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上,有仙存焉。群星缀饰,覆云铺路,世人羡之、慕之、寻之,名之曰:“仙神幻境”。
然而,此不过凡俗众生之一厢情愿。茫茫仙洲望之无垠,除中洲天庭确为仙家乐土以外,东野、西域、南泽、北荒四地,除一二仙门大阀所据之地外,皆为化外荒蛮之地,凶兽横行,散修死斗,自仙界开辟以来,无一日不死斗,更无一日无仙人身死道消。
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战乱之苦,仙凡无异。
+++++++++++++++++++++++++++++++++++++++++++++++++++++
仙界·天庭。
天庭,仙国之所在也,坐镇仙洲,总领群仙其地位与下界之所谓“都城”相似,天庭之主玉皇除了是所谓之“独仙”(仙中之仙,唯我独仙)担任仙国领袖,统领一众仙家以外,更是名义上的六界(仙、妖、魔、佛、冥)之主。
正因为如此,身处仙洲“京畿重地”的天庭,其地位便是无与伦比了。相传,仙界初辟之时,太上老君八曾有十一化(①),而这第八化便是:“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游于逍遥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埏。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之初,运真元始之三炁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炁为玉清境,真炁为上清境,元炁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为九天”而后,“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此即为天庭之由来。
太皇黄曾天(第一重天)·渡仙亭。
作为仙界接引下界修士飞升得道之所,此地虽属礼部鸿胪寺管辖,但却一直为玉皇所重视。毕竟,下界仙家门派林立,但最终能够得证大道的,往往只是有数的那几个古派,而一些自上古时期便已存在,他们承自三清道统,于仙界东野、西域、南泽、北荒各设道场,名为仙国封臣,是为四方诸侯,各行其是,不受天庭管辖。而各大派内私设引渡之所,传渡下界本派弟子便是一大证明。
正是因为如此,身为仙界“唯一”合法引渡之地的渡仙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天庭高层的关注。
只是,大道缥缈,能够飞升的旷世仙才往往早被各大仙门笼络,而能够以散修得成大道的人中龙凤更是凤毛麟角、亿兆无一。是以,此地用以蜕凡成仙的“化仙池”倒也有近千日不曾使用过了。不得已之下,天庭只好重开封神榜,寻下界有功而身陨之士渡引英灵册封正神。此消彼长之下,这曾经仙名赫赫的渡仙亭便逐渐衰败了下去。要不是因为天庭对下界修士以及那些真正依附天庭的门派还残存着一丝希望,这渡仙亭怕是早就被撤了。时至今日,此地更是成了惩处罪仙之地,堪称“第二天牢”。
“……”一名鸿胪吏无聊地打了个哈欠——算起来这已经是他被贬到渡仙亭当值的第一百三十八日了。原本,他是一名与凌霄宝殿当值的黄巾力士,但就是因为失手打碎了玉皇大天尊的一个酒盏而沦落至此。
想到这,他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沦落?与当年那位被贬下界的仙将相比,他已是幸运太多了。不过说起来,他得以从轻发落也还是托了那位前辈的福,若不是因为那人被贬下界而使得灵山平白赚了个罗汉,估计自己也早就被打落凡尘,日日受那飞剑剜心之苦了。
“道兄!!”
正当他自嘲之时,一名昨日才被便来——罪名是遇见了玉皇最为宠爱的天女忘了行礼——鸿胪吏忽然惊叫起来。
“道友何事,竟失了体统?”他无精打采地应了一句。
“道兄快看那!”新来的后生晚辈果然活力非凡,此人的热情并未因为他的冷淡而削减半分,“道兄快去啊,有人入了化仙池了!!!”
“什么?!!”这一下,就连他也坐不住了。
化仙池旁已然聚集了一大圈人——看这架势,只怕是今日当值的仙吏此刻已是尽数来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自从女娲娘娘以山河社稷图为祭品设下天地结界护住凡间以后,凡人所居之地便再也没出过什么飞升至人了。而这里当值的仙吏绝大多数都是新近才被“调”来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一时之间倒是都好奇了起来。
“奇怪?”那昨日新来的小吏忽然皱起了眉头,“那人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啊?”
“确实……”此话一出,那名随他一同来的,连同周围的数名同僚皆皱起了眉头。
化仙池,顾名思义,此池之水的用途便是助飞升之士褪去凡胎塑造仙身,听起来玄妙无穷,但这滋味却不下于剥皮抽骨。可现在……
“不妥,”一名相貌老成的仙吏说道,“别是疼晕了吧?”
“这……”周围人皆有些拿不准。毕竟,成仙了道之人那一个不是渡三灾历天劫过来的,若无坚定意志,又怎能得证仙道?但毕竟,如今的下界灵气稀薄,诸法衰退,一切都与昔年不同了。
难道说,下界道门已然衰败至此?
“呀!”一名大胆的仙吏运起神通向着池内望去,却是把自己下了个大跳。
“如何?”
“道兄何故如此?”
“别是给疼死了吧?”
……
七嘴八舌之下,那名看清了池内真相的仙吏露出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道:“那人……睡着了。”
--------------------------------------------------------
注释:
注①:《老子八十一化》,又名《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描绘了老子起乎无始直至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元)之间的显化事迹,包含老子化胡。
所谓“八十一化图”源于“老子化胡”说。司马迁《史记》为老子李耳立传时,曾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和“老子,隐君子也”的疑团及可作多种解释的意绪。于是,佛教早期依附于道教,演化成“老子化胡”说,肇始于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