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得陇望蜀
1918年10月28日,统治中欧各民族的奥匈帝国瓦解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兴高采烈地建起自己的民族国家。此刻,他们并不知道,一场可怕的灾难将在20年后等待他们。
捷克斯洛伐克位处欧洲中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曾说:“谁控制了波希米亚(即捷克斯洛伐克),谁就控制了欧洲。”希特勒将这位铁血宰相的话一直铭刻在心。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宣布:“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1938年3月,德军开入维也纳,强行吞并奥地利。随后,纳粹德国开始全力推行夺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
捷克斯洛伐克与奥地利不同,是欧洲的中等军事强国,军事工业发达,拥有40个装备精良的师,在与德国的边界一带修有坚固防线,人称“小马其诺防线”,它还与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结成小协约国军事集团,并与法国、苏联订立军事互助条约。希特勒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不可能轻易得手,他也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为此,他采取从内部取得突破的策略。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境内的苏台德地区居住着约300万日耳曼人。纳粹德国有意鼓动当地日耳曼人党制造事端,谋求苏台德地区与德国合并,酿成流血冲突。1939年5月初,捷政府在苏台德地区采取断然措施,平息苏台德日耳曼人党的叛乱。5月20日,德国以保护苏台德日耳曼人为名,在德捷边界集结兵力。捷政府针锋相对,发布动员令,决心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由于捷政府决心抵抗侵略,法国、苏联、英国等大国也表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希特勒退让。他假惺惺地宣布,德国对捷并无侵略意图,并指示日耳曼人党恢复与捷政府的谈判。但同时他又下令,继续执行侵捷的绿色方案,要求军方在1939年10月1日之前完成入侵准备。
英法并不是真正决心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它们害怕由此会引起一场大规模欧洲战争。5月7日,英法驻捷公使拜会捷外长,要求捷政府尽可能满足苏台德日耳曼人的要求,并扬言如果捷政府不作出适当让步而导致与德国发生冲突,英法不会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外长也秘密转告德国驻法大使,表示如果捷方不作出妥协,法国将不履行援捷义务。
在英法绥靖政策的鼓舞下,希特勒有意大造战争气氛。9月初,他叫嚷:“德国为了得到苏台德地区,不惜对英法一战!”进一步恫吓英法。在他的授意下,日耳曼人党在苏台德的分裂活动也迅速升级。
英国首相张伯伦急了,给希特勒发去一份急电,建议举行英德首脑会谈以解决目前的危机。希特勒收到电报后,又惊又喜,大声叫道:“我的天哪!”他没有想到张伯伦居然这么轻易地屈服于他的讹诈。他同意与张伯伦会谈,但有意将会谈地点选在德国最僻远的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伯希特斯加登,这里有他的一处大本营,代号为“鹰巢”。
1938年9月15日凌晨,已是69岁高龄,且一生从不愿乘坐飞机的张伯伦鼓足勇气,登上了去德国的飞机,在飞行7小时后,在慕尼黑机场着陆。之后他乘上一辆敞篷汽车前往火车站,又乘了3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群山之中的“鹰巢”,此时已是下午4时30分了。疲惫不堪的张伯伦被领到希特勒的书房,会谈在那里举行。
在会谈中,希特勒像对自己的部属训话一样,一个人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吹嘘他对德国人民、对欧洲和平和对英德友谊的贡献,并恶狠狠地叫嚷,他决心使苏台德的300万日耳曼人重返德国怀抱,为此不惜迎接任何战争,哪怕是世界大战。最后他才告诉张伯伦,如果英国同意割让苏台德日耳曼人地区,和平可能还有一线希望。一心只求避战的张伯伦立即表示,他本人并不反对德国的要求,但还需要回去征得内阁的同意。
9月17日,张伯伦在伦敦召开内阁会议,他吹嘘当他前往德国之时,局势已非常紧张,如果他不去,战争可能已经爆发。他告诉内阁的同僚,希特勒的要求非常有限,建议英国同意他的要求。内阁接受了张伯伦的建议。第二天,法国总理达拉第飞抵伦敦,英法也达成了一致。
9月19日中午,英法正式照会捷政府,要求它同意将苏台德日耳曼人地区交给德国,以维持欧洲和平,并要求捷政府在3天内作出答复。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拒绝这一建议,并指出,如果割让苏台德地区,将使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置于德国完全控制之下,并要求法国注意自己所负有的条约义务。
英法政府对捷政府的这一答复极为恼怒。9月21日一大早,天还没亮,英法公使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从床上喊起,要他收回9月20日的答复,并扬言,如果他不改变这一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只有自己对德作战。当天下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表声明,接受英法建议。贝奈斯告诉他的人民:“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9月22日,兴致勃勃的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在戈德斯堡的德莱森旅馆会见了希特勒。张伯伦原以为,他带来的捷政府同意交出苏台德日耳曼人地区的消息,会使希特勒欣喜万分,没想到希特勒面无表情地说:“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更使张伯伦惊诧的是希特勒提出,整个苏台德地区必须立即由德国占领,时间不得晚于10月1日。
