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6
然而,李翰祥毕竟是一位卓有才气,品格端正的后起之秀。虽然在永华公司,有些无才无德的人妒嫉他,终究有些人还念念不忘李翰祥出类拔萃的表演才华。所以,在李翰祥失业不多时,永华公司的剧务主任赵大刚,在为一部新开拍的电影《公子落难》选配角时,他又力排众议提出请李翰祥出山!
本来,有志气的李翰祥宁可忍饥挨冻,到街上打工,也不想再重国永华公司吃回头草的。可是,经剧务赵大刚等一批正直职员的百般劝说,李翰祥还是忍辱负重地重回永华公司去拍《公子落难》。
1949年永华电影公司招考演员,李翰祥顺利进入永华训练班,并与同班学员周晓晔相恋。导演李萍倩开拍《公子落难》,周晓晔膺选为女主角,李翰祥惨遭永华开除;《公子落难》片却闹出极大风波,李萍倩转投张善琨主持的长城公司开拍白光、严俊主演的《一代妖姬》,李翰祥也经人介绍进入长城,绘制广告看板、负责布景美术,并续任特约演员。
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李萍倩、白光、严俊的风流韵事,请详见下文《李萍倩》、《白光》、《严俊》。
1954年之后,李翰祥有机会拍摄了几部电影,但是,表现平平,并未提高他的知名度。不过,永华因为片场失火,损失惨重,公司老板李祖永不得不将公司拍卖,而穷困的李翰祥不想追随新主,加入了邵氏。
1952年1月10日,香港政府驱逐大批左倾人员;纷乱中,李翰祥受雇为赵树燊的粤语片《貂蝉》任布景师;又赴远东公司出任1913年的李英主演的《雾香港》任场记兼美术设计。
经制片尔光介绍,李翰祥重回永华任特约演员并兼幕后工作;李翰祥亦为他所提拔,李翰祥就是被尔光发掘的;邵氏负责人邵邨人极满意李翰祥之表现,经尔光促成,李翰祥加盟邵氏公司。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赵树燊、尔光的风流韵事,请详见下文《赵树燊》、《尔光》。
1956年,李翰祥进入邵氏后,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于长洲岛实景拍摄,刻画渔民生活细节。
黄梅调电影,在港台地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30年,是一出经久不衰的剧种。当时,黄梅调电影,甚至比武打片还要抢手,港台地区的各大电影公司都争相拍摄黄梅调电影。可是能够傲视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为邵氏资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邵氏有李翰祥这个金字招牌。毫不夸张地说,李翰祥是把黄梅调电影推向顶峰的人,他绝对称得上是黄梅调电影的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影片,选用林黛担任主演而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1959年,接续《貂蝉》的铁三角制片方程式(李翰祥-林黛-赵雷),而开拍豪华宫闱巨片《江山美人》,缔造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并为台湾地区年度票房冠军,并进军国际市场亦略有斩获;5月初,于吉隆坡参加第六届亚洲影展获颁最佳影片金锣奖。
1957年,李翰祥受大陆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启发,说服邵氏投资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由林黛、赵雷、罗维主演,王纯作曲,李隽青作词,并拔擢歌星静婷为林黛幕后代唱。
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林黛、赵雷、罗维、静婷的风流韵事,那么,请详见下文《林黛》、《赵雷》、《罗维》、《静婷》。
1958年4月26日,《貂蝉》于菲律宾第五届亚洲影展获五项大奖,李翰祥获最佳导演;在庆功宴上,邵邨人宣布退休,由南洋邵氏兄弟公司的邵逸夫接掌大权。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禅》影片获得了成功,市场反映良好,还在亚洲影展上斩获5项大奖。才华横溢的李翰祥并没有沾沾自喜,《貂禅》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市场试探,好戏还在后头。
第二年上映了他导演的《江山美人》(1959),这是让李翰祥名声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当时的规模,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华巨片,由当红名人与明星林黛和赵雷主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剧中几首经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区传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亚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项大奖,李翰祥风头一时无两。
执导侦探悬疑作品《杀人的情书》(又名《卡尔登情杀案》),为李翰祥于邵逸夫入主邵氏后的首部作品。
在果断挖角之余,邵氏也时刻严防死守而避免被挖角。当时,籍籍无名的李翰祥在邵氏拍摄《貂蝉》走红后,立刻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眼中的红人。但是,邵逸夫完全不担忧,因为李翰祥已经与邵氏签了一份长达8年的合约。
进入邵氏公司后,李翰祥与邵氏一签就是8年。按照李翰祥的说法:“先安定一下,总比在外边打烂仗好一点。”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先赚钱。
在邵氏,李翰祥对青少年时期跟随徐悲鸿在故宫写生的经历念念不忘,一直想借机拍摄古装戏;胡金铨也曾在徐悲鸿的学校上过学,算是李翰祥的小师弟。于是,他向公司提出了拍摄古装片的想法,却遭遇到了拒绝,原因很简单:古装片不赚钱。此时,大陆拍摄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秦香莲》及黄梅调《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后,大受欢迎。
邵邨人见此,才同意李翰祥拍摄黄梅调电影《貂蝉》。影片公映后,却打破了历年香港电影票房记录,又在亚洲影展上连得最佳导演、编剧、音乐、剪辑等大奖,李翰祥也一跃而成为邵氏的头牌导演。
1959年,李翰祥拿到55万投资,拍摄了《江山美人》,摘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大奖;从此,李翰祥式的黄梅调将歌唱戏曲、美人、历史、传奇、古典文艺等熔铸成一种新的类型电影,掀起的彩色古装片潮一直维持了20多年,并且引发了国产电影的投资热。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在这一时期,电懋和邵氏兄弟在争夺市场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电懋以拍摄时装片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香车美人》等;而邵氏则延续了前身天一的创作传统,而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积极制作了《貂蝉》、《杨贵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片,并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电影热潮。凭借这股热潮,邵氏也在两强之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待到1963年,李翰祥已成为了邵氏古装片的灵魂人物,又无奈卷入到邵氏与电懋的斗争中,竞相拍摄了《武则天》、《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