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想蔡邕如此郑重,目的,不言而喻。而且,《三字经》问世,必然传唱天下,届时,一番必要的运作是免不了的。
或许,自己还能再度出士,哪怕是郑康成再一次出士也不是不可能。
王允想到这里,对于蔡邕感激更深。
众人议论了一会儿,便有蔡邕一锤定音道:“槊儿,《三字经》乃是传世经典,只是其中有些地方依旧需要修改,不若先别往出传,我们几个再斟酌斟酌,然后传遍天下,你看如何?”
刘槊心中欢喜,他自己的水平他是知道的,哪怕有了那莫名奇妙的一世轮回记忆,也仅仅是连年征战,学问水平低的可怜,现在有大汉朝最顶尖的文人学者帮忙,自然是极好的。
至少,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使的《三字经》变成糟糠之作。
“全凭老师做主!”刘槊恭敬的回答。
蔡邕点点头,他本身就是学问大家,更是写出了《劝学篇》这样的启蒙读物,对于《三字经》自然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郑重的将书收起来,小心的放好,这才回到座位,镇静的坐下。
……
接下来,众人又叙旧,谈天说地,对刘槊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和期待,对蔡邕也有深深的羡慕和祝贺。
良久,几人才平静下来。
刘宽押了一口茶,然后神色肃然,道:“初九,陛下祭祖。新年,朝中定然会有一些变更。
只怕那些宦官又会从中作梗,做出些鱼肉百姓,损害社稷的事情。陛下听信谗言,亲信小人,我等,不可不防啊。”
刘槊静静的听着,杨彪愤慨道:“阉党祸乱朝纲,混淆视听,以至陛下乱了心神,两次党锢之禁,皆是宦官作祟,如今,袁逢被免,阳球等人被杀,郑师又隐居不出,我等举步维艰,还得图谋思变才是!”
王允和崔烈与蔡邕三人静静听着,王允是白身,没有表态。崔烈想要融入这个集体,重新拿回声望,只需要随着他们做出实事就行,也不能随意发表意见。
至于蔡邕,只是提供个契机,提供场地,然后代表天下读书人表态而已。
只有刘宽、杨彪和马日磾三人才是真正谋划的主力。
“不若我等上书,请求陛下罢黜宦官,选贤任能,还大汉天下一个朗朗乾坤。”马日磾终究是个读书人,各种局限,让他说出的话没有丝毫的建设性。
此前,阳球联合太尉段颖等人,打算推翻宦官,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如果上书,先不说奏折能否到皇帝手中,就算到了,那些宦官终日陪伴皇帝,颠倒黑白还不容易?
听着杨彪和马日磾的话,刘宽神色不变。刘槊却心中暗暗摇头,这种事情,你们的办法要是起到一点作用,我把脑袋扭下来给你当夜壶。不过不屑归不屑,刘槊没有任何鄙视的意思。
这些人仅仅是局限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背景下,所以不能有任何出格的举动和思想,不像自己,几千年后时代大变,伦理道德渐渐模糊。
追求和手段各种各样,人心浮躁下,浮华表层掩盖着数不尽的罪恶,更加隐蔽和邪恶。
现在的人更加直接,尊崇祖宗的教训,很难做出变革。商鞅一次变法造就了大秦帝国,却送上了自己的性命。
现在的人认死理,不管是仁善还是罪恶都是十分直接的而明了简单的。
他们的表现虽然傻,但是很可爱,刘槊也很敬重,只是方法,实在惨不忍睹。
“不若这样,初九陛下祭祖,回来之后必然临朝,部署新的一年政事,我等可以借此机会,让子师出士,在朝中也多个援手。另外,何皇后一直想要提拔他的兄长何进,我们也不妨顺水推舟,送给何皇后一个人情。
何进此人,出身低微,想来也会十分感激,而且,有了我等力保,他们必然不能脱离我等,更不可能朝着宦官靠拢。而宦官必然会给皇后人情,何进一定会上位,到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强有力的援手。
不妨让何进掌军,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此他就更得依靠我等。
外面,刘幽州治理州郡有功,不妨为他请功,加领幽州并州,若有可能,冀州也一并纳入囊中。并州丁原可以调到洛阳,也是一份助力。
另外,袁逢被免,但是袁槐还在,不妨让袁槐上位。
庐江太守卢植,镇压反叛,政绩卓越,可为豫州刺史。
荆州今年反叛不断,可以为借口,让刘景升前去上任,益州刘焉可以管理。凉州雍州可以让刘恢前去,诸位以为如何?”
一口气,刘宽说了许多安排。
当然,这其中许多安排,有些匪夷所思,一个劳心国家的忠臣说出这样一番话,简直是不可思议,如果说是一个有心问鼎天下改朝换代的枭雄说的还情有可原。
不过,受到刘槊一番话的影响,刘宽也有了不小的转变。
既然皇帝陛下不能听,何不自己决定,不能铲除宦官,何不放任自流。皇帝在上面看着就好,只要将大汉朝治理的井井有条,陛下难道还会怪罪?历史总会记住的。
刘槊这样子念叨,影响刘宽,也不是没有目的,他也是有野心的,只是心中有些彷徨,所以把袁槐也算到里面了,给袁家增砖添瓦。
当然,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蔡邕的一干好友,但是刘宽知道。
刘宽的一番话将众人震惊的不轻。刘宽心中也有些感叹,自己的小侄子,绝对是个奇才,根据松儿所述:陛下只想当个昏君,那你就让他当昏君好了。那些太监之类的,管他们做什么,当朝中所有人都是你的人的时候,他们能对你做什么?
刘宽记得儿子告诉自己他在刘槊屋外听到这话的时候,自己有多震惊,震惊刘槊如此目无君主,震惊刘槊如此胆大包天,震惊刘槊如此鬼神之思。
刘宽最近也在犹豫,当听到刘槊对皇帝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皇帝,只是一个人,而自己,却要将大汉天下稳稳地交给后代。
刘槊那天故意说给刘松,也不在乎隔墙有耳什么的,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盘算。
只是有些犹豫,精彩的三国历史,到底还要不要了?
犹豫之下,刘槊还是将袁槐也算进去了,一系列的布置,希望能够改变一丝历史的轨迹吧。
也不知道刘焉会不会当个土皇帝,刘表会不会不思进取。刘恢能不能镇住董卓,自己老爹能不能拿下冀州,镇压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