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43000000055

第55章 见清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时。比丘闻其记说。心亦不喜。复诣余比丘。作是问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诸比丘记说。心亦不喜。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三处所说。具白世尊。我闻彼说。心不欢喜。来诣世尊。故以此义请问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士夫。未曾见紧兽。往诣曾见紧兽者。问曾见紧兽。士夫言。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其色黑如火烧柱。当彼见时。紧兽黑色。如火烧柱

时。彼士夫闻紧兽黑色如火烧柱。不大欢喜。复更诣一曾见紧兽士夫。复问彼言。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彼曾见紧兽士夫答言。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彼人见时。紧兽开敷。实似肉段

是士夫闻彼所说。犹复不喜。复更诣余曾见紧兽士夫。问。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是人闻已。心复不喜。复行问余知紧兽者。问。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又问。其状云何。彼复答言。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如彼士夫问其紧兽。闻则不喜。处处更求。而彼诸人见紧兽者。随时所见。而为记说。是故不同

如是。诸比丘。若于独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心得解脱。随彼所见。而为记说。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佛告比丘。若大师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

尔时。比丘闻佛说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注解:

直接选用林崇安教授的文章:

一、前言

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来的方向也有不同:有的从信义路来、有的从松智路来、有的从市府路来。佛陀的修行教导,详略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文有差别,义无差别」。详细的修行法门是先建立闻所成和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六触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内六入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五取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此中的色、受、想、行称作「四识住」。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经由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有的禅修者就喜欢这种细腻的禅修过程。以下就以释尊时期的一个实际的个案作说明。

二、如何才能得到见清净?

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这时有某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他就去看其他的比丘,告诉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比丘答说:「尊者!对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闻那比丘的回答后,内心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六界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了他们的回答后,内心也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他们说:「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五取蕴,要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是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比丘们的回答后,内心仍然不喜,便去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就去看其他的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是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我听了他们的回答,内心不欢喜,所以才来看世尊,同样以这个问题来问世尊: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三、佛陀的会通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对不同的答案有所疑惑,所以先说譬喻使他容易理解,佛陀告诉比丘说: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人未曾看见过紧兽树,于是去找曾经看见过紧兽树的人,就问曾见过紧兽树的人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它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当时,那人听说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内心不喜,再去找一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答说:『它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这人听完那人所说,还是内心不喜,又再去找其他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下垂,像尸利沙树的果实。』这人听了,内心还是不喜,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人答说:『它的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这位问紧兽树的样子的人,对所听到的都不喜欢,再去各处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树的人,都是顺着当时各人所见到的样子,对这人回答,所以所说的有所不同。同样的道理,如果比丘们独自专心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各经由不同方向去思惟佛法,最后不再生起烦恼,内心得到解脱。他们会随他们所体见的法义对别人回答。

四、得到见清净的详细过程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喜欢详细的修法,而不喜欢其他扼要的法门,所以佛陀对他教导详细的获得见清净的过程。佛陀说:

现在你先听懂我下面所说的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以了解法义。譬如,边地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四个城门坚固无缝,道路很平正。他在四个城门设置四位守门人,他们都很聪明,对进出的人看得很清楚。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就坐在上面。如果由东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听了,前往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如果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佛陀接着告诉比丘说:

我刚刚说的是譬喻,我现在要解说法义:

所说的『城堡』,是用来譬喻人的粗重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的:箧是譬喻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所造成,是无常变坏的东西。四条毒蛇是譬喻人的四大,如果四大不调就会临近死亡。

『善于修治城墙』,是指正见。

『道路平正』,是指内六入处。

『四个城门』,是指四识住。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城主』,是指识取蕴。

『使者』,是指止观。

『使者的如实传言』,是指四圣谛。

『顺着原路回去』,是指八圣道。

佛陀最后告诉这位比丘说:

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我现在都已经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的缘故,就像在《箧毒蛇譬经》中所说的一样。

那时,这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增进修持梵行,……一直到能不再轮回后世,成为阿罗汉。

四、一些省思

(1)禅修者可以从简单的角度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之一门,最后所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对象不外是每人的身和心。

(2)整个禅修过程的详细讲解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内含:闻、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五、结语

佛法的方便虽有多门,但是目标是确定不移的,这目标就是获得「见清净」并超越生死轮回;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止观。在这譬喻中,我们可以从远方而来的使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使命的传达过程:他要先抵达正确的城(指正见),经过道路(内六入处),观察城门(四识住),接受守门人的检验和指引方向(四念处),而后面见城主(识取蕴),亲自听到指示(四圣谛),最后顺着原路回去(八圣道)。由此可以看出,使者所代表的「止观」,是整个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内观杂志62期2008)