张伯伦一再申辩、恳求,希特勒仍无动于衷,表示绝不让步。最后还是张伯伦作了让步,他同意与法国人讨论德国的新要求,并尽力说服捷克斯洛伐克接受。
到了这时,希特勒一直阴沉的脸上才露出一丝微笑,他告诉张伯伦:“这是我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9月24日,精疲力竭的张伯伦回到伦敦。
9月25日,捷政府断然拒绝德国的新要求,并宣布进行总动员。苏联宣布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并在西部边界集结兵力。
英法也表示,如果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将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同时也开始了军事动员。
希特勒十分清楚,英法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并不敢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9月26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馆的群众集会上叫嚷:“如果到10月1日苏台德地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将作为第一个士兵与捷克斯洛伐克作战。”
同时,他又向英法伸出橄榄枝,声称他决不同英国打仗,对法国也没有任何要求,不希望与法国进行任何战争。希特勒给张伯伦发去一封亲笔信,假惺惺地表示“德国不准备对和平的最后一线希望关上大门”,并挑拨离间地说,捷克斯洛伐克一心要把英法拖入一场欧洲大战。
接到希特勒的信后,张伯伦立即复信,信中讨好地说:“我确信你可以不必打仗,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一切主要的东西。”张伯伦建议在德国举行一次包括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代表共同参加的国际会议,来解决苏台德问题。与此同时,他又给墨索里尼写信,建议他出面敦促希特勒接受这个建议。9月28日,从柏林传来消息,希特勒同意召开国际会议,但拒绝捷克斯洛伐克参加。英国同意了德国的要求。随后,伦敦、巴黎和罗马收到了来自德国的邀请书。
9月29日中午,慕尼黑会议开幕,会议在柯尼斯广场的元首府举行。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出席了会议。在希特勒和张伯伦发言之后,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第三个发言,他拿出一份明确的书面建议,要求以此作为会议讨论的基础。事实上,就在这一天上午,德国人把自己所拟的方案告诉了意大利人,墨索里尼将它译成意大利文带进会场,谎称是意大利的方案。
英法立即接受意大利的提议,在此后的几个小时讨论中,事实上对这个方案没有任何修改。于是,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相继在协定上签字。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规定,苏台德地区全部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日至10月10日从苏台德撤出,并且不得带走任何军事设施和民用经济设施;德军分阶段占领主要的日耳曼人居住地区,成立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争议地区的归属。英法表示,将保障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安全。
当慕尼黑会议举行之时,两名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一直在会议厅隔壁的一间房内等待。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将他们喊进会议厅,告诉他们协定内容,并交给他们一份地图,标明了捷克斯洛伐克需交出的地区,命令他们立即执行。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辱地接受了别人为他们设定的命运。
捷外长悲痛地说:“我们是被迫落到这种地步的,现在一切都完了。今天是我们,明天轮到的就是别人了。”
1938年10月1日,德国吞并苏台德,但它并不以此为满足。第二年3月就肢解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然后分别吞下。
英法再次违背诺言,它们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因内部分裂而解体,因此它们没有义务来保护它。枭雄玩火,英法退让,欧洲即将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德国吞并奥地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首先被法西斯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奥地利。奥地利也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希特勒认为本来就不应与德国分开成为另一个国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合并的意图。但是,《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严禁德奥合并。
纳粹党上台以后,希特勒曾经打算利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的办法,鼓励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1934年7月,奥地利纳粹党徒发动武装叛乱,虽然刺杀了奥政府总理,但还是遭到镇压,未获成功。
