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尔时。世尊默然而住
婆蹉种出家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时。婆蹉种出家白佛言。我与瞿昙共相随顺。今有所问。何故默然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种出家长夜质直。不谄不伪。时有所问。皆以不知故。非故恼乱。我今当以阿毗昙律纳受于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种出家。随汝所问。当为解说
婆蹉白佛。云何。瞿昙。有善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当为我说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谛听。善思。婆蹉。贪欲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嗔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于贪欲无余灭尽。嗔恚.愚痴无余灭尽者。则于一切有漏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
佛告婆蹉。随意所说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随下。瞿昙法.律亦复如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随流。向于涅槃。浚输涅槃。甚奇。佛.法.僧******.律。为余异道出家来诣瞿昙所。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几时便听出家
佛告婆蹉。若余异道出家欲来于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于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为人粗作齐限耳
婆蹉白佛。若诸异道出家来于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听于和尚所受依。若满四月听出家者。我今堪能于四月在和尚所受依。若于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当于瞿昙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说粗为人作分齐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婆蹉出家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种出家即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如来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觉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彼一切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今当往见世尊
是时。婆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出家学道。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尔时。尊者婆蹉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婆蹉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有众多比丘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
尔时。婆蹉问众多比丘。汝等庄严方便。欲诣世尊恭敬供养耶
诸比丘答言。尔
尔时。婆蹉语诸比丘。尊者。持我语。敬礼世尊。问讯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安乐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令欢悦。非不欢悦。大师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养大师。令欢悦。非不欢悦
时。众多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礼世尊足。乃至欢悦。非不欢悦
佛告诸比丘。诸天先已语我。汝今复说。如来成就第一知见。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尔时。世尊为彼婆蹉比丘说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本经涉及的善不善法、五戒十善以及证道果位和修习止观等内容,阅读起来不难。但是我们应该发现,婆蹉种出家首先面见佛陀时,其处境是尴尬的,佛陀根本不愿意理睬他。为什么?因为就像现在很多人也以皈依某种宗教作为时尚潮流,实际上对于相关教义毫无理解一样,如果佛陀每天都去接待这些人,那忙都忙不过来。“皆以不知故。非故恼乱。”,亦即佛陀知道面前的婆蹉种出家必定会提出一些不入流的问题,但婆蹉种出家确实是不知佛理,并非有意骚扰。
其次,从婆蹉种出家的提问和经历,我们应该发现,正如佛陀所说,如法修行,悟道成道则是必然之事,并不是说佛陀聪明一点,他能悟道成道,别人笨一点就不行。不是的,道是超越时空的,任何人正确地理解它,并依道修行,都能成道。这也是佛陀耐心地指出“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的原因。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法法相律”等道理一样,此中有必然理则。
婆蹉种出家以他的经历恰好就证明了这一点,不断地如法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这才是本经的最大意义,佛法是人人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