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说在大学要好好玩,也有人说读大学的目的很简单:中国社会认文凭,不就是混张文凭,用这块敲门砖就业吗?
读大学拿文凭是必需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假如花费那么长时间和那么多金钱,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这个大学读得根本没价值。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五四”运动最有价值之处不仅是提出“民主和科学”,而且希望每一个青年都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上提出的这句话,应该值得每个青年人深思。上完大学,不一定能生活得很好,但将来的生活质量,一定和你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关。
在中国,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行动,摆脱依赖,实现自我,比获得文凭更难。我的建议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妨先从学会自学开始。在大学学会自学,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培养自学能力,必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梳理,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对策、不同的自学方法。
我把在大学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共性的知识、思考的方法、通用的能力三类。
大部分工作都要借助营销、传播、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等知识,我把这些叫共性的知识。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这些知识都用得上。
看到很多毕业生非常纠结地想通过考研换专业,想通过求职去转行业。我很想告诉他们,这行不通。不是因为专业技术多难掌握,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太窄和知识面不够广。
可惜,中国的大学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如果你想将来在不同行业求职时能多一点机会,大学时期要主动多读书。
共性的知识在大学阶段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你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笔记积累,争取将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等参加工作后,遇到难题,过去积累的知识,真的会帮你突破困境。
大家可以多读西方的经典著作,如果英语好,直接看原版,还能锻炼你的外语能力。
有了一些知识贮备不代表你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人能解决问题是依赖流程和规定,假如出现新情况他就会缺乏对策。我讲的“思考的方法”就是要求你在面对新问题时能提出合理的行动对策。自学也好,老师教也好,都要学会这种思考的方法。
如果遇到我没有研究过的领域,我会使用“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立行动→效果评估”的套路去思考。
顺便说一句,对于大方向非常清楚的问题,我常用的工作模式是:定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比各种可能的策略→落实详细的行动计划→寻求合适的资源完成→监督和验证计划效果并动态调整。
下面以建设“秋夜青语”微信账号的过程为例,说明一下这个思路。准备运营微信时,我的微博已经玩得不错,粉丝不少,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微信公众账号拥有一定规模的粉丝呢?
【分析背景】能复制微博的加粉方法吗?
我的微博是通过分享干货、有奖转发等方式加粉的。我仔细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后,发现这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微信没有传播性,如果通过微博的加粉策略玩微信,只怕是事倍功半。
微博的缺点是信息刷屏量大。比如我给大学生做的分享,经常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刷屏秒杀了,所以,定位明确、内容专注、为某一类特定人群提供服务,让大家需要这种服务才愿意关注你的微信是可行的。
【找准问题】我能提供什么服务内容?
经过分析后,在推广微信时我给自己提出问题是:我能提供的什么服务是大学生们需要的?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提出对策】用什么策略推广最有效?
一旦能够找准问题,找到成本最低或者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非常关键,这就是提出对策。
推广微信,普通人的做法是,推出有吸引力的核心服务,然后不断宣传吸引粉丝关注。但是微信一天只能发一条信息,如果大家进来发现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读,也许很快就会取消关注。
特别是对于没有品牌没有影响力的微信,靠宣传一个所谓的好服务就想吸引人大量关注是很难的。所以,我这个“秋夜青语”微信一开始的推广策略是不着急加粉,只发展一批核心粉丝关注,然后先推送一批文章,这样新粉丝关注后就可以按提示,利用智能检索阅读更多内容。一个微信能吸引别人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吸引他们留下来关注。
你看微信推广至少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先宣传再推出服务;一种先贮备内容再宣传推广。其他的工作也一样,绝对不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建立行动】马上把想法变成行动计划
我的微信2013年计划是分三个阶段:
准备期:贮备一批可以发布的高质量原创文章。我找了一位大学生培训,负责账户的日常维护,使我能集中精力回复问题。
预热期:利用三个月时间通过博文推广和高校讲座吸引一批粉丝互动,了解粉丝的喜好,慢慢找到粉丝最喜欢的互动形式。
推广期:结合2013年下半年这本书的发行,响应读者的问题,借助书籍发行渠道推广。
【效果评估】我的行动真的符合预期结果吗?
想知道你的计划是否有效,得设置一些检查的标准。到了约定的时间点,对照检查标准,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我的微信就是提前设置好发布的文章,然后每天按计划时间发布,发布后第二天评估微信的粉丝留言和退订的情况,不断调整推送策略。
每隔半个月,我会总体评估一下,想想哪里做得好或者不好,能否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我会调整计划,甚至是策略和目标。
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朋友书读了不少,但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通用框架,结果到了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是“出现问题→参考教科书或规定→依据规定办事”,如果问题超出学过的知识,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我之所以罗嗦半天,其实是希望大家将“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落实行动→评估效果”这种思维移植到学习上,慢慢变成自己的能力。
下面以自学一门课程的思考框架为例(见表二)。
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迟迟看不见效果。考研至少复习半年,如何检测复习是否有效?每周做一套试题,看看成绩有无长进,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掌握情况。有了进展的自学,往往更能激发人坚持到底。
学会“思考的方法”远远不够,还要动手。一些好方法,好技巧,还得加以反复实践训练。
许多人学习都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擅长利用这些工具的能力我称之为“通用的能力”。比如,外语就是一种通用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收发电子邮件等等都是通用的能力。
如果通用能力差,很多工作你无法胜任。前面提到的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高级的通用能力,甚至是最高级的一种能力。如果掌握这种能力,其他通用能力的短板都可以自我弥补。
关于学习的方法,推荐一本书给大家,维茨金的《学习之道》。
实操训练
试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我的另外一个微信账号“秋叶PPT”(微信找朋友中搜“PPT100”或搜公众账号“秋叶PPT”即可找到)就是想帮助有兴趣利用碎片时间的朋友学习。目前已经有超过120000人在这里学习各种职场技能,其中很多是大学生。
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后在微信输入关键词“拆书”,看看我们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