1936年,迫于纳粹德国的淫威,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由此,奥地利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其内政和外交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了。这一举动,没有受到西方大国的制裁。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决心完全正式吞并奥地利。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约见奥首相舒施尼格,要他签署一份奥地利完全听命于德国的议定书,并命令他在三天之内答复,否则要进军奥地利。舒施尼格向英法求援,却得不到支持,只好无奈地准备在3月13日让全体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前途。希特勒闻讯后大怒,命令德军开进了奥地利。次日,希特勒主持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令,奥地利成为了第三帝国的东方省。纳粹德国多了七百多万臣民,为发动大战增加了兵源。
命运悲惨的波兰
1939年春,德国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个目标是波兰。波兰夹在德、俄两大国之间,在历史上多次被瓜分,这次又难逃厄运。
3月21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接见波兰驻德大使,狂妄地要求波兰将但泽地区交还德国。不久,波兰明确表示,绝不放弃对但泽的主权。
希特勒见弱小的波兰不肯向德国的恐吓低头,怒火中烧。根据希特勒的命令,里宾特洛甫再次召见波兰大使,恶狠狠地扬言,波兰在但泽问题上不肯满足德国的要求,可能导致德波之间发生战争。
尽管波兰只有一些陈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武器,但它已从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对德国的任何退让妥协无异于自杀。波兰外长随后也召见德国驻波大使,强硬地表示,德国任何改变但泽现状的企图或行动,都将被认为是战争行动。
德国大使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大声嚷道:“你们是想用刺刀逼着谈判!”其实,这位大使应该知道,纳粹德国一直是以这种方式推行外交政策的。
希特勒现在知道,单用恐吓和威胁已不可能使波兰人让步。4月3日,他下达以武力征服波兰的“白色方案”。
纳粹德国贪得无厌的扩张,使英国首相张伯伦陷入尴尬境地,张伯伦向英国人民许下的承诺——《慕尼黑协定》将带来欧洲一代人的和平,成为对自己无情的嘲讽。他明白,希特勒即使得到但泽也不可能就此止步,欧洲战争已不可避免。他也清楚地知道,英法的力量并不足以抗衡德国,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3月21日,英国建议,英、法、苏、波4国进行协商,采取共同步骤和行动。
张伯伦的提议得到苏联的响应,法国也表示支持,但是波兰坚持所谓“等距离外交”,拒绝加入这个对付德国扩张的共同阵线,害怕由此给德国提供侵略口实。
4月15日,英、法、苏开始在莫斯科就缔结对付德国的联合阵线举行谈判。
莫斯科谈判刚刚拉开序幕,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对立所产生的互不信任就开始为谈判设置障碍。英法要求苏联对英法保证的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比利时承担援助义务。苏联同意英法的要求,但它要求英法同样对苏联邻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承担援助义务,这一建议被英法拒绝。英法不肯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提供安全保证,引起苏联不满。双方发生激烈争执。
更为严重的是,波兰和罗马尼亚在接受英法保证的同时,却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拒绝接受苏联的安全保证,不肯放弃反苏立场。波罗的海的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因为害怕德国的报复,拒绝英、法、苏三大国的安全保证。芬兰和爱沙尼亚甚至扬言,如果三大国在没有取得它们同意的情况下就提供保证,将被视为对它们的侵略。6月7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切都为三大国在莫斯科的谈判设下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由于莫斯科谈判受挫,英国开始与德国进行秘密接触,苏联则一直与德国进行“商业贸易”谈判。
为了打破僵局,苏联建议将政治谈判先搁置一边,进行更重要的军事谈判。
英法虽接受苏联的建议,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对谈判的消极态度。英国派退役海军上将德拉克斯为首席军事代表,法国派一位名叫杜明克的兵团司令作为首席代表,苏联派出的代表却是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斯大林看到英法只派出一些二三流角色,十分恼怒,认定英法并不真正想与苏联结盟。
更为恼人的是,英国代表团并没有乘飞机去莫斯科,而是乘一条海轮,在航行了半个月之后于8月11日才抵达莫斯科。这个代表团甚至没有携带英国政府颁发的全权证书,这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不满与怀疑。
8月12日,莫斯科谈判转入军事谈判。伏罗希洛夫首先陈述了苏联的抗德计划,他表示,苏联将在西线部署136个师的兵力,一旦英法遭到德国入侵,苏联将以相当于英法抗德兵力的70%的军队投入战场;如果德国入侵波兰和罗马尼亚,英法必须向德国宣战,苏联将投入与英法对德作战的同等兵力;如果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必须投入相当于苏联投入作战兵力的70%的军队,共同对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