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四大王牌
请问,以下哪一位不是‘邵氏四大王牌’之一?A、李翰祥,B、岳枫,C、罗臻,D、吴思远,E、陶秦?想知道?请详见下文《吴思远》、《李翰祥》等。
夜上海,指民国时期,上海的夜晚,因为早期的夜总会就是在上海形成,所以,夜上海在民国时期非常著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执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国人民生活的指导思想。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事物,开始无法在中国大陆立足。上海国语时代曲首当其冲,很快就被视为‘黄色音乐’。几年之间,黄埔滩头便已再难听到这些本来到处皆是的‘靡靡之音’。‘不夜城’夜上海的大众通俗文化,移师南下,来了香港,托庇在殖民地政府的遮阳伞底。
但是,随着周璇于1946年赴香港发展,随着歌曲《夜上海》的流传,于是,号称‘东方好莱坞’也由大上海变成了小香港。
时代曲的创作人和制作精英,纷纷抵港。陈歌辛、李厚襄、梁乐音、姚敏、李隽青、陶秦、陈蝶衣这一批在上海早己创作繁荣的作曲家和写词人,和他们的合作颗伴歌星如白光、李丽华、姚莉、龚秋霞、梁萍、张露、陈娟娟、屈云云、逸敏等,都选择香港这地方定居。
天之娇女周璇也常常沪港两地穿梭。这时的香港,已被香港政府通过一连串的新法例和递解行动,实际脱离大陆,令本来并不明确的地域界限和文化分野,一下子顿成楚汉。
中国大陆和香港,自此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到后来,连中国坚持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香港,也无法不设计出一套一国两制方案。
1955-1966年,东方好莱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鼓励和左右政治势力影响的减弱,香港电影迎来了它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不是也是呢?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亚洲四小龙,因为小,邓先圣的深圳?
从东方好莱坞到大华语时代;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香港电影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从此,有人开始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冠之以‘东方好莱坞’的头衔;不过,单就电影工业发展而言,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是,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旗下影城物业是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好莱坞’;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
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
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电影院实行分级制,本土出品的电影只能在低级电影院放映;邵逸夫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
不久,李翰祥、岳枫、罗臻、陶秦、卜万苍、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乐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
陶秦,原名:秦复基,大学尚未毕业,就以‘陶秦’为笔名翻译外国名著,在文坛颇有声名,未正式进入娱乐圈就当上编剧,当时年仅25岁,与张彻的少年得志相比不遑多让。和张彻一样,陶秦也是文人导演。1962年,陶秦凭《千娇百媚》而获得第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殊荣。1915年的陶秦、1926年的李翰祥、1910年的岳枫、1923年的罗臻合称‘邵氏四大王牌’。
罗臻,原名:李孟飞,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毕业;1947年,来香港,进入大中华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场记及副导演。
岳枫,原名:笪子春,人称‘岳老爷’;1931年,在上海进入娱乐圈,先为临时演员,后加入幕后制作,曾任场记和副导演,1949年,到香港;曾获第8届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最佳喜剧片奖等。曾执导《畸人艳妇》、《为谁辛苦为谁忙》,两片分别获1961年亚洲影展及1963年金马奖最佳编剧奖。1974年,退出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