同类推荐
  • 住院那些事儿

    住院那些事儿

    身体的疼,找到病症,就能根治。心里的痛,找到症结,也能平息。有些靠住院部的医生,有些靠陪护的亲人,有些只能靠自己,而有些只能交给时间。那些曾经真切的疼痛,会减弱、消散,或者陪伴一生。
  • 光对面的思过崖

    光对面的思过崖

    我向大家讲述一个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小故事。
  • 杂事记

    杂事记

    看到,听到,想到!想到啥呢写下来。看到啥记下来,经过啥发出来。也许将来自己的那句话那件事或对自己有大用呢,看我记录人生中得一部分,一段路
  • 一种诗意的存在

    一种诗意的存在

    远方的光和雪;过往的苦和累;今日的痛和难,一切都化为明日的太阳,冉冉升起。
  • 幻璟随笔

    幻璟随笔

    幻璟随笔,闲时用笔、用文字表达心中所想,无对错,只随心。
热门推荐
  • 逍遥公主跨千年

    逍遥公主跨千年

    现代的化妆师转行做公主,原来公主也可以混的风生水起嘛。墨哥哥:“月儿,我没办法放弃,我只想要你,只有你。”诸葛哥哥:“月儿,我不喜欢看你皱眉,不喜欢看你哭泣,我愿用我所有让你开心,只要你回头看看我就好。”离哥哥:“月儿,和我回国好不好,我的心丢在了你身上,只有把你带回去,我整个人才能完整。”是他,还是他,还是······月儿:“回身看看过往的一切,原来拒绝时那么多的借口,只是不爱,原来一颗不确定的心,只是因为没有遇见你,原来的原来,只是爱上了你!
  • 皇族之翼

    皇族之翼

    一个在城市中的孤儿,背负着家族的兴衰,龙族与凤族的后裔相伴,将创造怎样的辉煌,皇族的羽翼终将照耀世界......
  • 叛神创世

    叛神创世

    天下大劫,兽人作乱;半兽人倾巢而出,恶魔背弃诺言重现于世;各种族与人族关系敏感微妙。天下大势,势必风云四起,英雄辈出。神族冷漠面对硝烟四起的世界,且看他如何一步步走上巅峰,重画天下格局。
  • 庶女帝妃:妖孽殿下来护驾

    庶女帝妃:妖孽殿下来护驾

    痴心错付,换来一世离殇,涅槃重生,她重新修炼,誓要颠覆渣男渣女的天下,且看一只涅槃凤凰的复仇记。可是,总是出现在她眼前的金牡丹花儿是怎么回事?“你一男的,出场就要撒点金牡丹花儿,是华丽呢,还是骚包呢,还是华丽的骚包?”对方不语,一笑华贵倾城。男主腹黑,女主腹黑,两只腹黑鬼的相亲相爱。
  • 重生之绝世皇妃

    重生之绝世皇妃

    她是一个二十一世纪小白领,一个意外事件让她重生在大清朝。机缘巧合被送进翼王府里当侍妾,竟然与王爷摩擦出爱的火花。好事难成,一连串事件牵扯出惊天秘密,身世之谜更给他们的爱情之路带来更大的波折。以为终于修成正果,怎知王府却面临灭顶之灾……为了挽救心爱的男人,她毅然走进了危机四伏的深宫,从此展开了叱咤风云的人生……
  • 一舞见倾心

    一舞见倾心

    她们是冷酷无情的杀手,却又是大名鼎鼎的歌手团,在一场阴差阳错的巧遇下,她们穿越了!遇到了视她们如珍宝的他们,且看他们的爱情之旅,究竟会如何发展下去。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钟情古代的恶魔美男

    钟情古代的恶魔美男

    女人,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她们却有能力祸国。安小落是最无厘头的穿越,竟然一觉醒来就会在古代。她深深的爱着那个外表冷俊,心像恶魔的腹黑男人。她为他堕落,为他完成复仇计划,就在事情有眉目的时候,他却选择再次离开她。就在这个时候,安小落被告知要嫁给那个处处维护她十七王子....几个女人和几个男人之间的纠结,有血、有泪,结局是悲?是喜?续集:(诱爱恶魔:奸戏穿越小王后)QQ:419316140
  • 苍天英雄传

    苍天英雄传

    多尔塔星唯一的一块大陆上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抵抗过外星球的入侵,曾打败过想毁灭世界的魔王,他们的事迹在这篇大陆上永久的流传着,他们就是——英雄!
  • 神秘消失的特工船

    神秘消失的特工船

    本书是悬疑故事集。本书精选《故事大刊》的故事。这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侦探工作的原貌。书中讲述的关于指纹、警局档案和特工队等的诸多故事使人身临其境般地面对那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险境,能唤起人的阅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