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叫“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如果在半途就倒下了,那就很遗憾。
锻炼身体,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要知冷知热,不要贪凉,年轻人往往对这句话嗤之以鼻:你说得比老妈还罗嗦。
我写这本书时已经37岁,到了奔四的年龄,我承认妈妈的话是很罗嗦,但妈妈的话是对的。对的话,你还得听。
我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四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请按时作息。
大学课程安排不像初中、高中,总是从八点开始,十二点结束,很可能早上一、二节课没有课,老师也不一定点名查岗,所以,有的同学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
到了大三、大四,大家早就学会熬夜打游戏,不需要早起,有的同学慢慢就养成赖床的习惯,不到十点起不来。
一进入职场,别人九点钟已经开始高效工作,有的同学生物钟还是睡眠状态,需要很久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以这样的状态去上班,职业起步印象分已经输了别人一大截。
还有的同学喜欢熬夜,年轻人能熬夜是正常的,偶尔熬个夜赶个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经常熬夜,对身体的内耗是非常大的。
建议同学们养成早起的习惯,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早起可以充分利用早上头脑清醒和安静的状态学习,按时作息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稳的节奏。
第二,请按时吃饭。
因为生活无规律,所以吃饭也不规律。我读大学时也赖过床,后果就是早饭和中饭凑一顿吃,美其名曰今天又帮家里省钱了,其实,长此以往,肠胃功能紊乱容易得胃病,真出了毛病,一点都不省钱。
大学生不按时吃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花钱没有计划,然后就挤占生活费,没钱买饭了,就省了。
当然也有打游戏太辛苦,不舍得浪费时间去买饭,于是就买了好多碗方便面。
其实,这些都是我读大学时干过的事情。但很幸运,我读研究生时,在企业做课题,企业可不允许迟到早退,研究生在企业上了两年班,初高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被我找回来了。
不过这种运气可不是人人都有,所以我只是提醒各位注意身体。
其实,很多事情背后都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按时吃饭说明你很可能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我觉得用人单位应该对简历上写我总是按时吃饭的人加分,因为除了自律,还可能说明你总是能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任务,所以不用挤占吃饭时间去加班加点。
当然,也不排除你是那种一到点就放下任何事情的吃货。
第三,培养一个喜欢的锻炼方式。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锻炼的。这是一个让人受伤的话题,我是一个不爱锻炼的人。30岁以后,体能一年不如一年。
不爱锻炼是年轻时没有找到一样有乐趣的锻炼方式并坚持下来。比如跑步,养成习惯的人到哪里都爱跑步,不需要别人催促他要锻炼,不跑自己身体就难受。
要是我在大学尽早加入一项集体运动锻炼,比如球类项目,或者某些极限运动,经常参与养成了习惯,现在也许就自然有了锻炼的习惯。
有锻炼的习惯很有好处。首先,下班后可以和一帮球友经常一起玩;其次,锻炼过程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惜这些我都享受不到,我准备改。
第四,不要抽烟少拼酒。
大学同学之间聚会不少,有的同学模仿社会上的风气,敬烟拼酒,看起来非常热闹,显得自己很豪爽很江湖。
还有同学认为在社会上混,不抽烟不喝酒混不开,大学早点学会这些应酬将来到社会上更容易混得开。
老实承认,这些事情大学我都没有免俗。上班以后才知道,第一,不抽烟不喝酒一样可以做出成绩,这样的案例身边很多;第二,抽烟喝酒伤身体。我有一次为了做项目喝到去医院洗胃,不省人事,吊了九瓶吊针才救回来。你说我为了混社会,把身体都混丢了,这样值得吗?
同学聚会喝点酒可以理解,但过犹不及,不要强行劝酒,不要拼气斗酒,一个成熟的人不需要用酒量证明自己的能力。
美国人迈克尔·迈哈迈特出版的三本《YOU:身体使用手册》讲了很多健康常识,我觉得不错,你们要不看看?
实操训练
装一个跑步APP
如果你有一个智能手机,不妨装一个跑步APP,记录你每天的锻炼情况。
在APP下载市场搜索“跑步”,会发现很多健身APP,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装上,最好选择有同伴PK的类型。每天跑步时用APP记录自己的运动量,一周做一个小结,会很有成就感的,还可以晒在微博上。
@谷月K的故事
谷月是中国医科大的硕士生,他在2010年6月开通微博,到2011年,他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达到8—9小时,2012年10月,达到16小时。
他回忆自己2012年在微博上的行为可以用无所事事来描述:小部分时间回复别人的评论,大部分时间无聊地一遍遍刷新首页,浏览最新出现的微博。如果有让他感兴趣的外链,就点击一下打开查看。周而复始,浪费着时间和生命。
为了刷微博,他可以推迟一切可以推迟的事情,例如工作、一日三餐、体育锻炼甚至睡眠。作为一个微博重度用户,他感觉自己达到了社交网络成瘾的程度。
痛定思痛的谷月总结了微博的三大负面影响:一是影响性格,让人变得更加拖延;二是影响生活,减少了睡眠时间,缩短一日三餐时间,让人变得更宅;三是影响学习,开通微博以后,失去了读书的习惯,天天泡在微博上。
2012年11月,谷月终于痛下决心,向微博成瘾症开战,他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远离微博产品。卸载电脑上的微博桌面,在读书、外出或吃饭的时候不带手机,临睡前把手机放到远离床头的地方。
2.转移思维焦点。想刷微博时,或者意识到自己刷微博时间太长时,他就强迫自己退出微博客户端,去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做家务或者整理书本。
3.改变时间用途。给自己安排体育锻炼、逛街买菜等活动,挤占刷微博的时间。
4.管理微博关注。他把自己在微博上的关注重新分了组,只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有限的内容,读完就关闭。
这些方法综合起来起到了成效,压制了谷月的微博瘾,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减少到3—4小时。但是,微博瘾有时也会复发,这时他刷微博的时间就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2013年3月,谷月认识了乐于助人的心理咨询师杜老师,与她联系,每周做一次心理咨询,在她的指导下,谷月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谷月在手腕上系了一个橡皮筋提醒自己,看到它就马上退出微博客户端或关闭浏览器。
他开始用柳比歇夫式时间记录法记录自己的时间,用GTD方法管理自己的事务,让“必须做”的事情挤占刷微博的时间。
奖励激励。谷月给自己立下小目标,例如“下周如果每天刷微博时间少于三小时,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
他阅读与自控力、拖延症相关的电子文档,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通过种种措施,谷月已经把每天刷微博的时间控制在三小时左右,养成了读书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上“战胜”了微博瘾。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把刷微博的时间控制在每天少于两小时,现在正在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