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随意调查一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请问在你们看来,学佛是在干什么?
我想,十有八九都会说,修来世啊。
可不,佛教说轮回,说善有善报,说往生净土,求子求财求各种保佑,他们的信徒忙着烧香作揖或赶做超度亡灵之事等,不就是想来世有个好着落吗?
佛陀如果还在世,不知会作何感想,他明明强调了“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
学佛是修智慧,以此无漏慧获得解脱,不再轮回六道,不是枯守戒条,也不是修定,也不是修神通,为什么?因为修这些就算你成就了,还是三界中事。
有些宗教或许也宣扬他们的修行能超出三界,但问题是你对三界的认识,所谓的“道”根本就不对,如前说,其教义在历史长河与科学面前不堪一击,又何谈解脱与超越呢?就好像一个医生看病,你病因都找不准,怎能帮人解除痛苦?
而佛陀为什么能解脱?正是因为他悟了真正的道,所谓睹明星而悟道,他明悟了缘起法,因此获得无漏的智慧,然后凭此智慧离欲解脱。
莫说别的,单是佛家纵观宇宙人生,提出一个“生住异灭”和“成住坏空”,就何等让人震撼。且它把佛教自己的未来发展也置入其中,预言将来佛教同样会有衰败的一天。而同样创造了“易”文化的中国人,像秦皇汉武等精英,却企图长生不老、江山永固,让人汗颜。
因此,本章说定,此前,必须明白定与慧的关系,理解了什么是正定,才不会白忙活一场,这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比如你修定境界很高,得了根本定甚至四空定,于是在那里得意洋洋,忘记了佛陀早就指出“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那就可惜了。
修定,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它和修五戒十善一样,都是共法,即但凡修士都要修定,而且不局限于特别的形式,你坐忘守窍、忏悔、观经等,都可以,未必一定要学佛教的定。
为什么?
因为修定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去除烦恼,或者说离欲解脱的办法,或者说,不学佛,未必他就不能去除烦恼。
但是区别在哪里?为什么又说只有学佛才能超出三界呢?
关键就在于四禅八定即便是你修得再好,但是到了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时,你怎么办?因为,修定的原理和过程,也可以概括为一个“离”字。比如,当你获得了欲界定以后,虽然很好,觉得很多烦恼消除了,但是慢慢你会发现这个似乎还不够好,应当还可以再进一步,上界应该更清净一些。于是,离,向上而去,开始修未到地定。如此,再离,进入初禅定,乃至进入最高的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定。
问题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已经是三界之顶了,没法再离了。此时,身体色相没有,意识也极其微弱,所谓不是在想,也不是不在想,精神意识已经恍惚到了这种程度,还怎么前进?
可是,烦恼呢?断尽了吗?问题都解决了吗?没有。有入定就有出定,入定时的确清凉自在,但出定不久,金钱美女,名誉地位,各种人情,很快又要烦恼了。
我们回想一下,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不就是因为烦恼的存在吗?比如你弱小,别人欺负你,你因为这个烦恼而修道想强大起来。或者,你觉得生老病死太苦了,人要是能永生就好了,于是因为生老病死的烦恼而开始修行,如此等等。
然后,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古往今来可谓五花八门。修定最为常见,因为修定能开发神通。有的人,通过咒语和符箓。有的求和拜,把自己的身心交给大神,不一而足。可是,不论哪种修行办法,烦恼解决了吗?没有,即便是所谓修行有成,那也是如同石头压草,只能缓解不能断尽烦恼。比如最高明的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差不多算永生了吧,可是出定后依然堕落轮回。
为什么?
因为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如此,有生必有灭,有入必有出,有成必有坏,你想在其中求一个永恒与不朽,或者干脆为自己预设一个前提,自己的身体如衣服、灵魂永不灭,然后以此起修,这可能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佛修定可得六大神通,而其中五个居然是所有修士共有,唯独漏尽通才是佛家独有,这一神通显然才是关键所在。那么,何谓漏尽通?并非搬山填海、缩地成寸,而是开悟,是得到正见,如佛陀所说,“我说知见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诸漏,无有是处。”
说白了,从无常与无我的生灭中明悟其涅槃无生的本质,然后以此智慧开始修行,才终于可能超出三界。换句话说,所谓修智慧,是要断尽轮回三界的因和缘,把那些进入三界的条件给去掉。你搞别的,不管你再厉害,再能干,缘木求鱼,有用吗?
