刷刷地一字排开,倍显威武之势。

一丈高的祭坛搭建在码头的中央位置,上面摆着用黄色锦缎覆盖的祭案。祭案上,香炉、供果一应俱全。闽浙总督文煜、福建补用道胡光墉、船政局的法国总监督日意格,还有当地的知府、按察使等一干官员分坐在祭坛的两旁。

沈葆桢快步上前与文煜等人拱手施礼,互道问候。随后,他走到日意格面前,谨慎地问道:“日意格先生,‘万年清’不会有问题吧?”

日意格微微欠了欠身体,用一种充满了法国式骄傲的口吻回答:“中丞大人,经过我们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还会出问题的话,那就是上帝在跟我们开玩笑。”

沈葆桢风趣地一笑:“如果真是那样,这个玩笑的成本未免也太大了。”

日意格听后,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

祭祀的吉时已到。

“于维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化之隆,利赖万世……”祭司语调高昂,抑扬顿挫地诵着祭文。

沈葆桢整肃朝服,同众官员一起焚香致祭,叩拜天神、江神、土神和船神。此时,天高云淡,风清日朗,往日里奔腾入海的江水也浪息潮平,波澜不兴。

“幼帅,吉时已到,请下令试航。”周开锡在一旁提醒道。

沈葆桢拿起令旗,双目平静地注视着亟待试水的“万年清号”。须臾,他举止儒雅,又不失力量地挥了一下令旗,大声喝道:“传我将令,‘万年清号’——下水——起航!”

“遵令!”周开锡躬身接过令旗和日意格快步离开。

日意格指挥工匠把船体两侧的撑桩拆除,并敲掉船头的支架。船头自然向下倾斜,船体也稳稳地进入滑道。岸边围观的人群骤然间停止了议论,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睁大了眼睛。

周开锡举起令旗,大喊一声:“斩断缆绳!”

缆绳一断,船体再次倏然下滑,犹如神助一般悠然前行。转瞬间,已离开岸边数十米。整个过程波澜不惊,自然而然。船上的水手们乘势抛出船锚,这个排水量1370吨的庞然大物便安如磐石一样,稳稳地停泊在了江中。

良久,岸上的众人这才回过了神,欢呼声顿时像潮水一般,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一时之间,鼓乐喧天,礼炮齐鸣,亲手制造“万年清号”的工匠们更是喜极而泣,欢呼雀跃。

沈葆桢望着眼前的情景,眼角也不禁闪烁着喜悦的泪花。各大报馆的记者蜂拥似的围了过来。沈葆桢则授意属下,让他们去采访文煜。文煜在记者的围堵、提问、拍照之下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忙得不亦乐乎。

此时的沈葆桢,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静一静。就在这时,胡光墉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晶亮的眸子里,闪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精明。他满面笑容地拱手说:“恭喜幼帅……马到功成,居功至伟啊!”

沈葆桢谦逊地说:“雪翁胡光墉,字雪岩,晚清著名徽商,近代商业史中的传奇人物。这话折煞我了。若论功,当首推皇上慎重周详,力图自强之圣意;二者,是左帅慧眼独具,洞彻‘师夷长技而制夷’之法;三者,则仰仗局中诸司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之力。”

胡光墉笑着说:“幼帅一席话,让光墉受益匪浅。幼帅的道德修养,更是深得林文忠指林则徐。公的衣钵真传呐!”

“说来惭愧……”沈葆桢摇摇头,“他老人家的学问、修养我是尚未寻得其门呐。”

胡光墉笑了笑:“您太过自谦了。”

“左帅近况如何?”沈葆桢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二人一同走下祭坛。

“两个字——缺钱。”胡光墉开门见山地说。

沈葆桢皱了皱眉:“筹措西征军饷难度之大,确非常人所能,要是不难,左帅也就不会全都托付给雪翁了。”

胡光墉苦笑了一下:“打仗打的就是钱!时间拖得越长,这个窟窿就越大。一星半点儿倒还好堵,可您知道现在这个窟窿有多大吗?”

沈葆桢摇了摇头。胡光墉看了一眼四周,拉着沈葆桢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随后悄悄地伸出了一个手指头。

沈葆桢望着胡光墉,谨慎地问:“100万两?”

胡光墉摇摇头。

沈葆桢面色一变:“难道是……1000万?”

