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蜀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是《阿房宫赋》中,对于蜀地山岭的记载。
川蜀一带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蜀地的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
古往今来,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蜀地出现了许多名山,如峨眉山、青城山、龙门山等。
同时,在天下道教徒心中,这里更是有着不亚于终南山道教名山,那便是青城山。
青城山,全球道教全真道、正一道的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青城山位于CD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CD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十公里处。景区面积两百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足足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狮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说起来,青城山自上古道门还未入人间传道之时便与道教玄门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古之仙人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
自东汉末年,人间道门立教兴盛以后,青城山先后成为道门两大教派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的圣山。
东汉顺帝初年,张陵入鹤呜山(今CD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称天师张道陵。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得上传自太上老君的“道法自然”之学正是在人间大地立教授徒,这也使得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入得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成为“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注①)、陈抟(注②)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注③)、谭峭(注④)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在此期间,青城道派开始了天师道传统与上清道的结合。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如今的青城全真道,虽说不及,昆仑、蓬莱、蜀山这样隐世的千年大派,但在世俗道派,尤其是川蜀一带,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今天的青城派,显得颇为隆重,因为今天的青城派正在接待一位贵客。此人便是专程前来拜访青城掌门信玄子真人的蜀山掌门——夏澄宇(注⑤)。
此时此刻,这两位素来友好的道派掌门正在品尝着青城派著名的道门养生食宴——长生宴。
长生宴乃是久负盛名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自三国蜀汉,乃是与阴长生同属“蜀中八仙”的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而成。此宴食之本色、本味,可使人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明皇避乱蜀中,驻辇长生宫,使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而在一顿美妙的盛宴之后,颀长身材、美髯飘飘,身上总散发着一种修行之人少有的艺术气息的玄信真人突然像看模样只有二十出头的美男子掌门夏澄宇问道:“敢问道兄,心语师侄为何没能随道兄一同前来?”
听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夏冰道号“心语”)被问起,夏澄宇有些郁闷地眯起了自己那一双极具魅力的丹凤眼,“小女一向顽劣,最近又发错了,正在山门内受罚,让道兄见笑了,如果道兄觉得有什么失礼之处,待到来日期满,我必让小女登门拜访!”
“哈哈哈哈,这是哪里的话,心语这孩子天资极高,道法精湛,又投身公门(官府),造福百姓,又怎么会是顽劣之人呢,道兄如此说来,这可真是折煞贫道了!”
“唉,说起来也不怕道兄笑话,小女一向不知天高地厚,月前竟在俗世贸然开启封印,祭出了‘天诛’!”
“什么!莫不是那把号称‘代天行诛’的神剑天诛?!”这一下,脸上一直挂着温和微笑的玄信子终于变了脸色。
“正是此剑。”夏澄宇无奈点头,“当年我与她师尊澄海师弟虽破格将此件传授与她,但因此剑龙性难驯,以她如今的修为来说怕是难以驾驭,每一次使用都必将耗尽她的全数真元!因此为了避免她被反噬,更是为了避免她驯服不了,造成破坏,我才在此剑上设下禁制,并告诉她不到危机关头不可私开禁制,而一旦她使用了,就必须随我回山受罚!”。
“原来如此……”玄信子若有所失,“以心语的修为,竟能将她逼到使用此剑的地步,真是不可小觑——此件事情还望道兄告知!”
“唉,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
注释:
注①: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倡导性、命双修。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笺》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注②:陈抟,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乃道门“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注③: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如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专著有《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注④:谭峭,860或873——968或976),男,字景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学者,从小爱好黄老诸子后长大成为道士。泉州府清源县(今属莆田市华亭)人。幼而聪慧,博闻强记。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的《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典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著作《化书》内涵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可谓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学家。
注⑤:澄宇并非是夏掌门的名字,而是道号。依据道门惯例,道士在皈依道门之后,当授予法号,去掉俗名以示斩断俗缘,一心向道。然而身为中华本土宗教,道教一直深受华夏传统礼教影响,因此道士在被授予道号的同时,还需保留俗家姓氏,以示不忘父母生身之本。平日里称呼道士时,则可以姓与道号连称,如“马丹阳(马钰)”;又可单称道号后加以“子”以示尊敬,如“丹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