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郑君里
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开始在上海发展左翼电影,郑君里也由话剧舞台转向电影舞台,出演了《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影片;1932年,郑君里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孙瑜的《火山情血》、《大路》、蔡楚生的《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史东山的《奋斗》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
在明星电影公司,郑君里和阮玲玉分别是男、女一号演员。当时电影界有这样的说法:金焰是电影皇帝,郑君里是电影老虎。
拍出了一系列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杰作:费穆的《城市之夜》、卜万苍的《母性之光》、《三个摩登女性》、孙瑜的《小玩意》,1933年;《大路》、吴永刚的《神女》、蔡楚生的《渔光曲》,1934年;《新女性》,1935年;《迷途的羔羊》,1936年;朱石麟的《慈母曲》、《联华交响曲》,1937年。
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电影,有张石川的《压岁钱》、沈西苓的《十字街头》、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蔡楚生的《迷途的羔羊》、费穆的《狼山喋血记》、吴永刚的《壮志凌云》、史东山的《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陈娟娟在蔡楚生执导的《迷途的羔羊》中扮演小翠一角,而负盛名。1936年8月,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
葛佐治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中国人,母亲早死,他随父来到香港;其父再婚后,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成天在街上玩耍,成了野孩子;11岁时,香港华联分厂的导演赵树燊了解到他的身世;写了一部影片《黑心符》,并请葛佐治主演,但是,影片没引起多大反响。
1935年,在上海拍了《小天使》后,葛佐治被人注意;1936年,他在蔡楚生编导的影片《迷途的羔羊》里饰演流浪儿小三子,把当乞丐、抢猫食、冒雨露宿街头等凄惨情形演绎得催人泪下;他演唱的影片主题歌《月光》也灌成唱片在民间一度广泛流行;不幸的是,不久之后,日寇的铁蹄踏进香港,葛佐治成了真正的流浪儿,像《月光》中唱的那样惨死在街头,一代童星就此陨灭了。
当上海成为孤岛时,沈西苓和姊姊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重庆,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千里;1940年,郑君里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日战争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
郑君里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非常成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负罪感。其中一部是《聂耳》,这个作品,郑君里驾轻就熟,因为他与聂耳很熟悉。
另一部作品就是家喻户晓的《林则徐》,其实这部电影拍得也挺艰难。真实历史中的林则徐是被清廷发配到新疆伊犁,影片最初结尾是赵丹演的林则徐牵着马,越走越高,越走越远,然后,回眸一望,戏就结束了,郑君里想借此体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但是,总理看后,认为这个结尾不够昂扬。
总理找到平英团的一首七言诗,大意就是平英团曾反抗过英国殖民者,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使英殖民者败退而走。总理指示照这个情节来设计结尾,意思是说林则徐走了,但是,人民当中的平英团起来了。这部片子是1958年拍的,要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时间紧、费用紧,最后还是照着这个意思改了,结尾还有秦怡扮演的渔家女上了战场。
但是,实际上,从电影的理念上讲,《聂耳》和《林则徐》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评价,现在来看,这两部影片,在艺术上是有很高成就的,它是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经典,也是郑君里艺术人生辉煌的一页;而这两个人物都是赵丹塑造的,特别是林则徐,他是赵丹创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