胡光墉咬着嘴唇,点了点头:“您说,这么大的窟窿,我能有什么办法?就是把我这一身的骨头和肉都碾成了末也堵不上啊。”

沈葆桢听罢,身体不由一凛。他知道,如果一件事连胡光墉都说棘手的话,那这件事就一定真的很难办。

“不光是窟窿大,就算是有了钱也休想松口气。”胡光墉轻叹道,“咱大清各地银两的成色互有高下,平砝的规定又不一致。就拿上次江苏拨解到甘肃的那笔饷银来说,先要按‘库平’平:实银的重量标准。清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银两制度,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银两计量标准。从当时的法律上说全国通用的“平”应是清政府征收各项租税所用的“库平”,但实际上却又并非如此,除“库平”之外,还有多种“平”。,汇往上海时又要折算成‘漕平’,到了上海得改用‘规元’,从上海到甘肃又折回‘漕平’,甘肃收到银子后再折成‘库平’同江苏结账,然后再折成本地银两存进钱庄,再然后折成‘库平’同户部结账,整个兑换过程不下八九次之多,这能不耽误事吗?您说,是不是有了银子也麻烦?”

“唉,内忧外患,左帅也难呐!”沈葆桢长叹了一声,随即问道,“雪翁下一步做何打算?”

沈葆桢清楚,胡光墉绝不会只跟他诉诉苦,而没有了下文。

“朝廷肯定拿不出数目这么大的一笔开销,国内的钱庄、票号更没有这样的实力,剩下的就只有管洋人借钱这一条路可走。可您知道,向洋人借钱,一是利息太高,二是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要是没有抵押,休想拿到银子。”胡光墉长叹了一口气说,“可即便是如此,这1000万要全靠借洋债的话,我这心里也着实没有半分把握……”

二人正说着,身后蓦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沈葆桢回头一看,原来是周开锡。

胡光墉也看到了周开锡,二人相视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周开锡向沈葆桢呈上一封加盖了军机处火漆封印的信函,低声说:“皇上密谕。”

沈葆桢面色一凛,接过诏书,心中那种忐忑不安的情绪再次涌动起来。

兰州,陕甘总督衙署。

左宗棠背对着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幅挂在墙壁上的作战地形图。

自从他兵进陕西、甘肃以来,虽谈不上捷报频传,但湘军在几次重大的战役之中,依然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金积堡虽然地势险要,但他知道:马化龙的叛军已是强弩之末,何时被消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这一问题更为严峻的则是:庞大的军费支出,着实让他感到左支右绌。

“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军事部署,早已在他的头脑中演练了无数次,甚至经过了上百次的精确计算,而绝不会有丝毫的差错。

他现在唯一关心的是:推动实施这项庞大计划的军费何时才能落实到位。

自己所需的1000万两中的300万已经有了着落:皇上严饬12个省负责这批款项。可剩下的700万怎么办?胡光墉又能解决多少……

外边不时有下属进来禀报来自各方的情报:

亲兵甲道:“大帅,刘松山已经赶回绥德,兵变已被迅速平定……”

“唔。”左宗棠随意应了一声。

亲兵乙又报:“大人,刘锦棠来信催粮食和弹药了。他说,已经和徐占彪的骑兵会合一处,包围了金积堡,但粮道却被敌军切断……”

左宗棠略微思忖了一下,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地图,只是摆摆手说:“知道了。”

亲兵丙又进来:“李鸿章向朝廷奏请海防经费200万两,皇上让他找户部尚书罗淳衍商议……”

左宗棠皱了皱眉,似乎瞬间想起了什么,忽然打断亲兵:“有没有胡雪岩的消息?”

“胡雪岩?”对方似乎没有料到左宗棠会有此一问,蒙然愣在那里。

左宗棠不耐烦地一挥手:“行了,你下去吧!”

“李鸿章奏请200万海防经费,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消息……”左宗棠只觉得脑海中灵光一闪,便围绕着“海防经费”四个字飞快地运转起来。

又一个亲兵进来:“大帅,内阁学士宋晋上奏说,‘制造轮船,靡费太重,福州船政局造船经费已拨至四五百万,且用之于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便,名为远谋,实同虚耗。故请暂停制造轮船,并同时裁撤福州船政局……’。”

“什么?”左宗棠蓦然一惊,不由转过身体。

紧接着,另一个亲兵也跟了进来:“禀大帅,皇上密谕。”

左宗棠起身接过,小心翼翼地拆开,一行字迹清晰的蝇头小楷映入眼中:“……前因内阁学士宋晋奏,制造轮船靡费太重,请暂行停止……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此闽、沪二局究竟应否裁撤?或不能即时裁撤,并将局内经费如何减省,及轮船如何制造方可以御外侮各节,着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通盘筹划,悉心酌议具奏,钦此。”

同治皇帝的老师,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翁同龢正站在自己的书案旁,运笔如行云,闲逸地写着一幅字。他身穿一件灰色底隐花绸袍,美髯修长,风度翩翩,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经世大儒的气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翁同龢写完便紧皱着眉头,端详着这幅刚刚完成的手迹,似乎对最后一笔颇不中意,甚至萌生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

