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婆罗门止住。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明诸。句句记说。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往见世尊。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欲修敬礼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聪明憍慢.财富憍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今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谕云何善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则于座上解四圣谛苦习灭道。得无间等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独正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注解:
这一经并没有特别需要解说的地方,因为佛陀并没有针对性地开示什么,他是次第广说,从人间善法,如布施等可以死后升天的法,谈到了超出三界的解脱法。
所谓无间,就是没有间断、空白,或者说无缝,包括时间和空间。等,等待,就好像排队,一个接一个,流水一般,没有断流,就是无间等。作为修行来说,无间等,也就是对于义理的领悟很流畅,中间没有阻隔和停顿。
本经所说的无间等,指的是憍慢婆罗门对于四圣谛的领悟很顺畅,因而悟道。
1,对四谛的领悟想要一次性地无间等通过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佛陀说过,学习四圣谛是有次第的: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那么,憍慢婆罗门的无间等悟道,是否和佛陀所说相矛盾?没有。所谓渐次,就是有次第顺序,比如按照佛陀所说,四圣谛好比四级台阶,苦谛是第一阶,集谛是第二,灭谛是第三,道谛是第四。那么,所谓顿无间,就等于是一步就从第一跨到了第四阶,属于一蹴而就,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憍慢婆罗门也是在佛陀的引导下,很顺畅地一步步通过,先领悟苦谛,再集谛、灭谛和道谛。因为比如学习苦谛,单是这一谛,它也有个无间等的问题,每一谛的领悟都很顺畅,然后整个四谛的领悟也很顺畅,但依然遵守着四级台阶的顺序。
2,憍慢婆罗门的修行积累和天分显然很高了,像我们大多数人,莫说四谛,单是在苦谛这里想要顺畅一点都极为困难,因为如前说,苦谛这里就包含了无常、苦、空和非我四大行相。
有佛陀这样的大善知识亲自引导,这作用当然非同小可。但是从前面的描述来看,这位憍慢婆罗门不仅是一位高富帅,还是一位大知识分子。至于他的毛病,憍慢与不孝等,其实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你有钱,必然就会小看没钱的,你有学历,必然就瞧不起没文化的,就算嘴上没说,心里也必然是如此。
至于不孝,实际上也是我慢的一种,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对于佛陀,他去相见时的态度也是“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说的好,我就和他讨论一下,说得不好,懒得理他,基本上是把自己等同圣人了。
3,另外,通过这位外道居士的悟道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如第一章所说,见法悟道时,并非是定境中的见光见影,也并非肉眼变天眼,看到了万物的量子状态,它就是对法与道的一种决定性明悟,并且产生一种不退转的净信和正信。
同时,也可以看到,就算以前是外道中人,一旦幡然醒悟,照样可以成就。实则像舍利弗、目犍连等,悟道前,都是跟随六师外道修行。