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文件结束后,罗斯福说:“我提议让斯大林元帅率先签名,因为他是位非常出色的主人。”
丘吉尔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如果按年龄或按字母次序,我的名字应放在前面。”
斯大林慷慨地说:“我同意首相的提议,如果我名列第一,人们就会说我在左右总统和首相。”
随后,他们便以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的顺序在公报和议定书上签字。签字结束后,罗斯福尽管面带倦容,但仍兴致勃勃地举起斟满香槟的高脚玻璃杯,向斯大林和丘吉尔提议,为三大国的团结与合作、为三位领袖的友谊和为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干杯。
2月12日莫斯科时间23点30分,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的电台同时向全世界宣布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的消息,并全文播送了会议公报。此刻,三位领袖正在不同的场所收听这条新闻。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将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他们在雅尔塔的争辩、妥协和签署的一系列协定、文件和公报,将对20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产生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创建
雅尔塔会议反映出苏、美、英特别是苏美两国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法,它们沦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逐渐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冷战从此开始。
创建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人民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巴顿所率领的美军先头部队和朱可夫指挥的苏军士兵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胜利会师了。从此,纳粹德国被盟军分割为南北两块,它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同一天,在地球的另一边,又传来一个更为重要的消息。4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当人们欢庆联合国即将诞生之时,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的来到,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已付出艰辛的努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隆隆炮声,宣告了国际联盟的寿终正寝。国联的解体引起了反法西斯国家领袖和人民的深刻反思,他们日益感到,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际正义,促进国际合作。
1941年8月12日,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上,在助手们的陪同下,登上威武的英国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满脸笑容地与前来迎接的丘吉尔握手。随后,两人在一份重要文件上庄严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在宣言中,两位领导人向世界表明了战后将建立更为广泛、更为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的意向,这意味着美英两国已开始考虑以新的世界组织来取代国际联盟。
《大西洋宪章》公布不久,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纷纷发表声明,赞成宪章中所阐述的原则。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参战国。12月22日,丘吉尔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赴华盛顿访问,讨论双方的战略合作。会谈期间,美国国务院拟定了一个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宣言,双方迅速就宣言文本达成一致。但是,这个反法西斯国际联盟叫什么名称,令罗斯福和丘吉尔十分头痛。他们最初打算用“协约国”的名称,但这个词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法俄同盟,这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感和反对。12月29日晚上,罗斯福正在书房中读书,突然,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这个联盟可以叫‘联合国家’,对,它就叫“联合国家”。”罗斯福为自己的这个设想感到兴奋,立即告诉了国务卿赫尔等人,他们也表示赞许。
1942年1月1日,丘吉尔结束了加拿大之行,返回华盛顿与美国人继续谈判。丘吉尔在旅馆中,脱下行装,泡在温暖的浴池中正在洗浴,听到有人进了客厅,原来是罗斯福来了。他来不及擦干身体,立即披上浴巾,将罗斯福引入书房。容光焕发的丘吉尔听到罗斯福为联盟起的新名称时,精神为之一振,告诉总统,这是一个很好的名称,他完全赞成。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本书,翻开其中一页,大声吟诵:“这里,联合国拔出刀来的所在。我们的同胞们那天在战斗!这是许多将永垂不朽的事——而且一切都将永垂不朽。”
同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此,反法西斯国际联盟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称——联合国家。这个名称也成为战争结束时建立的新国际组织的名称。在签字中,美、英、苏、中4国代表依次签字。然后,其余22国按国名英文字母次序分别签字。这个过程也暗示在未来的国际机构中这四个大国的独特地位。
1942年整整一年,联合国家始终面临轴心国的巨大军事压力,无暇认真考虑和设计战后建立新国际组织事务。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3月和5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就战后建立新国际组织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在双方讨论过程中,罗斯福日益坚定了一个信念:战后将建立一个单一的世界性国际组织,美、英、苏、中将在这个组织中具有优势的发言权。他说服了丘吉尔接受这一方案。
同年10月19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美国国务卿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举行三国外长会议,为即将在德黑兰举行的三大国领袖会晤做准备,3位外长也讨论了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组织的有关事宜。会后,3位外长和中国驻苏大使在《四国宣言》上签字。四国在宣言中承诺:“有必要在尽早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四国宣言》发表后,四国的外交官们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为建立战后新的世界组织设计各自的方案。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9日,四大国的代表来到美国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就提出四大国共同的新的世界组织宪章临时草案进行讨论。由于苏联的坚持,中国代表仅出席会议的最后阶段,会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美英苏的代表。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决定这个新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就叫“联合国”。联合国由4个主要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为联合国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会员国的代表组成;安全理事会,承担维护和平的主要责任,四大国享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享有否决权,另由大会选举一些小国参加;秘书处,由秘书长领导,负责联合国日常事务;国际法院。他们还决定,将会上未解决的一些问题留给他们的领袖直接解决。
1945年2月,美英苏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最高级会议。会上,罗斯福与斯大林就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加入联合国问题达成协议,他们也同意丘吉尔的建议,法国将以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加入安理会,享有与四大国同等权利。
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就四大国所拟的联合国宪章草案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小国的代表们对大国在联合国中的特权地位表示不满,尤其对它们的否决权地位提出质疑。会议还对吸收波兰、阿根廷等新成员问题出现意见分歧。最终,会议仍基本通过了四大国的敦巴顿橡树园建议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联合国宪章》。6月21日,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
6月28日,出席旧金山会议的各国代表相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些国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旧金山会议在完成联合国宪章制定工作之后宣告结束。
1945年10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了《联合国宪章》。至此,包括所有常任理事国在内的大多数会员国已批准了《联合国宪章》。根据事前的约定,《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从这一天开始,联合国登上战后世界的政治舞台。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贡献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联合国在非殖民化进程以及在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几十年来,联合国系统主持制定了包括国际生活各个方面的国际协议和重申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宣言,反映了大多数会员国的共同要求,有不可忽视的道义力量。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联合国通过的一系列宣言、纲领、宪章和决议,从根本上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总体利益的。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实际上已成为变化无常的世界局势中的“一个不变的中心点”。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顽固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并控制了联合国的多数会员国,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长期得不到恢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亚非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一切合法权利,包括任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1974年,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在大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