他觉得自己在文字上,浸淫半生,苦心孤诣多年,却并没有领略到其中的最高境界。直到那一年,他见识了曾国藩弹劾他的长兄翁同书的那道奏折时,才蓦然发觉,原来文字的最高境界竟然是——杀人。而《参翁同书片》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老爷,宋大人来了。”一个家人在门外低声禀报。

“有请。”翁同龢随口答了一声,目光却还是没离开书案。

过了一会儿,宋晋跟在家人身后走了进来。见翁同龢在书案旁,就缓步走到他身边,同他一起欣赏起刚刚写好的那幅字来。

“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乾为神,坤为质,翁师傅的字神质合一,深得乾、坤之大道。”宋晋笑着评价道,“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指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道州、常熟即翁同龢。而已。今日得见,确为至论呐。”

“心手不能合一,以致最后一笔,竟成了败笔,让老侍郎见笑了。”翁同龢微微一叹,把手书不屑地丢弃在书案上,随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陪宋晋一起落座。

家人奉上茶,宋晋开门见山地说:“左宗棠和沈葆桢已经复奏,可李鸿章还迟迟不见动静。”

翁同龢点点头:“总理衙门等的就是李鸿章。”

宋晋略微思忖了一下:“翁师傅,咱们是不是再招集一些御史、翰林,多上他几道折子?”

翁同龢思忖了片刻,缓缓地说:“再等一等,若李鸿章所言也是纸上空谈,并无解决闽、沪二局徒耗经费之法时再出手。以期不发则已,一发必中。”

“好!”宋晋一听,不由喜形于色,“如此则一击可定!”

“李鸿章老奸巨猾,万万不可大意。”翁同龢提醒宋晋,“他之所以这么久还没有复奏,必然是在思虑应对之法。”

宋晋虽然觉得翁同龢的话在理,但还是颇有些不服地说:“理财之法,不外两端:开源、节流。直隶大灾,朝廷尚无可赈之资,还需各地督抚、绅商为之筹措。眼下朝廷这个源头已断,妄谈节流更无异于痴人说梦,我倒要看看他李鸿章有什么法子能让轮船继续造下去。”

翁同龢缓缓地喝了一口茶,把话锋一转:“曾国藩死后,两江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总督的位子一直空着,我想向皇上举荐一个人。”

“不知哪位大员能入得了翁师傅的法眼?”宋晋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翁同龢。

“何璟。”翁同龢不动声色地说,“不知老侍郎意下如何?”

“何璟?”宋晋一时没领会翁同龢的言外之意,不解地问,“此人一直身在湘系,为曾国藩幕……”

“不错。”翁同龢轻咳了一声,意味深长地说,“曾国藩一死,树虽倒但众猢狲却未散。加之两江本就是湘系经营多年之重地,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既然这样,我何不此时投之以桃,做个顺水人情,难保他日何璟不能报我以李。远的不说,虽然仅凭此人还难以抗衡李鸿章,但多少让他做起事来也能有些顾忌。”

听翁同龢这么一说,宋晋才不得不佩服对方的老谋深算。

如果何璟署理两江至少可以达成三个目的:一、从朝廷的角度而言,对李鸿章可以起到平衡牵制的作用;二、通过何璟对李鸿章在两江辖区内创办的洋务企业形成掣肘,甚至控制;三、在皇上面前树立起他翁同龢大公无私的形象。众所周知,其兄之死总与曾国藩脱不了干系,而此时却置私仇于不顾,主动推举曾国藩的幕僚,自然会使皇上刮目相看。

想到这,宋晋不由赞叹:“翁师傅深谋远虑,老夫纵是日夜不眠也想不到这些。”

翁同龢淡然一笑,既像说给宋晋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洋人的那些奇技淫巧——小术而已。挟此小用,妄谈自强之大道,简直是荒谬!”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奔流不息的黄浦江。行栈林立,人烟喧嚣的集市也随着散去的人流渐渐安静下来。洋泾桥往西,经过大英医院、新公司总会,就到了黄浦路。这条路宽二丈,从头至尾,鳞次栉比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外国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亦身处其中,尤为引人瞩目。旗昌洋行——美国在华最大商行。

同类推荐
  • 天堂之门(故事会经典悬疑系列6)

    天堂之门(故事会经典悬疑系列6)

    我是索命的魔鬼,我将你们召集到这里来,就是要取你们的性命!这里就是你们的炼狱!炼狱正式向你们启动,谁走出这幢别墅,我就杀死谁。”突然,客厅里的所有灯光熄灭了,原本亮如白昼的客厅,眨眼间一片漆黑。
  • 告密者

    告密者

    《告密者》是中国悬疑小说开山鼻祖,“文革”期间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张宝瑞的作品。
  • 萤窗清玩

