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耳朵的聂耳
1933年,聂耳加入共产党。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是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是第一个用电影音乐来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是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是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就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
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而到了日本。在那里,聂耳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中国的利益,并磨刀霍霍。由此,聂耳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聂耳是云南人,过去一直在老家读书、参加革命音乐活动,后来为了逃避敌人的搜捕,才潜离云南昆明,转到上海。
初到申城,他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了一份稽查员工作。经典老电影、经典老歌、老照片、老图书集怀旧经典与一体是故园怀旧论坛的独有特色。
但是,不久,申庄在昆明的总部因为偷税被查封,上海分店遂告关门,聂耳便失业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这时,聂耳无意中从《申报》上看到一则联华公司明月歌剧社的招生启事,说一旦录取,每月能挣10元津贴,还管吃住。这对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聂耳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他自幼爱好音乐,并学会了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于是,便去报了名,想试试运气。但是,在正式考试那天,他因为紧张,水平发挥得很一般,不过,黎锦晖还是看出了他潜在的音乐素质,便把聂耳录取了,并安排他跟明月歌剧社的首席小提琴手和一位外籍音乐老师学习。关于黎锦晖的故事,请详见下文《黎锦晖》。
1933年春,聂耳与卜万苍相识,卜万苍对聂耳在音乐上的才华很欣赏。这是聂耳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因为他就是在联华公司的明月歌剧社认识卜万苍的。当时,卜万苍已成为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他和蔡楚生、金焰、王人美、周璇、阮玲玉等人经常出入明月歌剧社。那么,卜万苍与张织云、金焰与王人美之间又会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关于卜万苍、蔡楚生、金焰、王人美、周璇、阮玲玉的故事,请详见下文《卜万苍》、《蔡楚生》等。
19岁的聂耳第一次得以近观这些名人,并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风光。起初只为谋生而来的他悄悄地在心里树起了一个新的目标。他更加勤奋地练琴,使自己的琴技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还自修了和声学、作曲法等。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而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结果当天晚上回到住处时,他收到了剧社总经理代表大家送来的两盒礼物,总经理给聂守信送来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
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
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了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
当年,就是郑君里和赵丹把聂耳送上去日本的船,后来,聂耳在横滨溺水而逝;1935年7月17日,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电影作曲家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而逝,终年23岁;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