至此,如何修定,可以说大抵明白了。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去修定都没关系,但绝不能以为定境就是究竟。无论禅定如何令人喜悦着迷,如佛陀与舍利弗所说,当观其“如痈、如刺、如杀”。为什么?因为一切境界都没离开你的五蕴,无论它如何神奇,依然是无常无我的。
那么,何谓正定?就一目了然了,与正见相应的定,就是正定。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只有老参们明白,你连正见的影子都摸不到,又如何正定?而正定又是如此重要,因为它和外道的定有根本不同啊,因为它是八正道的最后一个啊。
那么,假如暂时不管正定的获得,而想现在就直接从佛家的修定基础入门,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修不净观,一是修数息观,或者叫安般念。这两种都是佛陀亲传,都属于七贤位中的五停心观,也都能悟道证果。而不净观针对贪欲,尤其是淫心重的人效果很好,是佛陀首选。但是问题是,很多弟子学完后,出现了自尽的风潮。因为修成功后,简直要厌世了,巴望着早日离开这污浊之地。所以,佛陀于是又传了安般念,这个很温和。两种都流传至今,但不净观有一定风险。
安般念,俗称数息观,因为安那是呼出,般那是呼入。这有点类似道教的守窍法门,不过安般念一般是把精神意识放在鼻端下的人中穴一带。
这种功法因为修的人多,资料也非常多,此处随意摘录一段:“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受随身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最后,说点好消息。为什么要说好消息?因为从前面这几章来看,不管是持戒,还是获得正见,还是修定,都不容易啊。
当然不容易,好像我们汉传佛教有一种说法:禅堂开悟,需要七世状元之才、三世帝王之福。这能容易吗?当帝王是莫想了,当状元嘛,有机会,参加高考啊,降格以求,不说一定是全国的状元,全省乃至全市的状元也算,但是七世,也难啊。
那么,如前说,1,悟道是见思惑的观念扭转;2,修定也名增上意学。所以,好消息是,佛家悟道,未必要有初禅定以上的功夫,其实,你能有未到地定,甚至欲界定也行,最不济,假如你资质过人,那么,能有一念相应的电光喻定也行!
总之,没有定力是不行的,但如前说,学佛是在修智慧,它的目的不是把定力修到顶峰,而是凭借定力的增上作用去窥破道的秘密。所以佛陀当年修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后,他问师父,“到了这种境界,是否就拥有了一个永恒的我了?”他师父答不上话,且心中大惊,这徒弟修定速度奇快,还智慧过人,居然问出这等不可思议的问题,想着把自己的地盘和门下分一半给佛陀,但佛陀一心悟道,知非即舍,告辞而去。
那么,又如前说,悟道的瞬间,速度极快,也就几秒的功夫,从加行道的忍位与世第一位,这个有为法的境界,要瞬间进入见道位的无为境界,这个无始以来从未拥有的突变,是需要一些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没有一定的定力则无法支撑,就像钻木取火,你双手摩擦的速度和频率是必须有所要求的,否则必然达不到燃点,而悟道那一刻,亦即燃点。或者总结来说,悟道与定力的关系是,你定力够,未必能悟道,但没有定力,必然不能悟道。而悟道所要求的那个燃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那么难,贵在一个悟字。
从资料来看,佛陀在世时,证得阿罗汉者,大部分是慧解脱,即定力还不够,存在定障,属于钝根阿罗汉,没有三明六通,远不如定慧双修的“利根俱解脱阿罗汉”。但是,如今的时代,能悟道就不错了,何况还是阿罗汉?
当然,据说慧解脱阿罗汉依然要去修灭尽定,破除定障。看来,修行固然有要点和捷径,但其实并没有真的便宜可占。又据说,假如悟道前已经达到初禅定实力,则悟道后,直接便是二果乃至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