    萤窗清玩

    小说分为四卷,每卷为一篇小说,写的是才子佳人故事。小说托言宋、明为故事的时代背景,书概为一见钟情,终身私订,顿生波折,金榜功名,终成连理。
  • 加斯通·勒鲁探案集1

    加斯通·勒鲁探案集1

    《加斯通·勒鲁探案集(1)》收录了加斯通·勒鲁最负盛名的小说《剧院魅影》。《加斯通·勒鲁探案集(1)》故事以19世纪时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作为舞台,讲述一个躲藏在歌剧院地底的戴面具的怪人对年轻貌美的芭蕾舞女绝望、偏执的爱情。《剧院魅影》曾被改编成无数的舞台剧、电影或其他更少见的表演型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杰作。
  • 台北春宴系列之吴美慈

    台北春宴系列之吴美慈

    在前一部陆小岚的后记中作者就曾说过,风十一郎不是专业作家,以致会对刚写完的书中人物,产生某种耽溺的现象,而这种精神负荷,往往会让人觉得又无奈又沉重,像胸口二十四小时都压着铅块,真的满痛苦的。一起来翻阅《台北春宴之吴美慈》吧!
热门推荐
  • 清风化煞

    清风化煞

    这是一个人妖魔混居的大千世界,妖族少年为其矿奴却机缘得异宝成就仙途大业。
  • 我的偶像大人

    我的偶像大人

    “你说,如果有一天我和你的欧巴一起掉进河里,你会先救哪一个?”“霍然,你对这个问题就不能开朗点嘛,都问了这么多遍了。不过,这次。”“这次什么,先救我么。”霍然瞬间扬起了他耸拉的脸,眼中带着期翼。“嗯,真聪明,最近我易洵欧巴学会了游泳,所以我把你救上来以后,我要跟欧巴在水里泡会鸳鸯浴,机会难得岂容错过!哈哈哈,这场景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切,真是美得让人无法直视。”他们相识于大学,他们并不认为有多爱对方,他们不过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才走在一起的情侣。而当他从前的暗恋对象和她追逐6年的偶像纷纷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分手各自追求幸福,还是坚定的拉着手继续向前。
  • 致年少轻狂的我

    致年少轻狂的我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你,可是对不起,我却没好好珍惜你。
  • 恐怖的炸弹

    恐怖的炸弹

    本书为青少年课外阅读读本,通过案情分析、追踪线索、谜案推理等内容来提高青少年读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 丫头,我永远在你身后

    丫头,我永远在你身后

    “丫头,转身!”他对着她说,“以后只要你想我了,就转身,我永远在你身后!”
  • 魂游碧落

    魂游碧落

    寻道长生,在修仙路上总是充满劫数与机遇。情与恨,生与死,各界争霸,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 凯源玺之相伴一生

    凯源玺之相伴一生

    “我只想和你好好的。”暴雨下,女孩卑微的乞求道。泪水,雨水,混合在一起。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守护自己在乎的一切,尽管遭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自己也都暗暗忍着,而他,浑然不知女孩为他所做的一切。一夜之间。她,学会了坚强;她,学会了放手;她,变得冷酷无情。两个吃货的世界,很幸福,可是为何选择放手。两个人,是否每天也不成眠,少年每天念叨着她的名字,“梓璇,不要走。”女孩的声音冷冷响起,“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要自由。和你在一起,太累了。让我歇歇吧。”女孩自那天起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少年独守空城。两个人的初次相见,心里那丝莫名的悸动,两人早已认定了对方,命运弄人,最后却落得相见不相识。
  • 四舍五入

    四舍五入

    月圆之夜,不寻常的日子,对她而已更是一个恶梦…一次次的躲避,让她经历种种…四舍…五入…谁舍…谁入…
  • 市井修真记

    市井修真记

    本书是一本现实性的修真小说,讲的是现代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孩子,为了给自己治病而踏上修真之路的故事,他经历了许多有趣而富有现实性的灵异事件。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过于虚构的故事情节,最大程度的贴近真实是作者写小说的初衷,因为作者相信现实本身往往比小说还要玄幻!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佛道修炼方面的人物、书籍及方法,都是自古流传的真实文献,不是作者伪造。书里面的故事十分贴近生活,可能读者自己也有类似的亲身经历,本书将带您进入现实中的修真世界。在此恳请各位读者收藏、推荐、评论,欢迎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欢迎把我的作品推荐给朋友!
  • 鬼王绝宠:废柴九小姐

    鬼王绝宠:废柴九小姐

    她,从现代顶级杀手穿越竟成了洛家的九小姐:洛芸墨。而作为一个元尊的女儿,却是一个废柴。这样也不多说了,在那巴掌大的小脸上却有一块青黑色的胎记横穿整个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